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魏氏四房家谱》(2017版)后记



金城魏氏四房家谱(2017版)后记:

金城魏氏四房门中,学子比比皆是,可担家谱编修大任者,车载斗量。承蒙其奎、学祥二位宗亲抬爱,有幸参与《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实感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兢兢业业,诚惶诚恐。

《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2006年,由魏其武(东滩21世)、魏家福(西沟22世)、魏秀和(蒋家湾22世)、魏家宝(北湾22世)等宗亲最初倡议,得到魏其仁(蒋家湾21世)、魏其荣(贡井21世)、魏志乐(瓦窑子22世)等宗亲的支持,由魏其奎(东滩21世)、魏学祥(王岘21世)二位宗亲组织牵头,于2012年04月03日,在白银万盛大酒店北海厅召开《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协商筹备会第一次会议,至2012年10月07日,在皋兰什川五福亭举行祭祖及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委员会成立大会,启动《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工作。

2012年04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兰州市安宁区都市春天吉祥如意厅召开的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协商会议,并参与了2012年10月07日,在皋兰什川五福亭举行的祭祖及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委员会成立大会。被金城魏氏四房宗亲的团结、友爱的家族亲情所打动,也对家谱编修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5年05月24日,在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十一世讳秉琳一支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由我主编,房弟王岘大坝滩魏正显出资的《金城魏氏四房族谱》(讳秉琳一支)在白银万盛大酒店发放。虽然有许多不足,但也得到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委员会的充分肯定。魏其奎宗亲题词、魏学祥宗亲作序。房叔、兰州魏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金城魏氏大房魏至公宗长题名;房兄、兰州魏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金城魏氏三房魏列杰宗亲题词。十一世讳秉琳一支《金城魏氏四房族谱》的发放,为促进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08月09日,魏其奎、魏学祥二位宗亲邀请我参与《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负责家谱资料整理工作。2017年01月29日,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委员任命我为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办公室主任(兼)。至2017年07月,《金城魏氏四房家谱》已经进入样稿校对和印刷阶段。《金城魏氏四房家谱》告竣之际,作为本此家谱编修的亲历人和参与人,现就家谱编修的基本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谱解

金城魏氏四房家谱》(2017版),在册宗亲,约有2500余户,约10000人之众。条城地区宗亲,主要居住在青城细腰子、瓦窑子、东滩、大野渚、下坪、红湾等地;水川大川渡、白茨滩、金沟口、麻林坪、桦皮川、石嘴子、魏家沟、丁庄、莺鸽湾等地;强湾西沟、聂家窑、白崖子、月亮湾等地;武川崖渠、新安、独山等地;王岘大地滩、大坝滩、黄茂井、崖渠水、尾芨沟等地;皋兰宗亲,主要居住豆家庄、蔡家河、河口等地;榆中宗亲,主要居住长寿岔、大王家岔、小王家岔、麦山岔、樱桃沟、平湾、黑庄沟、黑虎、杨岘等地;靖远宗亲主要居住在金山、泰安、天子、高崖子、三合、大坝、砂梁、南头、烟洞沟、河靖坪、西滩、罗家湾、东岗岭、东关、沙河沿、二百户、朝阳、中一、杨巷、来窑、大芦、东升、上淌、牛毛沟等地;平川宗亲主要居住水泉、老庄、打拉池、大水头、闫高崖等地;宁夏宗亲主要居住在中宁、海源、中卫等地;景泰宗亲主要居住在井子川等地;会宁县宗亲主要居住在扎子塬、头寨子等地。因国家移民,迁移到张掖、金塔、中川、西岔等地。因升学、参军、外出务工等原因,在全国各地生活工作的宗亲也有很多。白银市、兰州市、榆中县城、靖远县城、平川城区、皋兰县城是主要的生活居住城市。其中,靖远(平川)宗亲,约占总人口的四成多,靖远(平川)是金城魏氏四房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在世宗亲中,以20世、21世、22世、23世为主,人口最多。靖远大坝、水川蒋家湾、王岘大坝滩等地十九世辈分最大,瓦窑子上庄子有二十六世宗亲,辈分最小。

