山东聊城刘氏家族先贤



山东聊城刘氏家族先贤

1、刘丁和为国建功

刘丁和,又名刘复兴生于农历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二日,病故于二零零四年二月九日,享年八十一岁。1947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起初在连队当战士,后在西南军区后勤部驻武汉办事处服役。1952年5月退出现役。在服役五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被评为工作模范五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获得奖章、纪念章十一枚,现保存六枚,依次是:解放华中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全国解放纪念章,青康筑路纪念章,建筑西南铁路纪念章......

他在世的时候曾给子女们讲过许多战斗故事。现记录南下途中的一次遭遇战: 

1947年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响彻中原大地,获得解放的鲁西人民掀起了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潮。在这一大潮中,刘丁和积极报名报名要参军了。春节刚过,刘丁和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踏上了解放战争的征途。

他参加的是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入伍后,就开始了紧张的部队集训。六月底,他随大部队南下,先是在范县一带强渡了黄河。然后挺进鲁西南,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并寻机歼灭沿途的敌人。

这一天是阴天月黑头,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简直是对脸看不到人。在这样的天气里,部队又出发了。刘丁和除背着背包、干粮,还有一支步枪及跨在腰间的子弹袋。子弹袋满鼓鼓的,看上去有上百发子弹。而实际上,只有五发真子弹,其余都是用高粱杆假冒的。因为,当时野战军的装备还很落后,子弹更是十分缺乏。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总是想着法儿迷惑他们。于是就出现了战士只有五发真子弹,其余都是假冒的现象。

刘丁和所在的连队,在黑暗中摸索着,沿着乡间的土路,悄无声息的往南疾行着。

突然,迎面来了一支队伍,同样也是悄无声息的疾行,只是方向相反。两支队伍,各走各的,互不干扰。就在这时,走在队伍后面的连指导员,向对方发出“口令”的问话。对方并没有立即回答。稍停才回问道:“你们是哪一部分?”指导员见对方回答不出口令,发出的反问又不是我们这一带的口音,立即意识到对方是敌人。于是立即喊道:“同志们,对方是敌人。快开枪!”

刹那间,一百多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敌人,又几乎是同时开了枪,敌人倒下一片。

部队出发时,刘丁和已是子弹上膛,面对敌人,他第一个开了枪,并且连续开枪不停,不一会儿,五发子弹就打光了。

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有一百多人倒在了战士们的脚下。战士们踩着敌人的尸体,又继续前进了。

后来才知道,这是刘邓大军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发生的一次小小的遭遇战。

就是在这天夜里,战士们边打边走,到天亮时竟和敌人遭遇了二十四次。也就是在这次和敌人的遭遇战中,刘丁和首立战功,并获得奖励二十发子弹,和立功证章。

......刘丁和的战斗故事不胜枚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一九五二年五月的一天,刘丁和光荣退伍了。消息传来,村里派出大车去县城迎接。当他来到村口时,乡亲们已是全村空巷,在大街上夹道欢迎。伴随着铿锵锣鼓声,把这位为国立功的英雄迎回家中。

斯人一去不复回,可他退伍证上的立功记录仍在,他那一枚枚奖章、纪念章仍然在熠熠生辉。这些都见证着,并告诉后人——刘丁和是新中国的功臣,是家族的荣耀,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2、刘福印竭力为民

《忆我的姥爷》

马丁民

我的姥爷去世25年(农历1996年11月6日病故)了,但在我的记忆深处,他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时常回忆起他来。

在我四五岁时,刚记事不久,常住在姥姥家,每至夜深,总能听到由远及近有力的的脚步声,那是姥爷深夜开完会回家来的脚步,每每听到坚定而有力的脚步声,我们才会放心睡觉,成为我们的催眠曲!

姥爷是整个村落的矛盾调解员,总是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无私无畏的调解各种矛盾,总能找到矛盾的平衡点,得出让矛盾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由于姥爷主持公正,深受村民们信赖,以至于后来很多邻里矛盾,必须要有我的姥爷作为主持人,参与评判。

我的姥爷出生于1925年,属虎。少年时期,正赶上七七事变,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当时,华北平原也被日本占领,姥爷家养的驴也被日本鬼子抢走,当时年轻气盛的老爷咽不下这口气,尽管家人反复劝阻,不要惹日本鬼子,后来姥爷一个人竟然走到邻村(日伪王化据点)日本鬼子的军营里,据理力争想要回自己的驴子。驴子自然是没有要回,但日本鬼子也对英雄的少年产生敬意,没有伤害他,还拿出几个糖来试图安慰他,年轻的少年自然是没有吃日本人的糖,反而更加厌恶日本鬼子来。

姥爷曾跟我说过,他至今不理解为什么会和日本建交。年少的我也不知如何解释这样的事情,当年的国仇家恨深深地印在姥爷的心中, 他曾亲眼见过日本鬼子杀人的场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更理解他老人家的想法。

