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山东海洋所《李氏族谱》编印完毕



李氏族谱函套

李氏族谱

开本:线装十六开大阔本

页数:209筒

排版印务: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

纸张:一级宣纸

电话:18530831893  18595903344

网址:www.jiapu315.com

李氏族谱签条

李氏族谱订书线

李氏族谱包角

海阳所镇李家村李氏族谱序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木有本而枝叶荣,水有源而奔流不息,以达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之目的。国史、方志、家谱,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社会文明进步记载的三大支柱,是华夏儿女珍贵的文化遗产。习总书记讲:﹃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李姓家族绵延百代,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史书记载,李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字伯阳,号老子)为其第十七世孙,也是正史记载的李姓第一人。经几千年的发展,李姓现在成为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在茫茫的李姓人海中,我是哪一支李?五十岁之前,曾听人讲,我们是从云南搬迁而来,也有人说是山西大槐树的李。十年前看到中朴、英敏父子翻新整理的李家村《李氏族谱简图》,才得知,我们的先祖就在我们身边的海阳所。

为了让后人理清和记住李氏的根脉,现从李氏在中国、李氏在国外、李氏在乳山、李氏在李家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让我们对李姓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李氏在中国  关于李氏的起源,很久以来就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据《中华姓氏通史》记载:﹃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皋陶别名庭坚,姓嬴名聩,生于曲阜偃地,故舜帝因之而赐姓曰偃(或嬴)。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职务,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皋陶后人,历虞、夏、商三代世袭大理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后人理徵(征)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木子(李子)充饥才得以生存,最后到达豫东地区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定居。利贞母子一感木子活命之恩,二为改性避难,便指树为姓,改﹃理﹄为﹃李﹄,李利贞成为李姓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始祖,著有《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他引领了李氏发展的新纪元。

秦汉时代,公元前二八〇年秦襄王设陇西郡(辖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广大区域),郡府设在狄道(今甘肃临洮),李崇获任陇西郡首任太守,其家人后代便随居于狄道,李崇为陇西李房始祖。其子李瑶为狄道候;孙李信为大将军,陇西候;曾孙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玄孙李仲翔,汉将军,因讨伐叛羌,殉于狄道。仲翔之子伯考前来奔丧,因父葬于狄道,便在狄道安家居住,并获任陇西、河东二郡太守。伯考之子李尚任成纪县令,李尚之子为史称﹃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据考证,李伯考是从老家右扶风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来狄道的,后来伯考就把他现在的居住地也命名为槐里。这说明,陇西李氏来甘肃前的居住地是陕西槐里(《史记》中称故槐里)。

李仲翔十九世孙李暠,史称﹃西凉武昭王﹄,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政治家,是陇西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孙李宝和曾孙李冲是北魏重臣,朝廷所定四海望族,以李宝族为冠,李暠一支成为盛门:﹃一门三公,为四海著族﹄。据《新唐书》记载,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当属陇西李氏一族。但也有史学家研究认为(附会说),李渊是战国名将(武安君)李牧的后代,李牧是赵郡(今河北隆尧)李房始祖,而陇西李和赵郡李的关系,要追朔到秦代,陇西李房始祖李崇与赵郡李房始祖李牧是叔侄关系。公元六一八年李渊建立唐王朝,唐朝把李姓定为国姓后,李唐王赐给很多少数民族人李姓,自大唐盛世三百年及其以后各朝代,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在我国邻国中也分布很多。自秦汉以后,遍布全国的李氏以地域划分,形成李氏十三郡望,而陇西李氏始终列第一郡望,因陇西李氏的名望愈来愈高,所以,天下李姓人多说自己是陇西李,这就是﹃天下李氏出陇西﹄一说的出处。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后有六十多位李姓皇帝,他们都为李姓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氏在国外  海外的李姓非常多,其原因,一是大唐盛世李姓为国姓,在中国周边和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是大唐的诸侯国,被李唐王赐予很多李姓,像现在的越南、朝鲜李姓仍为第一、二大姓。二是自大唐盛世时期始,欧美﹃唐人街﹄的兴起和发展,使李姓有了到海外发展的机会。三是晚清时期,中国十分落后,不少人被迫奔走海外。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出国读书、务工、移民而定居的很多。所以,现如今在世界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几乎都有李姓的存在。

