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孟氏面对“两个祖宗”时该如何抉择,应当怎么办?



当前,孟氏“五修”正在进行,面对“两个祖宗”需要我们去作出最后抉择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五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被四修颠倒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族人对我们的期盼。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但考验我们这个庞大的孟氏家族的能力和智慧,而且也对我家族今后的团结与发展影响深远。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上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下至一个家庭、一个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定势。这个思维定势形成困难,改变更困难。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谁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现在如果有人一下子把炎帝、黄帝改换成了蚩尤、女娲,那么,中华民族能够接受吗?
  同样的道理,沛县孟氏的“始迁祖孟伯英是我们的祖先”,这个思维定势在沛县世世代代的孟氏族人中已经延续了六百多年从动摇过。现在,沛县的孟氏族人无论是在平时的闲谈话语中,还是老年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 无论是家族所立的墓碑中,还是族人所写的传记中,都一致认为孟伯英是我们的先祖。这个思维定势,不是属于哪一个人,而是属于我们的全体族人,它不是哪一个人脑子一热、大笔一挥就可以随随便便予以更改的。“始迁祖孟伯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名,他已经变成了我们这个大家族的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符号。现在即使把文字都 改动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却难以更动。何以见得?现在如果同农村的一些老年人拉呱,他们脱口而出的仍然是“沛县的其他姓大都是明代从山西老鸹窝迁来的,只有我们孟氏家族不是,我们的先祖孟伯英 是明代洪武二年从上海松江华亭迁来的”。这就是终生盘踞于他们灵魂深处的思维定势。你能改动文字,但你能挖掉他们的灵魂吗?
  在此,我们可以对天宣示:在没有确切史实的情况下,在没有经过全体族人认可的情况下,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随意更改我们六百多年来所形成的这个思维定势!然而,四修家谱却十分轻率地更改了始迁祖,并把一个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推上始迁祖的宝座。这是我们沛县全体孟氏族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事实!难怪现 在族内有相当多的人一提及更改始迁祖的事,就立即会血脉贲张、深恶痛绝,甚至咬牙切齿。
  来自族人的巨大压力告诉我们:在五修家谱中,我们应当把被四修颠倒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并恢复原来 家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族人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当前,四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最近,我们在网上发现有人发帖说:“我是孟子的第代孙,是之澄 公后代,家住沛县,同支者看到该信息后,请与我联系,有事商谈。”跟帖者说:“我是孟之泽的后代,家住河南永 城,现在外地打工,我们是同支,我的号码是XXX,请与我联系。”(见《沛县吧》2010年5月30日发帖)。看来四修家谱对后世子孙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所以,我们在五修家谱时应当认真消除其不良影响。
  (2)作为【孟氏五修】班子成员,我们应当站在客观、公正、合理的立场上,以对族人对历史高度的态度,将“五修”修成一本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家谱。修成全族人都能乐于接受的家谱。为此,我们应当做大量深入细 致的工作,说服族人,消除分歧,达成一致,重新归于团结。 如果“五修”班子无法完成这个历史使命,那么,建议请各房、各支德高望重的族长代表和部分有识之士 共同坐下来,进行合理沟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相信族人之中必然不乏顾全大局、高瞻 远瞩、有远见卓识的志士仁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种人让我们无所适从:
  一种人是,他们好像被邪教洗过脑的一样,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不讲任何道理, 只坚持一点:“孟之澄是始迁祖”。
  另一种人是,历史知识欠缺,说话不着边际,好放横炮,他们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观点,唯一的资本就是手中掌握着几条从“奶奶的奶奶”或“爷爷的爷爷”那里听来的传闻。他们特别能战斗,遇到争论有张飞上阵的气魄和赴汤蹈火的精神,并动辄动粗。
  上述两种人,一个属于“刀枪不入型”,一个属于“战斗到底型”。同这样的人争论是永远没有结果的。对于这两种人,我认为尽管他们的思想工作难做,但他们是我们族人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对我们家族的事情比较关心,也比较热心,这要比那些对家族的仰。这要比那些始终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总是随大溜、毫无是非观念的人强多了。对于以上两种人,我们不能歧视他们、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忌恨他们的粗暴行为。我们应当团结他们,给他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在家族事务中更多的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家族中的公益事业,是不拿薪水的义务劳动,我们应当像片警处理民事纠纷那样,以理服人、以情服人、耐心调解、达成共识。俗云:“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达成妥协”。大事如此, 处理家庭事务也是如此。我们今天所争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哪个人的任何切身利益,充其量仅是对一个老祖宗的历史名分的争议而已。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