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籍汉阴沈氏族谱》序二



心中的路标 精神的家园 

崇阳籍汉阴沈氏族谱》序二

沈还斌

辛丑年秋,汉阴县崇阳籍沈氏续修家谱,我遵嘱细阅了珍藏的老谱,虽已残破不堪,纸张破损,字迹模糊,且有脱漏之处,但源流是清晰的。一本老谱,就像一条河流,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处,流淌着一个家族的血脉,泛黄而残破的纸张上,每一个鲜活的名字,都是一条支流,散居在各地的子孙,正是通过族谱,永远依偎在家族的怀抱中。

按老谱所载,湖北崇阳籍沈氏先祖贵朝(隆朝)公、盛文(兴文)公自乾隆三十二年、四十四年相继迁入陕西汉阴,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历史,繁衍至十三代。各支繁衍情况及支系门房,在老谱的译注及续谱的世系图中,均有详尽的说明,在此不复赘言,只是在梳理研读老谱的过程中,循着祖先的足迹于字里行间,似乎窥见了他们的生活历程,以至生出无限的感慨。

我祖贵朝公、盛文公自湖北迁来汉阴之大背景,乃是当时湖广大移民的历史大潮。就其个人经历而言,背后有无不得已之原因,已无从查考,但想其只身一人,携妇挈子远走他乡,其中的辛酸与苦楚,亦是可想而知的。况我祖来此落脚之火石梁、燕子岩,皆荒凉偏远贫瘠之处,于此落地生根、刀耕火种、垦荒造田、安家落业,其艰辛程度非比寻常;非有吃苦耐劳之精神,坚韧不拔之意志,实难为也。我祖来此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历四代,至书泰公、书章公膝下香字辈时,贵朝公、盛文公两支各衍生了八大房,枝叶繁茂,人丁兴旺,俨然当地名门望族;清末到民国年间,沈氏广置产业,一时人才辈出,虽不敢妄称豪门大户,亦是远近有名的富庶读书人家,正因如此,到解放土改时,多数家庭为地主富农成分。

先祖虽居贫瘠偏远之地,却不忘耕读传家之本。自清光绪年间,先后有书章公、金益公、金广公诸位先祖为科举秀才,书章祖还擢选为兴安府廪生,享官府钱粮优遇,乃当时读书人之殊荣,虽不为显赫功名,但于南山封闭之地,乃至汉阴各姓各族人中,亦是凤毛麟角,沈氏亦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人家。到民国至解放前夕,我族读书人甚多,颇有造诣成就者亦不乏其人,只因土改至文革时期,沈氏族人中多是地主家庭旧时文人而受到压制,使得他们不能受到重视而发挥其才能,只能湮没于乡间,老死在田间地头,此系历史原因所致,非一姓一人之不幸。

当寒冬过去,大地回春,拨乱反正之后,我沈氏子弟那种秉承先祖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之精神得以焕发出来,恢复高考后,有众多沈氏子弟脱颖而出,从山里考出了许多大学生,其中不乏名牌大学。他们积极向上,有所作为,显示我沈氏家族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此次修谱,距老谱修订已逾百年,盛世修谱,乃是百年难逢的际遇。我辈逢此,乃是幸事,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续写家族历史,缅怀祖先功德,传承祖先精神的同时,更是承前启后,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我族人丁兴旺,老谱字派所余不多,为后世子孙计,此次修谱在老派昌字后续拟定二十字以遗后人沿用,续派字以"元亨利贞"四字为纲,领二十字派,是为:

元谟开远祖  亨惠兴斯邦

利承兆民运  贞存福祚长

此四字精义要旨:出自《周易·乾卦》,古人推为君子四德。元,始也,乃万物始祖;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所谓四德,先贤解释为:君子履仁行善,是为元;嘉会合礼,是为亨;利物和义,是为利;持正办事,是为贞。君子法天道行此四德,故云。《周易》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此四字统领,就是望我沈氏后代子孙,积极进取,发奋有为,自强不息。同时期望后世子孙均得按字派取名。我沈氏是天下大姓,海内海外均有众多支系,随着物换星移,社会发展,人口迁徙也日益频繁。许多沈氏子孙或为生计,或为事业远走他,散居各地,甚至远涉域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只要有一本家谱在手,无论身在天涯何处,均可追本溯源,知悉祖先根本之所在。怀揣着家谱,内心就有路标,走得再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于神州内外,人海茫茫,相逢陌上,询得同出于汉阴崇阳籍沈氏,继而按字按派,便知祖居之地,门房支系,远近亲疏,辈分高低,这正是修谱深义所在,亦是我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传承有序的原因。望后世子孙谨记。

二〇二二年七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