李氏在乳山  乳山籍的李姓,多以军户和外地迁入为主,主要有如下七类迁徙记载:一为陇西郡狄道(现甘肃临洮),元至正年间,徙山东金乡,后迁入建大崮头,后析西崮头、万格庄、石甲庄、王母夼、闫家夼等;二为军户,明永乐年间,由金乡县西大李李姓从军海阳所落籍,嘉靖年间迁入建李家,后析李家疃、姜家庄、桃村李家、孔家庄、老庄、南黄北塂、南黄庄、韩家庄村等;三为云南,明洪武年间迁入,现居城阴、万格庄、李格庄、马石店等村;四为牟平,明天启年间,李琳及子李英藻从牟平新安迁入建桃村李家,后析居稗子刘家,万历年间李姓从牟平西留疃迁入东纪村;五为文登,明末迁入西洋水、乾隆年间迁入母鸡屯;六为蓬莱八角山后,清乾隆年间迁入姜格庄;七为莱阳,清初迁入念头、黄埠崖,清末迁入北唐家,后析居邢家屯。现在,李姓人已遍布乳山各个乡镇。

李氏在李家  根据县志记载,李家建于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间,距今有近五百年历史。据家谱记载,我金乡族人在来金之前,世代居住在以今山东滨州为中心的渤海地区(我族先人是如何辗转来此,已无可考),一一二七年﹃宋南渡﹄期间,我族先人扶老携幼来到金乡城西北的路地社安家,这里便成为金乡西大李始祖的发祥地。此后不久,大明皇帝应运而出。三世兴祖(元朝万户)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于吴元年(一三六七年)在济宁州率部起义,归附大明名将徐达麾下,并跟随明太祖征战三十余年,凭藉战功,被授予昭信校尉,封海阳所百户,世代相袭。兴祖无续,四世祖凯以侄承兴职(百户),后传其子五世祖荣。一四四九年荣祖凭保卫京师之奇功,升为副千户(海阳伽蓝寺碑注明为正千户,掌印),仍驻守在海阳所,世代相袭。荣祖生五子,景春祖以长承职。由于其久居任上,他的子女多结婚并定居于海阳所,他退休后就和后代沿袭居住这里,而未返回金乡。

明末清初,疑因战乱或重大变故,我祖先人大部分为躲避祸患,而迁居外地或流徙海外,且去向不明。现参阅金乡四修、六修、七修谱序和嘉庆五年十五世明灿祖所撰《海阳长支记》以及道光庚寅年十六世亦堂祖对《海阳长支记解读》所述,综合分析和推测,六世祖景春生三子:七世璋祖、珽祖、玳祖,璋祖一脉谱系完备。珽祖墓碑位置确定(位于海阳所西南吴家塂,应该是今大帽山后),说明其定居海阳所。珽祖之子(三子)八世津祖、济祖、灌祖和玳祖之子(一子)八世湘祖,谱书中虽有记载,但其后代九世、十世均失考,推测玳祖以及珽、玳祖之后八、九、十三世迁徙外地。其中,大部分移居岫岩城(原辽宁安东,今鞍山),另有少数人迁徙海外,且这两支族人互有来往。在嘉庆五年前,曾有居于海外的族人,名为文前和坊的兄弟二人,曾来海阳所寻根问祖,而返回时带着谱书去了岫岩城,行前曾说想回金乡寻亲,但并未成行。而世居我村的十一世筠祖,大概率为七世珽祖之玄孙,筠祖是如何定居李家村的,已无法考究。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随祖沿袭定居(未受动乱波及),第二种是回迁(流徙归来),此种可能性较大。我祖筠爷定居李家村后,李氏家族世代谨遵家训,严守礼法,传承家风,敦亲睦邻,勤勉做人,家业兴旺,人才济济,繁衍生息至今已到二十八世,人口之众,成为本地李姓最大一支。

