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修编家谱 



一、家谱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家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延伸的姓氏学,是一门科学,是鲜活的社会发展史。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世谱、家史等。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脉源流、世系人物等多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其内容主要有历代祖宗像、谱序、族渊来历、发展历史、优良传统、迁徒情况、字派、世系图录、人物事迹、艺文华章……等。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其中书本家谱(即书写抄录、打印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现代印刷家谱。又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形式,数量在五万种左右。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从夏代到今天编修家谱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几千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过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候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2、汉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此时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其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3、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士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4、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功能,变为“尊祖,敬宗,睦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5、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谱学鼎盛,家谱普及。尤其在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达十余次(一般30年左右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为了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6、近50年:先抑后扬,续修新谱。建国初期,尤其文革时期,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甚至毁弃…,对家谱的修续整理也就自然停顿下来。随着改革开放,思想开禁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当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起对家谱的修续工作,尤其台湾、福建、广东等省较为突出。但各地发展不平衡,至今有的人认识还没有跟上盛世修谱的大好形势,由此,为什么要修家谱,这个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值得共同探讨。
三、修编家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很多政治家、史学家及其他学者对家谱的态度十分明确,对家谱的重要作用、利用价值都曾有过精辟的论断。毛泽东同志作农村调查时,每到一地都收集、翻阅地方志和家谱,以便获得他所需要的材料。所以早在建国之初,他就发出号召:“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可汇集人文地理、家族聚散地理,是研究中国社会之宝贵资料。”辛亥革命先驱、民国大总统孙中山曾说:“各族中总有连带的关系,譬如各姓修家谱。常由祖宗几十代推到从前几百代,追求到几千年以前,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在中国有了几千年,牢不可破,在外国人看起来,或者以为没有用处,但是敬宗亲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灭族危机,他就怕祖宗血食断绝,不由得不拼命奋斗,有了民族团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强调:“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指出:我国有两座金矿未开发,“一是方志,一是家谱”。著名学者梁启超倡导广收家谱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为不朽之盛业。”文学家冰心在横岭谢氏族谱序中写到:“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于家史的注意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江泽民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2、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就明确要求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家谱作为了解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提出来;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专门发文部署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谱工作;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集北京,就地方志家谱等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2001年,文化部又就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发出通知:“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国家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上,家谱的内容、编撰的方式、功能和作用在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宋以前主要是官修,强调政治功能,目的是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目的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作为历史文献的家谱,在当代更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3、家谱资源具有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存世数量应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的重要文物。
  4、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例如:“崇孝悌、敬祖宗、睦宗族、隆师道、务本业、尚节俭、戒赌博……”等伦理规范;同时家谱中记载的无数先辈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孝悌无双的优良传统,尊儒学经的育人风尚,重于忠烈、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辨证的统一,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5、家谱有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重庆湖广会馆辟有专室陈列家谱,同时开展姓氏查询活动,应者甚众;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是难以形容的。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修编家谱,要去调查访问、查询资料,我们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迷昧于眼前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长江之水必有其源,也就是“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也就是“问祖”。寻根问祖不在于祈福于祖先,而在于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通,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历史上创造的优良传统,一定要通过家谱把血脉流传到我们以及子孙。
  6、修谱可以敦宗睦族。家谱族谱可以联系宗族,增进宗亲情谊。亲情、友情、乡情、族情是中国文化中的血缘传统。重庆殷氏尽管支派极其纷繁,虽不同小祖宗,但都同大祖宗。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烙印--殷,我们是同根一脉的,同宗共祖,我们应该爱家爱国、尊宗睦族、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使整个海内外殷氏家族以及中华民族世代荣昌,兴旺发达。
  中华礼制,家必有谱,家谱是一家之史,家谱成为了中华普通家庭中一种至为“传家宝”的神圣之物。家谱看似家庭历史,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档案”,家谱与地方志、国史一样的重要。家谱是华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为移民问题、古代重要人物、人口优生、地方史、经济史、科技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发展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重要史料。我们从家谱中可以吸取多方面的教益,家谱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有多方面的价值,真是举不胜举。殷氏的族谱家训中明确规定:“戒轻谱,家谱之修,所以叙一本也,谱编成帐为一家之宝,务宜同为珍重,以便考查世系,切勿抛弃,以亵祖宗也。”修续家谱是一个家族的一件大事,是遵照祖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活动。修家谱对于殷姓乃至天下百姓,家家、族族都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四、修编家谱的合法性和可能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认识到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值得好好地整理修编。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以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的家谱修续、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行文(国档会字[1984]7号)部署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谱,并决定国家编纂《中国家谱综合目录》。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又再次发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图书馆以及民间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毫无疑问,收集、整理、修编家谱就是贯彻、执行政府有关文件精神。
  修谱也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姓氏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姓氏寻根作为姓氏为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年来引起海内外的多方关注;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2004年10月在河南周口市举行。会议指出:中华姓氏文化节是弘扬伏羲圣德,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完成统一大业、实现伟大复兴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