本次家谱编修,系我金城魏氏四房开埠衍派五百余年以来第一次编修总谱,宗亲居住分散,编修周期长,组织难度大,经费开支多。本次家谱编修信息来源有二:一是金城魏氏四房老家谱,包括:《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魏氏族谱》(秉璋一支、道光十年1830年、魏九阐);《魏氏追远报本谱志》(咸丰七年1857年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录);《魏氏族谱》(秉璋一支、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初八日记);《魏氏家谱》(豆家庄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金城魏氏谱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华山);《魏氏族谱》(聂家窑魏玉柱抄录本);《魏氏家谱》(秉璋一支、民国七年1918年、魏朝选);《魏氏族谱》(秉琳一支、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版、魏玉田);《魏宗传记》(丁卯1987年阳春);续修《三合堂魏氏家谱》(1989年版、魏育柏魏振鼎);《魏氏四房家谱》(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魏氏(川)四房家谱》(魏振忠、2006年版);《金城魏氏家谱》(2006年版、三房魏列祥);《金城魏氏家谱》(2010年、秉珩秉兆、二房魏立鹏);《登泮三子福恒支谱》(2011年、魏其江)等等。老家谱的资料,在本次家谱编修过程中,悉数照录,列于各支家谱老家谱录内,仅供参考。二是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修信息采集表。由宗亲本人或者本支负责人自愿填写,整理后反复校对无误,录入家谱。

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本次家谱编修,收集宗亲的信息内容包括:姓名、世次、排行、生卒年月、属相、葬地,方位、学历、党派、职业、职级职称、爱好、技能、荣誉、工作简历、现居住地、婚配状况、娘家地址、夫婿姓名、生育状况等信息,力求记述周祥。凡参与本次家谱编修的宗亲,在其名下有记述。有子有女的,男丁在下一世次中记述,女儿在其父母名下记述。生一女或者多女的,在下一世次中单独记述。魏家女儿招婿后生子女随魏姓的,在下一世次中记述。魏家男丁入赘他姓的,有子女随魏姓的,在下一世次中记述,没有随魏姓的,不在下一世次中记述。本次家谱世系表,按照各支支系录制作。以魏氏男丁为主编制。按照旧俗:上下辈之间用后红色直线连接,以示血脉相通。有女无子者,续女儿名字,备注为女,以示男女平等之国策。

本次家谱编修,有约二十余支宗亲祖上世系待考,界定是否是四房宗亲的依据是:祖辈口口相传是否是“四房”后裔、字辈排序是否按照四房字辈取名、祖上是否是从条城迁出等信息。祖上世系待考按照已知祖上世系、从大到小录入。同辈录入、不分先后次序。

本次家谱编修,根据传统家谱格式和族人阅读习惯,仿照“苏体”家谱模式,采用竖版排列编辑。分上、中、下三卷,函套盒包装。

本次家谱编修中,迁移宁夏的魏氏四房宗亲入谱较少,祖辈字辈排序系我四房一支,未能入谱。靖远、榆中等地个别宗亲,不愿意参与本次家谱编修,只能在其祖上名下作简略记载。还有很多老家谱中记载迁移外地的宗亲,有不知者、有知道不主动联系入谱者、有后裔失考者,凡此种种,本次未能入谱。

本次编修的家谱,系“阳谱”,谱内有去世的历代魏氏四房先祖,也有在世的魏氏四房宗亲,不宜供奉祭桌,望周知。

家谱乃家族传家之宝,凡是请到家谱的魏氏四房宗亲,须认真珍藏保管。翻看时,须沐手谨阅,以示对先祖的尊敬。只能在本族宗亲中传阅,不得随意借给外姓人查看,不得污损,不准出售,不准交换,不准转让,不准随意传阅,以保护家谱的私密性。

二:字辈

本次编修家谱,以明洪武年间,随明肃庄王朱瑛来甘肃兰州(后到什川、魏家台)居住生活的讳魏贵为始祖,依次排序。贵祖次子讳乾公为二世。乾公居住什川,尊为金城魏氏川五房始祖。乾公四子讳成公为三世,尊为金城魏氏四房始祖。按照旧列,尊七世讳秦公为条城魏氏始祖。自秦公以下,各支世系排序,见《金城魏氏川四房11世至25世字辈对照表》。

