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秋文谱确保家谱编修行稳致远



勇于担当、无私奉献,锦秋文谱愿确保家谱编修行稳致远。

家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根脉和传承体系。家谱文化,即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即是家国文化实实在在的基础,又是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体现。编修家谱,即能满足华夏子孙维系根脉、跻身历史长河的文化需求和家国情怀,又可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众多家族人员积极投身编谱事业、自发研究谱牒文化,成为了盛世修谱的未艾热潮、传统文化的绚丽亮点。综观家谱编修历史及现状,结合工作经历,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家谱世界

一、牢记“一个使命”,盛世修谱,责无旁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基础、更接地气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物质文明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时期,文化繁荣也正在展示出最为旺盛的生命力。

新时代国家的强盛、大环境条件的优厚、加之优秀文化引领,为修谱热提供了“天时”;现代化科技、互联网通信、便畅的交通等,使家谱编修占据了“地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家族历史渊源,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家谱编修全力以赴、慷慨解囊,形成了强大的“人和”。为了适应如火如荼的寻根问祖、编修家谱要求,不少地方的政府和民间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如: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等,为各姓氏家谱编修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使家谱编修如虎添翼。然而,数十年来,不少家族迁移频繁、成员多有流动,虽电信发达、交通便利,但续修家谱疏于谈及。由于各种原因众多家族老谱或损或失,千年记载,断代严重;同族辈分,各树一支;同亲血脉,祖孙重名;近亲联姻,浑然不知等等,因缺少家谱之后果,数不胜数。若不及早重修再续,过后更是无法补救。趁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占,收集、挖掘、抢救、保护、传承、重编续修或已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各姓炎黄子孙庄严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重任。

“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所以,不讲是上对先贤还是下对后辈,我们都应审时度势、不辱使命,全力以赴、编修家谱。不能让家族骨肉相连、承前启后的血脉亲情在我们这一代失联;不能让前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在我们这一代断载。我们必须通过编修家谱,为他们树碑立传把他们的精神财富、崇高品德、光荣传统等等记载下来,传承下去。

二、力争“两个避免”,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一是避免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编修家谱,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历经时间长,涉及族人多,不能仅靠一己之力。常言道:“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多少钉”。因此,首先要组成一个“能奉献、能吃苦、能担当”的班子,要推选宗亲里面德高望重、有文化功底、热心家族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进入编委会。当然,这个班子不能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和编修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及时发现吸纳更有能力、更合适的热心人。对不能胜任者要及时更换,要“丑话”说在前头,贡献是贡献,能力是能力,要区别对待。修谱是家族的大事,需要宗亲们的理解配合、支持帮助。编修家谱,没人给工资,没有报酬,凭的是对家族的无私奉献,有时不仅搭功夫还要垫资金。有这个想法和心里准备的可以参加,没有兴趣、缺乏热心,绝不勉强。特别计较“名利”的人,不要进入修谱班子。

在编修家谱时,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讲是谁牵头,都要积极配合,要发挥集体力量,有智献智,有力出力。在整个过程中各司其职,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职位高低,无论“主角”、“配角”,都是在为家族做光宗耀祖的好事。

二是避免无谓争论,搞“窝里斗”。参与编修家谱乃家族之善事,除了奉献还是奉献,一定能得到后人的敬重。但在修谱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和谐的人和事。“人上一百,行行色色”。况且家族内人员庞大,男女老少,芸芸众生,出生背景不同、接受教育不同、认识事物的高度角度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很难做到思想完全统一。比如,在编排不同分支世系时,由于年代久远、信息不畅等原因,还会遇到世系断代、迁徙不清、辈分不合、房序不明等情况,由此形成不同意见,谁也拿不出确凿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非得争个高低先后、是非曲直,使修谱陷入尴尬境地,有违聚亲睦族之初衷。还有在收集家族人员信息时,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人,说什么“为了名利”、“没事找事”、“打听隐私”等。有的甚至修谱还没有开始,许多琐事就纠缠不清,出现了很多误解,还“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开始编修之前,就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对于不明真相、理解不到位的宗亲,要进一步做好宣传说服工作,耐心解释,消除疑虑和“不配合”行为,用时间和成果去感化他们,以证明我们的崇高善举。

