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山西陈氏汇编家谱始末原由



  陈氏图腾

  追思先祖恩德,诚望后辈兴旺,这是全族人的共同愿望。二00八年八月九日,六代满家、七代志明、吉生就修谱一事正式进行商讨。议定召开一次族人代表大会,并就会议的内容、时间、地点进行了讨论。八月二十三日在满家住地召开了首次族人代表大会。大家一致认为修我陈氏家谱为时已晚,必须抓紧,遂成立了家谱会,满家、志明、吉生、建生、正南,正伟等六人为成员,满家为修谱主持人,志明,建生,负责编写,正南负责捐资的管理,其它成员都进行了分工。几年来,经过多次修改充实,《陈氏家谱》现终可定稿付印了。

  修谱告毕,掩卷沉思,感受颇多。

  修我陈氏家谱是族人多年的共同愿望,此次修谱参与人员广,《陈氏家谱》是族人集体书写的成果。在这次修谱之前,小组成员各方收集资料,准备修谱;八十多岁高龄的六代变正公,在得知修谱消息后,不顾体弱多病,抱病疾书,期望家谱尽早成册;七代正西,建东、银柱,维新、飞,八代晓峰等在修谱会后,以最快的速度收集、整理自己家及众兄弟的资料;六代满家是这次修谱的主持人,他在几年前就有修谱意愿,将老坟仅存的二块宗族碑拍照留存,为此次我陈氏汇编家谱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并为家谱撰写前言。他和七代吉生为使家谱早日完成,多次到各家调查访问,征求意见,收集资料。为使资料翔实、准确,他们多次打电话、并利用各种族人聚会的机会了解情况,对汇集的资料反复归纳、整理;;七代正伟、八代萃,在家谱修定过程中用电脑打表格,排版面,并对初稿进行校对。为支持家谱的撰写,八代萃借来临汾《仇氏家谱》、翼城《唐村续氏西垣公家谱》供编写小组参考。

  编写小组成立后每个成员都按照分工,各尽其职,人人勤奋,个个努力,此次家谱的完成确实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据传吾家原有谱,因社会变革、战乱,及种种原因,致使原谱遗失,使后人无以知祖上创业艰辛的状况。祖上懿德,无以考证,每谈起此事,族人无不扼腕,仰天长叹。

  吾家大门上有匾额“履和”二字,是先祖对优良家风深刻、精准的归纳和规范,亦是对后辈行为举止的家训。“履”字出《易经》“履”卦,表示要继承先祖的创业精神“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的社会活动中,要自我约束,要立德,立言,所有行为都要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字更强调了“履”的实行。待人要和悦,处事要和气,家庭要和睦。“履和”的家训世代得以传承,家族在“履和”中不断发展壮大。五世祖耀荣公一生待人宽厚,不怕艰难,不怕跌倒,多次创业,干厨师,开饭馆,办旅馆,开磨房,建砖厂,在东山置了很多田地,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为人真诚厚道,在社会广为流传,虽时过境迁,时代久远,但至今仍有人记得。今年94岁的杨天章老先生在与我攀谈时,对耀荣公的为人赞赏有加。上世纪八十年代,强生到南崖拉煤时,与老人闲谈,当老人得知强生即耀荣公后人时,即眼放光辉,言谈中对耀荣公的为人处事赞不绝口,说出来了许多耀荣公为人宽厚的事。由于先人有良好的口碑,使我们这些后人也感到无上荣光。

  五世祖俊芳公也给我们后辈做出了榜样。他医术精湛,但始终谦虚谨慎,对一切来就医的患者都是和颜悦色热情接待,从不以貌取人,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更是免除一切费用,他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在鄂邑得到广泛的好评,他的事迹被载入1992版《乡宁县志·人物志》。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历代王朝都以“孝”为基本国策,以“孝”治天下,“孝”也是吾家传统,在历代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五世祖俊英公年轻时就挑起管理家庭的重担,带领兄弟们齐心协力经营各种事业,为祖父立碑以传孝道,为父亲做八十大寿,以悦父心,以尽子责。由于他德名远播,来客七八百,请客两月余,在鄂城一时传为佳话。六世祖满囤公在母亲神志不清,卧床不起的几年中,日夜侍奉,老人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老人想上街,就不顾自己也年迈力弱,背上母亲上街游玩,城里人无不敬佩其孝顺。七代吉生在奉养父亲的日子里,顺从父意,在起居,饮食,看病各方面都切实做到了一个“孝”字,使老人在晚年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愉悦,享年89岁,为我族中最高寿者。1979年在叔父病重需到太原治疗时,因堂弟尚小,因而不顾自己生活困难的现实,毅然到太原侍奉叔父五十余天,尽到对长辈孝道的责任。邻里和族人无不称赞。上述几个事例,虽是典型,但决不孤单,各代各家都有这样的事例。优良的家传,是我寺坡陈氏后辈之人都能尊圣人训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都能获得单位同事的好评与尊重。在工作中不管世风如何变,吾家优良的家风不变,优良的家风不变,吾家之家运就会永远兴盛。愿我族人都要继承先人的敦品励行,启迪后人,使吾家运、族运永远兴盛,人才辈出,以光祖先之德,克勤克俭以维护家族之名声。