根据《金城魏氏家谱》(三房魏列祥、2006年版、卷一、综述)58页十九———金城魏氏川五房字辈起源与运用中记载:“先祖有远见,后代有字辈。诸祖恐裔至众多时,视如路人,不复相识,就在大房演、禹、祯,约成化二年(1466年)立认单的基础上,经同商议,拟定了川五房字辈。从贵祖第六世孙起,各房均带字辈命名,沿用至今”、“164页:《金城魏氏家谱原序》三房著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至成化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有演、岳、禹、祯兄弟四人,恐后人丁众多,不复相识,视如路人,因立认单一次”。分析这些记载,先祖们商议为后辈取字排辈的事应该有,六百年来,金城魏氏各房字辈不乱,也是先祖们料事在先、高瞻远瞩的结果。目前金城魏氏四房各支系沿用字辈的基本情况:

皋兰豆家庄:际(10)、秉、自、助、成、登。中、全、能、宽、让(20)。仁、义、统、安、康。太、原、祖、功、盛。川、上、书、田、香(35世)”

皋兰蔡家河:“子(12)、榜、玄、德、崇、贵、重、和、美(20)、清、宝、善、亲、仁、尊、儒、重、道、耀、祖、德,简、修、进、良、崇、圣、希、贤、杨、宗、恩(43世)”

榆中长寿岔:“国(8)、守、光、秉、自、助、诚、登、中、兴、文、宝(明)、尚(振、20)、齐(华)、家、尔、益、允、作、善、良(28世)”

青城瓦窑子建议字辈:才(立、23世)、常(永)、辅(光)、世(明)、安、仁、集、义、忠、孝、友、爱、敬、能、重、德、知、书、达、理、俊、秀、有、成、乾、坤、健、顺、显、宗、耀、祖(54世)”

根据大多数宗亲的意见和家族发展的需求,本次家谱编修,对22世以下字辈重新取字排序,在征求广大宗亲意见的基础上,经本次家谱编修委员会研究讨论决定,采用十一世秉珩后裔、酒泉金塔21世魏其栋宗亲提交的字辈排序方案。已有字辈排序的皋兰豆家庄、蔡家河,榆中长寿岔宗亲,后辈取名,可以按照原有字辈排序取名,也可以按照新排序字辈取名。本次家谱编修,建议金城魏氏四房后裔,今后在给子孙取名时,一定要按照字辈排序,给子孙取一个金城魏氏四房派名(谱名),以便今后家族修谱、宗亲交往时使用。除了派名(谱名)外,根据自身需求,也可以给子孙取一个社会名(身份证用名),用于社会交往活动。

祠堂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庙”是用来祭祀鬼神的场所。习惯上,我们把“祠堂”也称为“家庙”。有关金城魏氏四房祠堂的记载,现录如下:

  兰州庙滩子家祠:《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而吴妣(毓峩公妻)不情愿什川,竹公遵从母亲之命,遂于庙滩子卜就吉地,创建家祠,勒石立碑,铭志五房派次。又于北峦山下,贵公始祖墓前,列举坤、干二公主冢”。这是有文献记载中金城魏氏四房最早的家祠。

条城第一座家祠:《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守官公少有大志,将东滩细腰庄座宅一处,水地贰拾余亩,杨柳花果树木六十多株,呈明父母,情愿投归户下,座宅施为家祠福地。水地树木施为国凰公考妣冢下,春秋祭祀之费。其地内所出一应银粮额草各差徭,过于南山新恳之窑湾完纳,不得累及宰、赛二兄也”。这是有文献记载中金城魏氏四房移居条城后的第一座家祠。

