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 希望在教育(观百家讲坛有感)



别致的家风家训~家庭的希望在教育,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故人们把办教育誉为「希望工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刁相远」。它告诉我们,小孩子在蒙童时期就像张白纸,由于接受不同的教育而相去甚远。所以人们把对蒙童的教育称为「启蒙教育」在训蒙时期,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成套教材。使蒙童在涉世前,就得到良好的启德、启智教育,为將来继续深造或步人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伦理和文化知识基础。

家风家训 希望在教育(观百家讲坛有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由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主讲「道光及鸦片战争」,其中谈到清朝皇室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发人深省。清朝是由东北人关的游牧民族(满族)打败明王朝而君临天下的,他们过去「只识套弓射大雕」。人主中原后,满清的历代王朝深刻地认识到,要维护其统治地位,就必须让未来的接班人,熟悉与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德オ兼备、挑起建立万世不朽之业的重托。所以在呈官王府里,设有专供太子及王公子弟读书的书馆。他们搜罗出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籍,聘中外名师,对子弟严加教育。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学童上午四点人馆学习文化、下午练骑射,日复一日,谈吐有节,得心应手。所以清王朝十三代皇帝「大都节欲慎行,廉洁動政,出现了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至于到了晚清,特別是碧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人侵,国运日衰。民不聊生、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做赘述。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重视教育下一代的生动事例不胜枚举。春秋时的孔丘,战国时的赵太后,东汉时的马援,三国时的诸葛亮,盛唐时的韩愈,明清时的朱熹曾国幕、还有近代堪称国学大师的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等,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可是,忽视对后代教育的也大有人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王朝的君主刘裕是个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可是他只会打仗,对子弟疏于管教,在宋王朝的五十九年中,王宫贵族子弟一再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

以上即是锦秋文谱为大家分享的家风家训,若想了解更多,欢迎联系锦秋文谱王编辑:18530831893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