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时 这45个家谱词汇 有大用


导读

家谱修订有讲究,修谱词汇要关心,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多了解,减少日后出错可能。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中国人对血脉祖先的一种尊敬,更是血脉亲情的展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对家族血脉亲情的最好诠释。

而这些修谱词汇,一定要知道,并且千万不能用错!

家谱常用词语古代年龄称谓

婴孩:统称一岁以下婴儿。因古时称女婴为婴,男婴为孩。

总角:代表幼年。古代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诗经.氓》中有“总用之宴”的诗句。

垂髫:髫年,代表儿童。髫指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成童:束发,代表童年。15岁以上的男孩头上扎成一个髻。

及笄(音:ji):指15岁左右的女子。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即女子到十五岁左右,就要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弱冠、冠岁:指刚刚20岁(古代20叫弱,指年少)的男子,古代男子到20岁即戴成人帽子行冠礼。因为刚到青年,故称“弱冠”,超过20岁叫“已冠”“巾冠 。

妙龄:指青少年时代。

桃李年:指年轻女子。唐代武元衡诗:“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

而立:指30岁。“三十而立”, 出自《论语.为政》,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指40岁。“四十而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以后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知天:指50岁。“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五十岁又叫半百。

花甲:指60岁。古人以60年为一花甲子。

古稀:已超过70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mao)耋(die):一般泛指老人。耄就是白发, 指70岁以上;耋指80岁以上。

期顺:指100岁。《礼记.曲礼):“百年期颐。” “期”是说已到百年,“顾”是养的意思。

家谱常用词语家谱祖先称谓

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始迁祖:指某迁徙地的祖先。

祖宗: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

家谱:又称族谱,常用修谱词汇,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内容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及相关的各种内容。

家乘: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后人撰写家人之史,袭用《家乘》之名。其内容比家谱更广泛,更详尽、

玉牒:1、古帝封禅所用文书。2、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3、典册。4、神仙古籍。

考:1、老。2、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1、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2、母亲。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序,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

出嗣(si)、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做过继子。

过继:亦称“继”。指自己没有儿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又指入养父治家为其后嗣。

承祧(tiao):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成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配:原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原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家谱常用词语血脉关系词语

三族:(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曰:“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记有:“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六亲 :(1)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娅,以象天明。”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

(2)指父子、兄弟、夫妇。《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七族:七族:亲族的统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

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九族: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一)古文说。

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带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二)今文说

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父族四(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岳父、岳母)。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屠杀时利用九族的今文说的。

五服是宗族结构中区分内外最重要的分界线,是否出五服成为判定亲疏的重要标志。从己身算起,向上至高祖父母为上五服,向下至玄孙夫妇为下五服。

五服又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亲近以及尊卑关系。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做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从自己往上数五代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数五代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多数家规规定,“未出五服”,不准结婚。

家谱修订有讲究,修谱词汇要了解,万不可粗心大意,使得自家家谱有所缺憾。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