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谱:追本索源,认祖归宗,探寻先祖之足迹



  姓氏是人类之符号标志,是家族血脉之传承。树木参天根植沃野,河入东海源自深山,一个人之最大恩情源自父母,最大之能量源自先祖。因此,追本索源,认祖归宗,探寻先祖之足迹,成为本此续祖成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不竭动力。唯知先祖始自黄河北岸焦作武陟,难于务本求源,鉴于此情全族众人,希望续修族谱理清宗脉,是杨氏宗族最终的期盼。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河北岸焦作武陟来人,到我村查访流落到本地的杨氏族人。他们风尘百里只为寻亲续谱,询问我杨氏本族老者,均说不清自己出处何地,他们所带家谱与我杨家宗谱无法衔接,二人无奈弃之。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先谱失详,族人失联,故族人对续杨氏族谱之事难以释怀。寻祖归宗之愿望愈加强烈。为何不沿黄河北岸走一回,探寻先祖之足迹,寻找来访族人呢?公元二0一八年元月十六日雪林与顺章前往探访。一路查询、一路访。途径瞻店、嘉应关、杨庄、乔庙。往返几经周折,精心查访。得知一村叫杨洼,此村有七千余人纯杨姓。若大一村何处问,走村串户处处寻,最终不负有心人。时逢青年迎面而至,与其说明来意,被引至一尊者家里,我们与其叙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到郑州徐庄寻亲续谱一事,没等说完此事这位老人起身拉着我们之手激动的说“你们可算回来啦!到家了。我(庆昌)就是当年去郑州徐庄寻亲之人哪!咱们寻亲认祖有希望了!”自此,郑州的杨雪林、杨新建与武陟的杨庆昌、杨东风、等人发起寻亲认祖之倡议,往返郑州武陟历经数月走访双方有关人士。通过座谈、交流。回忆、分析。多处查阅、调研相关史料。双方达成共识,认定我族杨氏先祖迁居郑州徐庄之前,世居焦作武陟杨洼村。事实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一副先祖颠沛流离之生活画卷逐渐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乾隆50年间世居杨洼村烈祖玉清弟兄四人,因时局动荡,连年灾荒水患,百姓无以为生。为維持生活商量到黄河南岸郑州做工谋生(木工)。大哥冰清一家四口人行动不便,困守在家,二哥和清同三弟玉清、四弟海清来到郑州。大雨不期而至,时逢黄河泛滥,三弟兄被水冲散。二哥和清、四弟海清在情危之时逃回家乡杨洼。三弟玉清历尽艰辛,最后被迫流落在郑州大杨庄定居。嘉庆年间黄河再次决堤泛滥,大杨庄被水淹没,杨氏一家再遭劫难。烈祖玉清夫妇、天祖相武、相会、相文、被水冲散。烈祖玉清夫妇与二公相会流落在徐庄村定居。烈祖玉清、天祖相会、高祖大功、建功卜茔本村西北地。高祖六功卜茔本村南陆(环水陆地),天祖相武流落在陈三村定居。天祖相文不知何时也迁居徐庄(年月不详)。弟兄二人迁居本村至今已有二百一十余年。
  为尊祖敬宗,续修杨氏族谱,追根索源,福荫子孙,以开世系,千古流芳。首敬先祖,亦为后人延伸有序。以始祖士德为首施用“士、心、必、山、江、沁、忠、汝、锡、以、自、武、永、德、士、有、清、相、恒、建、传、庆、修、先、宝、治、国、春、明、承、世,三十一字”。(废除春、庭、延、克、登、金、花、永、照、清)。现传至二十六世,以待后续。
  今逢盛世,杨氏兴旺家族昌隆,族人知礼节、思先祖。修杨氏族谱,彰显先祖之功德,以昭示后人。查遍资料,寻根问祖,不负众望。续世传谱,彩色影相入册、生逝详载。并将养子,从子续入谱中,将其配偶,女孩一同俱名,女孩招婿其子随我姓氏者也俱名入谱,将现用乳名、族名、两个名字一同入谱。
  我族后裔,遵循礼教,惟读惟耕,贤才辈出,有从事农耕,世代耕耘农田,有教书育人,悬壶济世,有从政任职,为人民服务,有从医救护,崇尚医德,亦有弃农从事企业建设,与时俱进,经济发展日益强盛,顺应时代潮流多有建树。今重修家谱,上续数百年,支派清晰,世系分明。详详略略,查证核实,校证注册,印刷为卷,以遗后人。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