建国后,李家村历经李云香、李中财、李中锡、李云志四任党支部书记的领导,经济和社会延续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党支部和村委会以富民强村为己任,更新发展理念,灵活经营策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农业经营模式,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优质作物,兴办特色菌类养殖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推动全村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小康之家成为多数,我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李家儿女传承家族道德文化修养,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和良好教育,笃行励志,才俊学子层出不穷,各行各业表率多多。在党政干部中,有官至处级、厅级的;在从军者中,有官至团职、师职、军职的;在科教文卫领域,有专家、教授、学者和名人;在经济领域,有央企、国企高管和行业领军人物。他们当中,有在建国和卫国战斗中,不畏牺牲,荣立战功的军人。有被评为省、市劳模的。有当选为省、市级党代表或人大代表的。有带领国内骨干企业,打赢美国商务部对中国果汁反倾销起诉官司的知名企业家。就是在一些平凡岗位,李家儿女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勇气,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勤奋工作,建功立业。特别值得称颂的是,很多住村务农的族亲,他们勤劳朴实,辛勤耕作,遵纪守法,建设和守护家园,为我村建设﹃文明村﹄和﹃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我同本村的中怀、中珍、李军四人代表李家李姓,算是近代人首次前往金乡祭祖省亲,拜见了西大李十六世瑞珍族长,有幸见到了﹃八辈祖宗﹄,还拜见了西大李文化研究会会长伯印公等相关族人。当我们四人跪拜在一世到五世先祖的墓前时,心里感慨万千,做为中华第一大姓的子孙,与先祖根脉间的不畅,竟然时隔百年,深感我们的愧疚与不孝。我们立誓今后将与金乡族亲构建交流渠道,经常参与敬祖祭祖活动,拉近距离,联络感情,让我们近千年的血脉顺畅延续。很久以来我有两事想不明白。一是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李姓从春秋时期﹃老子﹄一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亿人,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姓?二是为什么西大李九百年来由一世旺祖发展到现在十万以上族亲?通过这次修谱过程,我找到了答案: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影响,是西大李勤奋进取的精神、严明至理的家规、文明和谐的家风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让我们李氏一族汲取和传承了最优秀的文化道德,从而让我们李姓的发展,像奔腾的长江一样承先启后,奔流向前,一浪更比一浪高,一代更比一代强。

姓氏,是人类社会文化进程中标志着人群血缘系统的称谓符号,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慎终追远,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赐予了中国人独特的意义,愿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能找到自己的历史归宿,都有一个心灵的故乡!

由于我等才疏学浅,能力所限,本书所论所录难免有不当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族亲能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下次修改。

廿四世孙 中 柯  中 怀  谨述

二〇二四年三月

李氏族谱扉页

李氏族谱世系1

李氏族谱世系2

金乡西大李李氏族谱(首谱)序和译文

(一)谱序

姓氏何始乎?昔神禹封山濬川,任土作貢之後,因生賜姓,胙土命氏,此姓氏所由起也。然歷世既久,昭穆之序、尊卑之等、支派之分、亲疎之殺豈能不紊哉?此仁义君子必作譜以維持也。盖譜者,譜吾之所自出,以至大父、大大父之所自出,又推之以至受姓命氏之始祖。昭穆可得而明,尊卑可得而序,支派可得而詳,親疎可得而别。自一世以至百世之逺,雖親盡、服盡,疾病、患難必相扶持,冠、婚喪、祭必相告報,嵗時伏臘必相往来者,以其有譜以維持也。海陽千兵李公,其先世居兖之金郷,歷春秋、戰國、漢、唐,必有顯仕者,惜乎隔於世代,失於譜籍,原先受氏之始無所考。其在宋時有為點儉,在元時有為萬户,此乃見之墓碑。煨燼牧童之餘,亦不獲其全也。且以近時所記之,始祖名旺,生三子:長彦成,次二、次三皆無續。曾祖彦成生三子:孟曰大,次曰敬先,季曰興從軍授百兵,亦無續。敬先生三子:長曰勸,無續;次曰恭讓,生四子;次曰凱,生一子曰榮。凱以姪承興職,因傳其子榮。榮入援京師有奇功,陞千兵,生五子:長景春,生三子;次景陽,生一子;次景隆,生三子。次景雲,生一子;次景祥,生三子。今景春以長承職。當時有職者則以忠盡朝廷,有文者則以孝盡於家庭,嗚呼!古稱﹃忠孝萃於满門﹄,李氏有之。一日,千兵李公慨然深思,以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世逺族蕃,苟不修譜以維持之,則昭穆、尊卑、支派、親疎恐其久而或紊,此譜不容以不修。此譜既修,遡流而源,由本而支。俾子孫觀之,則知孰為某派之所分,孰為某支之所出,孰為某之祖,孰為某之宗。一展卷盡在眉睫間,則孝弟之心豈不油然而生乎!雖然公之為姓,在漢如李牧之武,在唐如李唐之王,在宋如李沆之相,惟譜無稽,則亦不附會,以妄宗之,其賢豈讓於狄武襄乎?是譜之修,惟自旺而下凡五世名諱俱存,以及於今。繼續者凡十世修为一譜,經緯可尋,源流指掌。公之用心,其尊敬祖宗,貽谋子孫,可謂至矣盡矣!嗚呼!膏之沃者其光華,根之深者其末茂,德之盛者其澤逺。自元及今,變故多矣,而李氏詩書之不泯,簪纓之相繼,豈非祖宗積累之深,足以維持慿籍者歟!《書》曰:﹃率乃祖之攸行﹄,又曰:﹃追孝於前文人﹄,公寶膺也!余則曰:﹃與國咸休,永世無窮﹄,敢执是以望於李氏之子孫焉!