对待编修家谱过程中存在的认识或意见分歧,要本着同姓一家亲的态度,心平气和的去沟通解决,千万不要“各吹各号,各唱各调”,费时耗力、做无谓的争论。只要大家方向一致、目标相同,在编修时可以先“略古详今”、“求大同,存小疑”。有些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由于交通不便、资料不全、信息不准、人证物证不力等因素影响,意见达不成一致的,在进行详细说明的情况下,可将不同疑问、不同观点同时录入,作为“待考”予以记载,这样,既保护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又防止了以假乱真,待后人再续修家谱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新科技、大信息、高智慧等手段进一步辨析考证。

三、牢记“三个强调”,精修细编,蹙金结绣。

一是强调尊重历史,公平公正。编修家谱时,材料要真实可靠,应依据事实,秉笔直书,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含糊其事,要按照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事实,要客观地反映历史情况,不参杂个人意图,厚亲薄疏,尊恩贬怨;不妄自攀龙附凤,伪冒名门,盲目定论;更不能歪曲历史,篡改姓氏,乱认祖宗。真正做到“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对宗族的每一个成员也要一视同仁,不论官位大小、贫富贵贱、出资多少,不以个人恩怨、他人权势所左右。对每一个史事的考证,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小心、科学谨慎。在不违背同宗姓氏传承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地修谱,不能因为照顾某个人或事而影响整个编修家谱的质量,从而维护提高家族的地位和信誉,增强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强调内容完整,用词规范。要根据家族收集到的资料,在编写记载内容时,要处理好老家谱侧重记载“人”、新家谱侧重记载“事”的关系,按照家谱编修的基本内容进行编修,在大的体例下,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要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图文并茂,要对历史上家族发生的有意义的大事要事和突发事件、家庭成员居住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实物照片、家史记录、书画作品、碑文拓片等,都要进行认真收集,合理分类,都要系统的编纂和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宗亲们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增强,社会地位和责任也提高了,所以,我们也应该把族人的文化程度、学历职务、职称荣誉等,全部写进世系图或世系表的简介里,这样,不仅使家谱要素内容更趋完整,而且还能使族人对家族发生过的事和涌现的名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进一步激励后人克己敬宗,见贤思齐,体现家族的整体素质,增强自豪感。

相对于其他图书,用于家谱的许多词语是特定的,如:欧式谱、苏式谱、欧苏式谱;配、继配、娶;出赘、入赘;出嗣、入嗣;从释、从道;世系图、世系表等。如果用词不当,词不达意,就不能准确表述,从而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因此,编谱人员要多看家谱知识,多查字典,博闻强记,要明确用词含义,前后用词要严谨一致,读起来要连贯顺畅。

三是强调字斟句酌,认真校对。编修家谱乃同姓家族之大事,甚至要举全族之力而为之。再者,对全家族看似1%、0.1%的错误率,对某个小家来说那就是100%。因此,绝不能有半点差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100%正确,特别是在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上,如有疏忽,发生了错误,不仅无法向族人交代,而且还会传讹于后世。在校对时要充分重视、严格要求,可以采取分时段、分工作、分支系等方法,各负其责,层层把关。

首先是分时段把关。校对工作并不是非要等到编排结束后才进行的,实际上在收集家人信息阶段,校对就已经开始了,在登记第一手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口误”、“笔误”,如“雨”和“宇”发音完全相同,但字却不同;“壁”和“璧”发音字形都相似,但意思各异。再如“铭”和“铬”,在书写时稍不注意,“名”字出一点头,就变成了“各”,字的意思就大不一样了。这就要求收集信息资料人员,既要热心,又要细心,逐字逐句核对落实,确保准确无误,为最后校对打好基础。如若开始就出差错,就会增加最后校对难度,难免一错到底,无法加一修正,就会形成“热剩饭不少使材火”、“费事、费力、不讨好”的后果,在族人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爆发过激情绪。

其次是分工作把关。高质量的家谱,要由专业的家谱编排、印制公司来合作完成。家谱印前校对,即是家族编纂方的责任,又是编排印制方的责任,两方要相互协作、各抓重点。编纂方校对重点是族人的世系图、世系表、简介部分,要针对家谱中涉及的地址、人名、生卒日期、世次、排行、字辈等错误多发点进行重点关注。编排印制方要保证按照原文进行录入,对文字录入的正确性主要负责,对别字、语法等明显错误要及时纠正,对全谱的版式、字体、字号、划线等,要按要求做到美观大方,看起来赏心悦目。发现问题,双方要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补遗纠正。