细腰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家祠:《魏氏追远报本谱志》(咸丰七年1857年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录)序录中记载:“序东滩合族修祖庙志:自我始祖什川移居条城东滩,后裔不数十辈人,过千丁。以无家祠,子孙绳绳,瓜瓞绵绵。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敦伦睦族之礼不能一统也。盖云:立家祠以荐蒸尝,修族谱以聊殊远。我朝圣谕煌煌于人间耳。圣谕广训曰: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时在乾隆三十七年,有我八世祖承江为户首,我父合我八世祖承江,九世祖登月,合伙东滩希尧庒贸易,二伯父法虞、九世祖阙,文武入泮,每人愿于光祖出喜钱拾千文,以为修祠之根源,共贰拾千文存在号内生息。且户首承国公议:照丁齐钱,每丁出钱伍拾文,共交于号内。我父并我二伯父二人经理数十年,子母相权。至五十五年公议修庙,所获本息及添丁钱,办木买支砖瓦。户首并我父我二伯父经理造心。修正殿三间,两廊六间,山门一大间,地基木支转瓦齐备,工成告俊。所费之钱,过下余剩钱贰拾七八钱文,仍在号内经理。此时,我二伯父为户族正。至嘉庆四年,我父生意俱各停止,将会钱归交与我十四世房叔法武法连经理十数年。时有瓦窑子我房叔福寿分管一半,后我法连叔收交,将账与我房叔福崇管理。至道光四十五年,户首九世祖登阙房叔户首法武二人,阅会钱俱在族内人借使,并置业产,约计八九百串之谱。二人折便修献殿两廊山门两边,随厦房照壁,将钱费完了。特此云尔。

我父先修祖庙正殿之时,东伙商议,号内藉庙外西北角有斜尖子空余地基,私修铺面六间,同众公义,以坐生意住站二十年,足归于庙之业产,以顶地基租钱,与号无干。至嘉庆四十年,号生意停止,后与别人住站,庙收租钱后修献殿之时,一概折毁,添修献殿,(此处一字:左示字旁右戈)东伙,亦未追寻,此注”。

《魏氏族谱》(聂家窑魏玉柱抄录本)中记载:魏翁实录志:魏翁讳承国,字:顺廷,五世祖秉珩之曾孙,七世祖相文之三子也,翁之为人赋性刚直,治家勤俭而于公事,颇能出头,即如乾隆五十五年间閤族建修祠堂,翁之力居多------宗孙魏九阐杏圃氏沐浴拜”。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东滩细腰子家祠建成33年后的道光三年(1823年),拆除迁建于青城瓦窑子。拆除迁建的原因,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瓦窑子道光三年(1823年)家祠:青城镇瓦窑子《魏氏四房家谱》谱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记载: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条邑始祖魏秦,在东滩希尧村修建祖庙。后于道光三年(1823)清明节,由族长登阙、法武率合族将祖庙搬迁到秦祖居住过的圣地瓦窑子。重修正殿三大间,东西两廊分两院。各修六间厢房,共计十二间。两院中间修建宏伟壮观的卷棚大过亭三大间,两旁修建钟鼓楼两幢,北面修建山门三大间,左右开脚门二个,并建厢耳房四小间,较前之规模更为宏阔矣。可惜,在六十年代文革浩劫中,将我族祖庙拆毁。今之瓦窑子小学,即为旧庙址”。

蒋家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家祠:《魏氏追远报本谱志》(咸丰七年1857年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录)序录中记载:“序蒋家湾修立家祠志:盖闻立家祠,以荐蒸尝,修族谱,以聊疏远。我朝之圣训煌煌,于人间耳。我始祖,自什川移居一条城东滩,过十辈者。至乾隆五十五年,东滩设立修家庙,上以妥灵爽,下以序昭穆,凡春秋享祀,无谁不骏奔而走在庙乎?!诚东滩之家祠,我合族之所一统也。迨后人丁繁衍,居住于他方者亦多,而居住蒋湾者尤多。虽月正日元,祖父子孙,荐馨荐香,往来相继,各各不倦。究之阻隔于河,又远于路,即不敢告劳,实属不便。爰于蒋湾有立祠之意焉。然建祠非赀财莫办。我六世祖选泰,子枢、桐、椿、卿,应分居住蒋湾者,所留官场一处,同众商议,便卖以修家祠。于道光三年,同众便时值钱,五拾叁千文,存放无人管理。有十一世孙津兰,举心经理生息。至道光二十二年,同众算讫,子母相权,约钱不敷八百千之普,又置香火上高车地二亩肆分,价钱及税银钱伍拾九千文,除置地过,下余钱柒佰余千。又枢、桐、椿、卿后裔,住蒋湾者,共捐助钱,叁佰四十六千余。又璋祖后裔,住蒋湾者,共捐助钱四拾捌千零。又琳祖后裔,住蒋湾者,捐助共钱六十六千零。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修正殿东耳房,二十四年四月,修山门、西耳房。置地基,通共费钱壹千壹佰捌拾伍千之普。以特此云”。