正德十六年春三月既望曲阜

先聖孔氏五十八代孫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僉事孔公才謹序

李氏族谱彩页1

李氏族谱彩页2

(二)谱序译文

人的姓氏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当初大禹选封大山为九州之镇,浚疏河道使其流通便利,依据土地的贫瘠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自此之后,天子根据人们出生的血缘关系而赐之以姓,被分封的诸侯、贵族或功臣则以其﹃字、谥号、官职或居地﹄作为后代子孙的氏,这便是姓氏的起源。可是经历的世代已经久远,族内辈份之排序、尊卑之等级、支系之区分、亲疏程度之变化怎么能会不出现紊乱呢?这就是一些有识之士主张作族谱加以维持的原因。所谓﹃谱﹄,就是记载我这个人是何人所生,以至祖父、曾祖父又为何人所生,一直追溯到当初取得姓和氏的始祖。这样辈分就可以得到明确,尊卑就可以得到区分,脉系就可以得到详察,亲疏就可以得到辨别。从一世祖起直到百世之后,虽然亲属关系已远,服丧的级别已微,但族中的人一旦遇有疾病患难也必然要相互扶持帮助,有族人举行成人典礼、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也一定会相互通告,逢年过节,也一定相互探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族谱予以维系的缘故啊。海阳千总李公,其先祖世代居住在兖州的金乡,历经春秋、战国、汉代、唐朝,祖上一定有显赫高官,遗憾的是,由于世代阻隔,谱书典籍之中竟无记载,当初授受姓氏时的初始情况已无从考稽。其祖上在宋朝时有官居京师禁军统帅的,在元朝有被封万户的,这一切都曾见于墓碑记载。然而经过野火的焚烧和人为的破坏之后,如今已无法找到完整的碑文资料了。谨根据最近的文字记载,李公的始祖名旺,生有三子:长子彦成,二子、三子均没有后人续世。李公曾祖父彦成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大,次子名敬先,三子为兴。兴从军后被授予百兵之职,也没有后人。敬先生三子:长子劝,无后;次子恭让,有四个儿子;三子凯,生一子荣。凯以侄子的身份继承了兴的军职,并随后传给儿子荣。荣因领兵救援京师立有奇功,官升至千兵,荣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景春,生三子;次子景阳,生一子;三子景隆,生三子;四子景云,生一子;五子景祥,生三子。现在景春因为是长子而继承了官位。当今家族中做官的人都以忠心报效朝廷,读书的人均以仁孝奉于家庭。令人赞叹啊!古人说﹃忠孝集于一门﹄,李氏就是这样的家族啊!有一天,千总李公深有感叹地想到,世间万物的原本出于苍天,世人的原本在于祖先。然而,由于世代久远,族人繁衍生息,如果不及时修纂谱牒加以维持,那么族内人员的辈份、尊卑、支系、亲疏恐怕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紊乱,所以,族谱是不可以不修的。修成族谱,就可以循脉系追溯本源,由直系了解旁系,将来让子孙后代一看,就知道谁是某某人的前辈。打开族谱,一切都会展现在眼前,这样一来,孝敬之心怎么能不油然而生呢!虽然说李公所在的李姓,在汉朝曾出过李牧这样的武将,在唐朝有过大唐皇帝,在宋朝出过李沆这样的著名宰相,但是由于谱牒之中没有实据,所以也不能为了攀附,而毫无根据地把他们列为本族的先辈,这种贤达明理的精神难道逊色于狄武襄公吗?这次撰修族谱,自始祖旺以下五世族人的名字全都记载其上,一直记到现今,以后续修《族谱》的人应以十世编为一册,使其横向纵向均可以查询,各支系的来龙去脉也能了如指掌。可见李公的良苦用心,他尊敬祖宗,造福子孙真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呀!啊!油脂充足的灯,光照必然明亮;置根深远的树,枝叶必定繁茂;品德高尚的人,恩泽一定会惠及长远,从元代到现在,世事变故太多了,然而李氏家族诗书不断,高官显贵辈出,这难道不正是其祖上积德至深,足以庇佑维护后代的凭藉吗!《尚书》上说:要﹃永远遵循祖上的行为﹄,又说:要﹃继承先祖的优秀美德﹄,李公真是身体力行啊!我诚恳地说:﹃永远与国家一起繁荣昌盛,子孙世代永无穷尽,敢以此寄希望予李氏之子孙后代!

正德十六年(公元一五二一年)三月十六日于曲阜

先聖孔氏五十八代孫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僉事孔公才謹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