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籍汉阴沈氏族谱》序三



溯源知根敬祖 修谱孝亲睦友 

《崇阳籍汉阴沈氏族谱

沈秀武

朱喜言:"尝考五宗之法,其迁者固百世,不迁者亦流传无穷。尊尊亲亲,未尝紊者,而子孙代代相传,生生不已,欲溯源清流?则赖有谱焉。"修家谱之要义,朱喜讲的清楚明白,勿需再言。家稳国定,家兴国旺,家富国强。

大清年间,风云变幻,汉阳沈氏,渭子溪二世祖贵朝公(公元 1767年)和燕子岩一世祖盛国公(公元 1779 年)于乾隆年间先后间隔十二年,由湖北武昌府崇阳县迁至汉阴县,分别落业汉阳火石梁和燕子岩,彼时先祖带领家人,栉风沐雨,由湖北徙陕西,历尽艰辛,初至汉阳坪,筚路蓝缕,夙兴夜寐,勉强维持生计,后经漩涡长槽再转渭子溪置业,朝乾夕惕,天道酬勤,终于家兴业成,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兴起了兴旺发达的汉阳沈氏家族一脉!历经四世,渭子溪书泰公膝下八子,香桂,兰,槐,莫,莲,德,模,楷分支为渭子溪沈氏八大房;燕子岩书义公膝下二子,香山,林与书章公膝下八子:香藻,植,勋,带,轮,翰,国,佐分支为燕子岩沈氏八大房!至此汉阳沈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成为当地名门旺族!

汉阳沈氏家族自湖北迁陕西就有族谱传于后世,载有自六世祖至九世祖的简略概要,因年代久远,时局变迁,存留文献不多,后世子孙,

知之甚少,吾之先辈虽少有达官显宦称著于当世,却多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惩恶扬善之轶事在南北二山广为传颂,遗风懿德沐浴乡里,但都是口耳相传,无文字记存,众口不一,无从考证!自文革之后,旧族谱已断录,且经文革"唯成分论"之浩劫,族中贤能之辈皆遭迫害,沈氏族人多有牵连!世风日下,人情淡漠,亲族涣散,良好家风,丧之殆尽,孙不知爷名,子不识舅亲者大有其人,能知祖先存殁之日,认葬埋之地者寥寥可数,孝敬亲人,尊敬祖先,恭敬长辈的良好家风日渐消减。新时代里,同宗之族人,后起之秀,多有俊才,或投身科研,或供职政府,或耕耘教坛,或叱咤商海,但因时代所需,大多长年在外,置业于五湖四海,鲜与亲族相聚,多年之后,即有谋面也形同路人,后世子孙已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重续家谱,重振家风,迫在眉睫!

公元2012年,躬逢盛世,国泰民安,物丰粮阜。盛毫公十一世孙沈鹏提议重修汉阳沈氏家谱,族人云集响应,推举沈鹏,衍福二人主持并组织修谱事宜,还友,平,波,斌,忠公,衍孝,衍江,秀武及各支房长共同参与执笔编修。族人多次召开会议,共商修谱事宜,各房长走村入户采集信息,翻山越岭考证墓址山向,形成了较完备的第一手材料,沈鹏,衍福二人对材料进行了编辑整理,历经年余,大功俊成。新修族谱,删补了旧谱之不足,完善了图腾谱序,家规家训。在原有四十个派行字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以"元亨利贞"为首的二十个派行字,以备后代起名,因循有章,长幼有序。见以旧谱按始祖传世次第,派号,支门,辈次虽分明,然欲寻自我门系,却漫无边无际,此次修谱,绘制了支门系统吊线图,编辑了分房世系详表,以图为纲,以表为目,纲举目张,如百川之归海,万脉之归宗!使湮者出,遗者见,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凡欲追溯祖先,考查门系,无不开卷可得。 同时对旧谱文言叙事进行了翻译,增补了汉阳沈氏礼仪习俗,崇阳方言考,先贤轶事,淑德传略,当代志士名录,供族人了解学习。

本次修谱,编修人员甚众,而核心人员公务繁忙,分身乏术,无暇深思熟虑,精思傅会,使其上下贯通,自成一体,致新谱虽主线清层次明,但有材料堆集之嫌,少许人的生卒时日,墓址坟向,考证不尽,先贤能才,遗风懿德,语焉不详。

族谱已成,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同宗之族人,虽有亲有谏,有远有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佞,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冀同宗家人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佞,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相恤,婚姻死丧相助,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露润,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予学识肤浅,为不足以发扬其遗芳馀烈,姑述此以为续貂之诮云。

二O二一年九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