蒋家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家祠位置,是现在水川镇顺安村二社魏振奎宅基地附近,毁于清同治年间的回汉大仇杀。家祠失火,除山门外,其余房舍都被烧毁。后于民国十年(1921年)左右,璋、琳、璞后裔,将山门拆除,在离村庄附近(现在水川镇顺安村二社魏振伍宅基地)重建家祠,规模较小。1958年,兴办教育,拆除用于校舍建设。

瓦窑子“华家庙”:是瓦窑子秉珩后裔修建,十八世文兴主持修建,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置是现在瓦窑子村委会。

瓦窑子“六合会”家祠:瓦窑子秉珍后裔,十四世承恺的六子:登乾、登朝、登信、登泮、登阙、登俊立有庙会,称“六合会”,其后裔在瓦窑子修建家祠,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置在瓦窑子二社魏其武宅基地附近。

瓦窑子“六合会”三房家祠:是瓦窑子秉珍后裔,十四世承恺三子登信后裔建造,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置在瓦窑子魏其烈宅基地北面。

四:祖茔

《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成公、毓莪公、竹公、国凤公,都葬于什川祖茔。“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国凰公故,茔葬于一条城之红岘沟东山脚下立祖。三十九年1611),连氏妣故,亦葬于红岘沟夫冢右侧并立祖焉。万历四十年1612),国凤公故,搬葬于什川新茔,于父竹公抱脚。其后常氏妣故,亦葬于什川其夫冢侧”。《魏氏追远报本谱志》(1943年魏昌期抄录)序录中记载:“二世祖国凤:生于明代,卒葬于红岘沟东南山坡新厝立祖。妻常氏,卒葬于新厝立祖。生子二:长曰守宰,次曰守赛。二世祖国凰:生于明代,卒葬于红岘沟东南山坡新厝立祖。妻氏吉姓,大约卒葬于新厝。生子二:长曰守官,次曰守宁。凤凰兄弟夫妻故之日俱葬一厝,兄弟以为老祖茔”。《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后人传言:红岘沟之新茔有国凤公之冢者,乃谎言也,或葬木主者亦有之矣。盖事出于有因,情生于可缘,虽古之圣人君子,亦皆深信而不疑也已。观其秦妣冢下葬主冢者,二世而四冢焉,不得不举此以揆度也”。后守官公复居什川,卒后葬于什川堡祖茔。守官公后裔分析:守官公复居什川的原因之一,就是祖上葬于什川祖茔。从常理上分析,也在情理之中。凤凰兄弟是长寿岔清康熙三年1664年家谱撰稿人的祖父辈,家谱中对凤凰兄弟及其配偶的卒日葬地记载的很详细。所以,《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的记载,更真实。

古人有卒后葬于祖茔,为父母抱脚的习俗。尽管自三世成祖至八世国凤,都没有在什川生活过,但是,去世后,都葬于什川祖茔。

除什川祖茔、青城红岘沟祖茔外,后十一世秉瑚、秉瑜、秉珩、十二世选泰、遨泰、十三世相侨、相仪等,葬于青城鞑子湾。青城鞑子湾也是金城魏氏四房祖茔。另外,长寿岔小湾子、豆家庄东涧沟大坪、河口白茨湾都是我四房祖茔。