再者就是分支系把关。特别是大的家谱,支系繁多,样书出来后,可以先按合适的支系分开简装成册,交予第一次采集信息的人员或新指定负责人进行校对核实。这样至少有以下几项好处:一是人多力量大,群策群力,节约时间,利用集体智慧,加快校对速度。二是人员熟悉,特别是对生卒日期、嫁娶情况、职务职称、地名变化、相片和本人对照等,知根知底,提高校对质量。三是对首次采集模糊及存疑信息,由于宗亲居住范围相对集中、交通熟悉,便于登门补充核实。

对于一部好的家谱,质量高不高,校对很重要,一般在样本出来后都要校对三次。因此,在整个编修过程中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严格校对,消灭疑虑,纠正差错,保证质量。

四、做到“四个发扬”,攻坚克难,功成有我。

一是发扬“胸有千军万马,不惜千思万虑”精神。编修高质量的家谱,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及。既要有“千军万马”的自信,又要有“千思万虑”的缜密。首先,自信是智慧的源泉,自信是编好家谱的关键。因此,编修家谱人员一定要充满自信、要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编谱事业中去。其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编修家谱之前,一定要多方思考,反复研究,针对家谱编修的基本步骤,家谱编修的基本内容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新谱老谱的衔接取舍、世系图的绘制、人员职责分工、资金筹措及管理等等,一定要思路严谨、考虑周到。

二是发扬“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精神。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华夏民族源远流长。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家族成员不可能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工作生存等活动范围会不断向外扩张。加之政府移民、自然灾害、兵荒马乱,现在的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居地拆迁、购买新房等,就造成了单个家庭或族群的迁徙,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定居国外。这就给联系家族信息、搜集各种资料等造成了诸多不便和很大困难。但是,为了更好的摸清家族的迁徙活动和分布情况,便于家谱收录的资料更详实更具体,虽有千山万水之隔,但是为了家族重托,我们定会始终不渝,不让距离成为阻隔。没有艰苦执着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成果。为了编修好家谱,实现家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我们情愿历尽千辛万苦,无怨无悔,一往无前,矢志不移!

三是发扬“走进千家万户,道破千言万语”精神。收集编修家谱各种资料,要广征博采,涉及到家族的千家万户,我们的亲人住在哪里,我们的心就在哪里,我们的路就要通向哪里,决不能漏登缺载。因为一家一户的资料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整个家谱所需资料的基础。它包括了族人分布及居住情况,每户的人员组成及活动记录等,可以为绘制族人分布图、世系图提供详实的资料。再者,登门入户还可以发现、考证、抢救将要遗失的弥足珍贵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文献资料等。

在编修家谱的宣传筹备阶段,要走进千家万户,广泛发动全体族人,大讲编修家谱的重要性,统一认识,积极提供资料,献智献力,献物捐钱。对编修家谱认识不足或有误解的个别人,更要逐户逐人做工作,要不怕麻烦,不怕磨破嘴皮子,道尽千言万语,反复开导,亲切交谈,讲编修家谱的意义和好处,从对自己、对家人、对家族、对社会等方面,苦口婆心,耐心解释,坚持不懈,进行劝说,使他们提高对编修家谱编修的认识,自觉加入到关心支持、参与修谱中来。

四是发扬“克服千难万险,造福千秋万代”精神。目前,编修家谱的主力军多为年长者,还存在着“老年人有心无力、年轻人有力无心”的现实状况。资金筹集、资料收集、编谱规划、查找老家谱、考证旧史料,无不困难重重。有时为了考证信息,往返奔波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公安局等单位和部门;有时为了寻找前辈遗迹,挖墓碑、考遗址,翻山越岭、涉水过河,顶风冒雪,不惜冒着很大的危险。特别是有的家族老人,为了家谱编修,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呕心沥血,甚至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他们不愧是后人的榜样、家族的骄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敬宗睦族、聚亲传脉,编写出凝聚力更强的家族文献,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使编印出的家谱,史料详实、蕴含丰富、质量上承,无愧列祖列宗,立言传世后人。为家族的薪火延续,为布衣的入册出彩,为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民族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聚沙成塔,追思先祖,造福万代,家声永播,功成有我。

如何编好一部精美家谱,使之成为家族忠实文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谈体会,仅供抛砖引玉。如有不妥,敬请斧正。我们坚信,只要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家谱编修定能行稳致远!

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院长 锦秋文谱《家谱世界》主编 金 涛

二〇一八年七月于郑州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