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孙敬记:周氏宗谱后记




后 记

  《積庆堂周氏宗谱》编纂始于公元2018年4月,定稿于2019年1月3日。为编纂好本谱,经族人商议成立了以前辈周祖明为主任委员的编纂工作委员会。本次宗谱编纂既效仿先贤作谱之法,又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使之彰显时代特色。

  本堂始立于1863年,距今155年。建堂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正处于风云激荡,战火连绵,时代变革的非常时期,故先人未曾编纂宗谱。1996年,前辈周祖林、堂兄周丛生、周长生及已故堂兄周祥生等发起编纂《積庆堂周氏宗谱》。他们几经辛劳收集整理宗谱资料,虽未刊印但为本次编纂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编纂中,编委会先后召开六次编委会,对编纂中的诸多问题予以讨论和商定。在第一次编委会上,确定了本谱编纂原则,通过了编纂提纲。第三至第六次编委会,均邀请各支族人代表列席参加。在第三次编委扩大会上,对经过考证初编的世系图谱进行了甄别和补充。修改后与会人员均在意见表上签了名以示负责。在第五次编委会上,编委会认真审议了该宗谱初定稿,决定将“世系图”和“户主登记表”清样印发至各户,进行核对,并签字认可。在2018年12月18日召开的本堂家谱会上,80余位家族代表对世系图进行了认真审核,予以进一步确定。编纂期间,编委会成员先后多次前往江苏省六合区冶山镇东王社区、盱眙县黄花塘镇泥沛村以及本市各地周氏族人居住地采集信息,填写表格,对世系进行深入考证。担任编委主任的前辈周祖明,年逾七旬,居住市区,为编好宗谱数十次不辞劳苦,骑电动车前往杨村、永丰等地采集信息资料,令人钦佩。堂兄周丛生、周长生曾于二十二年前发起宗谱的编纂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心血。在这次编纂中,他们虽年事已高,但不辞辛劳参与世系考证,指导族人户主填写登记表格。学荣老弟身为企业法人,为编纂好宗谱经常放下手头工作,亲自驾车,与编委会成员一道南下北上,乐此不彼。值得一提的是,身为民营企业主的本堂族人周海生、周俊生、周金林、周桂林、周春林、周先龙慷慨捐资,为编纂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各支代表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协助编委会成员登门入户采集信息,指导或帮助族人填写户主登记表格,为顺利编纂好本谱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堂“连”字辈以上已故先人的相关信息,因无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健在后人的回忆和周祖益等家存理支的记载进行编纂,故唯恐有误。值得一提的是清同治十八年天长县令江景桂编纂的《天长县志》和天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天长县志》、《天长市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周湘江、周禄、周正铭、周正庆、周楣声等宝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清同治十八年的《天长县志》“武功门”一章关于周禄的记载,为積庆堂的诞生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此次编纂参照当今其他族人的宗谱编修之法,设有当今族人户主登记表,共收录有259份,从而为后人留下当今族人相关信息资料。本谱不分男女,凡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一定贡献者均一人一传或作个人简介,以彰显祖宗培育之恩德、激励后人、立德修身、奋发有为。相信历史上,本堂有不少贤达开明者对社会贡献突出,受人敬仰,但苦于无文字记载或记忆模糊不清,而未能列传,实属遗憾。

  本堂族人凡自愿入谱者均列入谱中。相信本堂绝大多数族人已入谱在记,也有少数族人因无法联系而未能入谱。六合东王周鸿熙、周鸿烈,周鸿钧一支于辛亥革命和新中国诞生前夕移居北京,由于种种原因,故未能填写当今族人户主登记之表,其世系图也需后人进行续补完善。解放初期曾任江苏省仪征县县长的周元林一门因其子孙均生活在江苏省江阴市,经多方联系无果,故未能入谱。生活在沂湖东部的三世祖周汇东后裔部分族人,在社会动荡和政治运动中,曾与其他族人产生过一些矛盾,且一时难以弥合,便从“生”字辈开始,编纂本支家谱。尽管如此,周汇东一支周先进、周先明等晚辈仍以大局为重,为本次编纂提供了相关世系图谱。在本谱编纂中,周汇东一支虽有世系图谱,但大多数族人则没有当今户主登记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智慧有能力弥合嫌隙,使之重归于好,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本谱彩页中刊印了部分户主免冠近照和部分全家福照片,因多数户主没有提供照片,故未能刊印。

  《積庆堂周氏宗谱》编纂得到了市档案局、天平广告公司、天长地久传媒公司和河南中华家谱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值此一并致谢!

六世孙周玉生敬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