  这次汇编的家谱古今于一体,内容丰富翔实。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传统家谱的基础上增加了《家族名册》,使个人资料更全,改变了传统家谱只为做官和有功名的人作传立记的做法。我们祖上既无富贵显达之士,也无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各人却取得了人格的完善,所以我们对真正创造历史的最大群体、为我族繁荣昌盛的大多数人都作了介绍。这一章节的篇幅占到总篇幅的一半左右,对每个人的基本情况、突出事迹、主要贡献、所受奖励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个别反面事例也直言不讳,意在扬善抑恶,教育后人。从五代起男女一样记名,陈门媳姓与名同记,改变了老式家谱只以姓氏相称的重男轻女的做法。家谱是以记载每个家庭为基础,是记载家族人物世系和记载家族事迹的书,是记载着一代又一代家族血缘关系的历史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先辈留给后代的珍贵遗产。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自己的祖先是谁都不知道,岂不哀哉?换言之,你的子孙也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万里之水,源于何处?人生不过百年,家庭不过数人。在这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都承载着无数的回忆:有辉煌、有哀败、有幸福、有欢乐、有忧愁,有举手投足转身即忘的小事,有无私奉献,心甘情愿的大爱。家是我们身体和心灵的归宿,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忘却家庭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更不能让这(宝贵财富)随着时间一起流逝。记录生活,分享快乐,凝聚亲情,延续家族,传承文化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为此,我们才十分重视陈氏家谱的编写。

  按说我们陈氏家谱编写为时已晚,柏树条所存碑林已荡然不存,祖先留下的(神轴)早在文化大革命中当作四旧被烧毁,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已屈指可数,要不是六代满家抢拍下仅存的二块珍贵的宗祖碑照,我们对祖先的了解恐怕要推迟四五代了。这是我们抓紧修谱的主要原因。从资料看,六代以前我族人全都生存在乡宁这块土地上,六代以后在省内居住的暂且不计,仅工作在北京、浙江、江苏、大西北就达数人,这些人大都成家有子了,如没有家谱联系,若干年后,怕真的是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这是我们急于修谱的另一个原因。虽已尽心,但不尽意。了解家族历史,修定一部家谱是我多年心愿,但因公务繁忙,未能如愿。再一个原因是自己从未涉足史学,更与文学无缘,文字功底太差,怕弄巧成拙。但若不修谱,我族历史在我们手中断,那就真真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有愧于子子孙孙了。退休后,没有了工作的繁忙,有了充足的时间,便萌生了作谱的念头。想以此追念先祖恩德,激励教育后人。与满家、吉生等人谈及此事,大家不谋而合。于是,便召开族人大会,成立修谱小组,分工进行。在乡人负责收集资料,我负责素材的整理。我过去从未涉足此行,连家谱都没见过,更谈不到对家谱的格式、内容的了解了。又是一个电脑盲,要在电脑上打字就更困难了,有些字不会写,只能边查字典边打字,为了一个字可能要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但为了尽快、园满地完成追念先祖恩德,激励教育后人的愿望,我与四川大学联系,购到了《现代家谱》,又上太原到山西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查询资料,并在电脑上学习五笔打字。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付出了很多,但仍有很多不足,错误和欠缺在所难免.

山西陈氏汇编家谱配图

  本谱所留遗憾和需要交待的事是:一,小时侯我们上坟时,大人们总要我们先到柏树条上香、烧纸。城内好多陈氏后代均在此上坟。那时柏树条就有很多祖宗墓碑,还有好多是戴帽子的,这说明我们是一个祖先,并有不少成功人士,而现仅留下二块碑照,其他祖宗墓碑早在文化大革命及以前毁之。因此无法与乡宁其它陈氏衔接,这一难题。三,从现有碑照看,我族三代兄弟七人,四代兄弟五个,我们只是五兄弟中其中一人的后代。其他人的后代生活在那里?是否是生活在乡宁的其他陈姓,我们也不得而知。这些都是后辈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四,古人云,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日后续修家谱当及时,使我陈氏家谱免于中断。今后续谱不宜时间过长,应以三十年左右为好。科技日益进步,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我等非敢臆猜妄动,随意增减。再修谱时,望后辈能与其他陈姓联系,争取我陈氏家谱更加完善。二,因没有资料可查,我族从什么时代来到乡宁,因为什么原因来到乡宁,此次修谱未能得到历史资料,望后辈有识之士能破解如能把电脑技术运用于家谱撰写,相信后人把下次续谱搞得更好。届时,在乡族人应积极组织,主持其事。居外地之族人则应主动与在乡人联系,提供材料,并襄助资金,予以支持。五,对今谱本一定要妥善保存。本谱所载皆先人遗迹与要件,关系甚巨。冀后裔收藏不可不密,保护不可不周,不得污坏、霉烂、遗失。倘有不肖子孙不足轻重,任其污毁散失者,将视为不孝之后,是为至盼。五,作为陈氏家族的一员,受众人之托,我与满家、建生,等人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修定家谱的重任,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因本人才学疏浅,家谱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误,有负众望。希望我族后裔,把我《陈氏家谱》续写下去,使之更臻完善。在这次修谱过程中,今年90岁高龄的八世杨代青老夫人,回忆和提供了很多我家的往事资料,八世陈辉在电脑组编,九世晋瑶绘制了祖宅示意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记其创业艰辛,以昭信守。对当代子孙,不论其是否担当一定社会职务或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或是个人不能自省误入岐途,本家谱都如实记载,录予谱中,以成功者为荣,昭陈裔昌荣;从失败中理出教训,引以为戒。设墓址以明昭穆、知辈分,启后人永志铭记,逢清明扫墓祭祖,切勿数典忘祖。               
编写小组提供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