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时,是否非得采用繁体字不可?简体字难道就不适用吗?



不少人在翻阅家谱时,都会发现家谱上的文字都是繁体。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编纂新家谱时,为何不采用简体字呢?先让我们看看某家谱中的一段序言:“吾輩之始祖,源自浙江溫州洞頭,自宋代起便迁居至杭州。伯仁、伯龍兄弟情深意重……”(此处为繁体字示例)。对于这样的文字,年轻一代可能很快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更何况家谱内容丰富,篇幅冗长,若缺乏古文功底,辨识起来确实颇具挑战。

家谱自流传至今,一直存在一个棘手的问题:所有家谱均采用繁体字编写,而现代人在续修家谱时,也往往沿用繁体字。那么,为何采用简体字修谱如此难以实现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聊聊汉字的演变。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开始,历经象形文字、甲骨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行书、楷书,再到宋体等,汉字的书写形式不断演变。尽管如此,考古专家在挖掘秦汉、唐宋时期的古墓时,仍能辨识出其中的文字。进入民国及新中国时期后,汉字开始简化。民国1935年曾推行过一次汉字简化,而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更是大面积推广简体字,甚至一度出现了更为简化的二简字,后因反对声音过多而停止。如今,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仍使用繁体字外,其余地区基本都采用简体字。

家谱采用繁体字的原因颇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尊重历史传承:家谱采用繁体字的历史悠久,已有千年之久。繁体字不仅延续了老谱的原始风貌,还便于对族谱字辈进行追根溯源,保持连贯性。尽管繁体字书写和辨识起来较为麻烦,但它承载着家谱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许多简化字在意义上发生了改变,例如,在推行简化字时,不少“萧”姓被改为“肖”姓,导致很多人无法找到自己的族谱,造成了遗憾。

彰显文化价值:家谱中的诗词讲究平仄对应,一些字简化后读音改变,就不符合平仄要求了。比如,“说(shui)客”现在读成“说客”,“天街(gai)”也不再读作“街”。繁体字作为华夏灿烂文明的瑰宝,在家谱编纂中使用繁体字,能增添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保留特定意义:家谱中记载的地名往往具有特定意义,不能随意更改。如“同裏”、“东瀛裏”中的“裏”字作为地名,不能简单地简化为“里”。同样,“时任不醜”中的“醜”若简化为“丑”,意义将大相径庭。因为“醜”虽然包含“丑”的意思,但含义更为丰富,简化后会歪曲相关记载的涵义。此外,祖宗名字中使用的繁体字,在修谱时也不能随意改为简化字。

注重灵活性处理:修谱时,对于现有家谱,可以灵活处理。老谱继续使用繁体字,而对于现代人,则可以采用简体字。同时,对于一些生僻的繁体字,可以加上注释,以便后人阅读,避免阅读障碍。一些修谱师认为,只有让族人看得懂、看得明白,宗谱的重修才有意义。如果看宗谱像看天书一样,许多族人就会失去兴趣。

由此可见,修谱时是否采用简体字,确实存在诸多复杂原因。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