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本:精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577页
纸张:一级古谱纸
修编宗谱的重要意义
国有史、族有宗、家有谱,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之志。饮水思源、寻根思祖、弘扬文化、共创未来,这是人间美德。
家谱是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古训言:“三世不修谱为不孝”。祖宗之本不可忘也!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谱,子孙寻根苦”。
寻根思源;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的姓从何来?你的祖先是谁?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查谱和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到底是从哪里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年久后,在外发展的年迈人或年轻人,都会回老家祭祖。宗谱就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件情缘、备查的无价之宝。
凝心聚族;通过宗谱的编撰活动,一方面,了解祖先的生活经历和艰苦创业的历史,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另一方面,让所有族人明白,谱中所记载的每个人,都是同根同脉的族胞子孙,血脉相连的宗亲兄弟。从而,加深宗亲的情义,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弘扬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先已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尽管难免有部分封建糟粕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有关如何立志、敬业,如何治学、治家,如何做人等经典总结,因此,就需要后人继承和弘扬。
教育后代;长江后浪推前浪,子孙后代在成长。宗谱中记载的耕读传家、勤俭治家和敬老爱幼、孝义为先等内容,正好是教育后代现成的极好教材,加深对家和族的感情,鼓舞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族争光。
李氏支谱序
天地生人,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承传。吾李氏出自嬴姓,乃颛顼帝高阳之后裔也。自皋陶之后,世仕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无道,理征犯颜直谏,不容于上,其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以全,遂改理氏为李氏。故李姓血缘自皋陶,得姓自利贞。利贞垂今数千载,李姓子孙播迁四海,繁衍几遍天下,唐时李白即慨叹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家有谱,国有史,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所以昭信纪实,重本笃亲,使世世子孙不忘根本,虽人事变迁,沧海桑田,若有谱可考,则宗族流脉,文献足征。子曰:“慎终追源,民德归厚矣”。慎终,兹世之所重,追源,后世之所思,谱之要义,即在追源也。吾辈炎黄子孙,亲情灌注,血脉流传,祖宗为大。诗云:“以嗣以继,继古之人”,垂教深矣。根深始能叶茂,渊源自可流长,。故族谱之续修,其意义大焉。
本派始祖原籍以难考究。依《明代嘉靖永城县志》考证,吾族,我李氏始族贵爷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翼城乔迁永城,迄今六百余年。我李氏进士举人不胜枚举。御史巡按部曹连理。为数不鲜自此,人杰地灵。亨运畅达。仓储满满、人丁兴旺。恩德厚重,耕读传家,安居乐业至今,实祖宗庇佑也。
值此世纪之初,盛世亨通,国泰民安,吾李氏后裔忠良贤孝,诚信质朴,不忘始祖恩德,牢记先辈教诲。或志存高远,兢兢业业,学而成之器;或各司其职。爱岗敬业,勤劳而致富。纵使老而赋闲,亦敦睦邻里,仁厚而望重矣。仕农工商,行行人才辈出。黄河之水泄万里,究出一源。吾李姓一族,枝脉广布。窃愿与我同族同源之人,奋志诗书、效法圣贤,其无负仁人孝子之后也。诚愿先祖茂功芳名。永泽后人,愿吾李氏家族繁衍生息,血脉永旺。
我李氏家谱。曾先辈多次续修有关世系分支。以及李氏名人功名官职传略。均有详细记载。但一九三八年日寇入侵城内。李氏祠被日寇侵占。所存李氏家谱资料遗失殆尽。深堪痛心。
我李氏族人为追根求源怀念祖恩。十七世李桂昌‘李文修跑遍永城全族村庄。查询族人。搜集李氏家谱资料。在韩寨李心诚处发现李氏宗系一览表。作为前期修谱依据。该表仅记录一到十一世部分分支。后又有王集北李楼李景山处又发现李氏宗系表一张。此表接上表大部分支派续到十四世。部分续到十八世。使我李氏自一世至今基本衔接。整理后由十九世李春朝印制成二零零五版李氏家谱。
距今日二十年。由于当时条件受限。出现漏谱及错名现象。现有二十世李恒志倡导并主修二零二四版李氏家谱。此次家谱续修在原老家谱基础上根据部分族人意见。男性及妻氏姓名并列谱册。男孩女孩同样入谱。体现男女平等之精神。但由于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谅之。
在二〇二四年甲辰年敬修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