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村张氏族谱》之七世同居考



石柱村张氏族谱》之七世同居考

据祖谱记载:(七世同居》是自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三世张彭开始,他当家执撑家业50余年,制定了严格的家规:礼义忠孝、与人为善、勤俭持家,提倡好男儿不吃分家饭。张彭因年老体弱为使家规言传身教,逐步将家业移交给十五世孙张瑄,他是太学生,文化素质较高。自幼聪颖通读‘四书’、‘五经’,名第天府、继承祖业、言传身教“家规’。注重礼义忠孝、勤俭持家、友善乡里、宽易待人、与人为善、通情达理的耿直人,同情扶持弱体村民。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九世张鸿升为止、七世同居共达123年没分家,人口最多时百余口,有十几人在外地从事不同职业按张家规矩:在外挣钱的人除留下足够的生活费用外,所挣钱全部交当家人,其余男劳力从事农业生产。整个大家庭和睦相处一百多年 。其主要原因,当家的长辈由于仁义道德,宽厚待人,风格高尚,承祖上的道德理念、礼义忠孝,有言传身教的“家规" ,对成年男人灌输好男人不吃分家饭思想。凡愿当‘好男人’的谁也不会挑头闹分家。对妇女分工明确,将成年妇女分成四个组轮流值日:纺线织布、碾米磨面、打水做饭和洗衣晾晒等。妯娌之间互敬互让任劳任怨,没有矛盾,整个家庭没有游手好闲的懒汉,从不仗势欺人,张家虽然有钱有势,但友善乡里、与人为善,历代虽无显官要史,但名人辈出,在(七世同居)的百余年内,出过太学生5人、庠生2人、师范生8人、从事教育事业的9人,从正七品到从九品官12人。

《七世同居》的大家庭日子过的比较富裕,但很俭朴,除逢年过节,平时吃的是粗粮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衫,通过勤俭节约防止灾荒年。据祖谱记载:“我张氏安民自乐、赈灾放粮友善乡里。”清光绪四年(1878年)全县大旱,没有井水浇地的农户颗粒未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是连日大雨成灾、庄稼淹没,部分村民外出逃荒要饭,张氏家族将自己节余的粮食两次给难民放粮赈灾和大家共渡难关。为表达对名门望族的敬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南马庄村全体村民集资,请最好的木匠买最好的松木,做了一块长2米,宽90公分的《七世同居》大匾,请书法名人赵县大夫庄‘温保善’题书,敬赠于张家。

上世纪 60年代初,南马庄张家过道路东有座黄琉璃瓦门楼两扇松木大门外镶铁皮,并钉着排列有序的大圆钉,横梁上有巧夺天工的雕刻花纹,大门两侧有一对石头狮子,再加上中上方那块耀眼夺目、蓝底金字的《七世同居》大匾,更使整个门楼显的古香古色。从门楼往里走,有南北对称的两座砖结构的三合院,再往里走过二圈门又是南北对称的两座三合院,这四座三合院便是《七世同居》的长辈们主要住宅。遗憾的是这座门楼毁于地震,这块有价值的《七世同居》大匾在文革”十年动乱时被破坏。

“七世同居”誉享周围乡里。凡路过这个门口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嘿!七世同居,七辈没分家,真了不起。”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歌颂祖传美德,《七世同居》十九世张鸿升的外孙,于1989年将《七世同居》的文物资料交宁晋县文化局文物保管所,上报河北省有关部门。据说,目前在河北省尚未发现第二家(七世同居》的传说,足以说明《七世同居)确实罕见。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五世同居》的不多见《七世同居》的更为罕见。略摘于宁晋风物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