新中国建国不久,村里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年轻的姥爷被选为村干部,带领群众贷款打井(当时打的是砖井),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打井赔了钱的缘故,或者是没有实现立竿见影实现盈利,而贷款及利息不能及时还清。不足三十岁的姥爷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却被迫背井离乡到东北牡丹江做伐木工人去了。一年之后,他带着挣到钱回来,才帮村里把贷款还清。

姥爷家所在的村落是远近闻名的大村,下面有十二个生产队,村里有十四个姓氏,作为年轻的村委会成员姥爷主要负责自家所在的村西头四个生产队,当时生产队里的牲畜只要是牛和驴,并且是聚集在一起统一饲养的。某一年(1962年)的七月,正值雨季,深夜突降暴雨,大水淹没牛棚,土培的房屋即将倒塌。姥爷心系牛棚,未来得及找好雨衣就叫上生产队长冒雨往牛棚跑去,他不顾牛棚倒塌的危险,冲进去把牛驴的缰绳解开,刚把牛驴赶到安全的地方,牛棚塌掉了!庆幸自己的果敢和坚定,保护了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后来老爷的先进事迹曾被当地广播及报纸报道,成为爱护集体的先进模范。

姥爷为集体做的好事还有很多,他总是先公后私,集体利益在前,个人利益在后。成为老百姓靠得住的村干部。

当年乡镇组织到较远地方挖河,姥爷总是村里的带工队长。尽管是村中的干部和家里大家族里的顶梁柱,却愿意舍小家顾大家,成为上上下下,让各方都满意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在外是值得信赖的村干部,在家里更是家族里的顶梁柱。姥爷在家中排行第二,兄弟中的大哥身体不好,有不能干重活的慢性病(肺结核)。三兄弟,头脑不够灵活,神志不够健全。我的母亲姐妹兄弟五人,再加上大姥爷家兄妹五人,还有老人,家中大小事务全靠姥爷一人周全安排。姥爷也总是能做到井井有条,把一个并不富裕的大家管的井井有条,让家里过得充满希望。

在50年前的中国,贫穷的农村男子,娶媳妇就是很困难的事情,而大姥爷家的几个舅舅的婚事多有我的姥爷精心操办,为了侄子们的婚事他简直操碎了心。听我的母亲说,曾有多个整晚上他和别人交谈侄子们的婚事。

姥爷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即炸油条,油条炸的外酥里嫩,长短一致,远近闻名,还有糖糕,鸡蛋荷包都是广受欢迎的油炸食品。我曾陪姥爷赶着毛驴到村东头去买大桶的食用油,那是我童年记忆深处的经历!姥爷炸的油条糖糕成为儿时记忆深处最美的食物,至今回忆起来依然甜蜜!

姥爷在外是有名的小巷总理,在内则是顶天立地的好丈夫,好父亲,我的姥娘中年时(五十多岁)即得了半身不遂(恼血管)病,在儿时记忆深处,第一次懵懂理解了半身不遂,我的姥爷照顾患病的老娘十五年,身体一向很好的姥爷,由于多年操劳最终却先姥姥而去,成为我们儿孙辈永远的疼和遗憾!

在我的记忆深处,姥爷永远是精力旺盛,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姥爷曾给我讲过一个不可思议的小故事,在他年近70岁的时候,曾经徒手抓住一只老鼠,然后把它摔死,可见,年老的姥爷依然身手如此敏捷,可以想象年轻时是多么意气风发,现在都已经成为记忆深处,永远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姥爷总是和蔼可亲。脸上带着笑容,从来没有和谁发过脾气。

姥爷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也是在姥爷家,通过姥爷精心保留的宣传册页,让小小的我第一次知道了北京有八达岭长城,还有毛主席纪念堂。还知道姥爷有一个远房亲戚曾做过共和国的部长,后来,姥爷曾口述让我执笔写过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亲戚,也正是那次让我深切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内涵来!

老爷和老娘,同心合力,勤俭持家,不辞辛苦,以德才育后代,以和睦待邻里,以施舍济贫困,对人忍让宽容,对己严于自律,对长尊重孝敬,对幼挚爱亲情,被称为街坊邻居的楷模。

姥爷一生勤劳善良,历经坎坷朴素的人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后来的文革、改革开放,有着自己非凡的峥嵘岁月,也有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及致老年又经历病痛折磨,却乐观向上。乐观笑对人生成为儿孙们的宝贵遗产。

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力争把姥爷积极面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心态继承下来,做为我们的传家之宝,积极发扬光大。

(马丁民是我姐姐刘运莲的次子,我的的外甥,现为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今年清明节期间,他写了这篇回忆录。这篇回忆录是不够全面的,却也代表了我的心声。我要补充一点的是,我的父亲刘福印,因自幼家中贫穷,读书不多。可他谦虚好学,懂孝悌,明事理,思想先进。他一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曾参加抗日先锋队和解放战争支前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初级社长,生产队长,村委民事调解委员,民兵连指导员,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等职务,为公一生,受到街坊邻居和广大村民的称颂。——刘金仲2022、11、19、)

在家族的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些手艺人。他们都不同程度的为家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