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族谱印刷内容分享 从斗底城到马凳城



锦秋文谱为您介绍关氏族谱印刷内容,有意义的记载,有价值的分享。

归德堡位于今榆林城南20公里处的(榆阳区)刘官寨乡,是当年延绥镇长城的三十六堡之一。据《榆林府志》记载,该堡始筑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嘉靖年间用砖砌堡城墙,城垣“周围二里六十七步,楼铺十五座"。

明清时代,长城沿线一直都是抵御蒙占入侵的前沿阵地。据史料记载,当时归德堡有“经制驻守军丁408名,马、骡117匹"。清政府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蒙汉两族关系趋于和睦,因此在康熙初年,归德保经制守兵已经锐减至50名,清朝中叶后更是缩减至36名。

过去,当地人一般将归德堡称为“马凳城”。归德堡原来只是今日归德堡村东山上的一座寨子。因为寨子像一个倒扣的斗,因此人们便将它称为“斗底城”。后来驻军将寨子的南北城墙向西延伸,并修筑了新的西城墙,整个归德堡便成了一个“马凳”的形状,这便是“马凳城”名称的出来。站在归德堡村中,远远地就能看到位于东山之上的归德堡城和城南的一座烽缝。当地人不知烽燧为何物,称其为“墩子”,因为距离榆林城四十里,所以也把它叫做“四十里墩”。过去墩子下面还有一座庙,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了。沿着曲折的山路,来到了四十里墩下。由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烽燧残高约5米,内南一侧的开阔地上,满地散落着破碎的砖瓦,算是古庙留下的一丝印记。

向北翻越一道土梁,爬上高近20米的土坡,来到归德堡南城墙下。眼中的归德堡城墙,完整地保存了原有土互形制。保存较为完整的东城墙和北城墙土垣,高约5-7米。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很多村民便把拆下来的城墙砖“废物利用”,在自家建密时,用来筑墙、“包向子”或箱顶。现在在归德堡城中可以看到很多以城墙砖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密洞。据《榆林市志》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10余户村民住在归德堡城中,但由于交通、饮水困难,近年来他们陆续搬出,今日归德堡城中已无人居住。

归德堡东、南、北三侧均临深沟,独西侧面临榆溪河川,地势较为平坦。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必然是一座牢不可破的堡垒。虽然归德堡各个城门均已被拆除,但昔日东门瓮城的遗址尤存,规模虽然不大,现状也不甚理想,但归德堡昔日的雄风仍依稀可见。

关氏族谱印刷插图

关氏族谱印刷内容~归德堡西北城角的水门洞

在归德堡城西北角现存一处水门洞。该洞进深约8米,高1.7米,宽1.6米,底部为石条垒励,上部为砖砌拱式密洞。据当地人介绍,这是归德堡古城的一处排水口。

约在150年前,榆林各地普降大雨,归德堡古城对面,距榆溪河5公里处的毛乌素沙漠中的“沙中湖”,人们称“海了”,由于雨水浸透,海子的东边决口,海子中的水带着泥沙冲向归德堡古城,泥沙拦断了榆溪河,覆盖了大片良田,形成了一条长5公里,宽不到1公里的深沟,人们把这条沟命名为新开沟,也称西沟。据老人们讲,因为淹没了耕地,没了生计,当时城中的300多户人口逃亡大半。之后的时间里,归德堡西侧一片烂沙梁,树不生、草不长。当时流传一句民谣“开了西开沟,穷了归德堡”足以见证归德堡当时灾难之空前。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动员村民将西城墙的夯土拆除,铺到河滩的黄沙之上,用来平整土地,治理黄沙。

在归德堡城中,有两座当地人近年修起的庙字-城障庙和娘娘庙。城阻庙前的一座石碑上记载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康熙一次来榆林私访,因为旅途劳累病倒,后得归德堡城隍相救,化险为夷,后康熙便册封归德堡城隍为“府城障”、“灵应侯"。时至今口,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附近的村民还都会在城阳庙举行大规模的庙会。

原来,归德堡古城中的庙宇可不止这两座,还有祖师庙、三官庙、马王庙、龙王庙….。其中三官庙是当年归德堡城中最大的一座庙字,下面一层为黄土夯筑的窑洞式结构,上面两层为木质橡梁结构。解放战争时期,因为归德堡国民党守军被解放军围闲,守城的国民党军队甚至连做饭的柴草都没有,他们便拆除了三官庙的上面两层。

关氏族谱印刷插图

关氏族谱印刷内容~归德堡大桥

在归德堡城西南1.5公里处的榆溪河上,还有一座被誉为“陕北历史上最早、最大的桥”--归德堡大桥

据《欧西榆林文史资料--名胜古迹卷》记载,该桥为清乾隆年间归德堡人卜子孝及其子僧慧县、慧清相继募资,历时20余年修建而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延榆绥兵备严镜清在桥东石畔架铁链桥1座,三十三年义遭大水冲毁,复建砖石结构10孔拱桥。民国年间增建2孔。1949年后,又续建2孔,形成现在规模。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该桥一直是愉林通往横山、定边、靖边的交通要道。

据资料记载,归德堡大桥全长152米,桥面宽约6.8米,高5米。归德堡大桥,通体均为砂岩砌筑,最大的石块长约1.5米,宽0.6米,厚度超过0.2米,为了降低河水对桥墩的冲击,人们还以石块砌筑了尖锥形的劈水石桩。一方立于2007年的石碑上,记载归德堡大桥已被列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孔桥洞组成的大桥,恰如一道彩虹,横跨在榆溪河滩之上。远处的河岸之上,是车流滚滚的210国道和竣工的榆绥高速公路。古桥、国道、高速公路,这一幕场景,仿佛是一道道的岁月年轮,无声地诉说着榆林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上即是关氏族谱印刷内容分享。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