五:关于五世先祖的名讳

《魏宗传记》(丁卯1987年阳春)中记载:“为(惟)四房成,性好外游他方,投军为国殉难,于子壬班,毓莪受国千户之职,征兵袭战阵亡,子升孙鼎兵役,至秦,为毓莪之曾孙。秦兵役十三周,申请退伍,大明世宗谕:一门五代军户,声威浩大,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忠贞爱国者,封秦卿军参之职,国有食禄。”自三世成公至七世秦公,“一门五代军户”。《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中,只记载:“成、毓峩、竹”三辈,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上推算,还是和金城魏氏大、二、三、五房世系排辈对照来看,“一门五代军户”的提法更客观更符合实际。七世秦被尊为条城始祖,已经没有争议。唯独五世先祖的名讳,需要考证。

青城镇瓦窑子《魏氏四房家谱》谱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记载:“魏来是由什川中学教导主任魏公平,一九九五年从什川五房始祖墓碑铭文中抄录来的;魏清是川五房始祖墓碑复制碑中录来的;魏宁是依据皋兰豆家庄谱曰:联祖之父,系我四房始祖讳成六世孙,即我宁公之曾孙也而来的。依此认定:四世祖毓莪之子即为来、清、宁三人”。

本次家谱编修,五世先祖的名讳,按照青城镇瓦窑子《魏氏四房家谱》谱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记载的“来”、“清”、“宁”定名。

六:再议谁是大房小房的问题

青城镇瓦窑子《魏氏四房家谱》谱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记载:“守宁、守官是大房国凤生的,守宰、守赛是小房国凰生的。青城瓦窑子、希尧庄等地家谱却说:守宰、守赛是是国凤生的,守宁、守官是国凰生的。究竟谁的说法对呢?经考查:长树岔谱中曾出现守宁、守官称守宰、守赛二兄。再还依据大房出小辈,小房出大辈的自然规律来看:我在这次修谱调查中发现:守宁、守官祖的后裔中,与我守宰、守赛后裔中的同龄人,甚至年龄小的人中,都是我们的叔父,或是爷爷辈。据此可以认定:国凤生守宰、守赛,国凰生守宁、守官的说法是正确的”。长寿岔《魏氏家谱》康熙三年1664)家谱序言,是岁贡生魏际豫(光朝)敬序,文举魏际泰(光国)敬书。康熙年间的岁贡生和文举,是有地位有文化有见识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撰写家谱的九世讳光朝、光国二位先祖,是不可能把自己的祖父是谁弄错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国凤生守宁守官、国凰生守宰守赛的可能性更大。“长树岔谱中曾出现守官、守宁称守宰、守赛二兄”的论据,有些勉强。假设国凤婚后先生几女后再生守宁守官、国凰先生守宰守赛,守宰守赛年龄上比守宁守官大也是有可能的。且凤凰兄相差仅仅三岁(“早于正德八年1513),生长子名曰国凤,于正德十一年1516),生次子名曰国凰”)。至于“大房出小辈,小房出大辈的自然规律”作为依据,也不是很有说服力。守官守宁后裔居住榆中北山的旱塬等地,相对守宰守赛后裔居住的条城川水地区来说,经济上欠发达,族人的婚配年龄也就自然偏大,生育周期相应较长,放在300年的时间跨度上来分析,守宁守官后裔的辈分,自然要比守宰守赛后裔的辈分大。目前榆中长寿岔、皋兰豆家庄、靖远刘川三滩宗亲的辈分,相对于条城地区宗亲来说,普遍偏大。

  “谁是大房小房的问题”,也是金城魏氏四房各支系一直谈论的一个话题,在没有充足证据的前提下,本次家谱编修中,按照各支老家谱的原有记载,分别记述。待今后有更详细的资料出现,再商议确定次序。

七:支派渊源

皋兰豆家庄一支:《魏氏家谱》(豆家庄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中记载:“长寿岔讳秉彝,字明常公,系我捷原公之堂孙也。其后人即今之庠生成意,字迈祖。与登举登枝登魁中宗中元三辈等众。与我北山豆家庄等,岁岁同至什川堡祖茔,拜扫坛场。且于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上旬,两家立和合祭祖合同,辈辈结迹。按每年清明节前三日至川,前二日祭祖,勿得耽误有罚”。《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天启四年1624),我守官公又置买王家岔、麦山岔山荒地土二处,并置买河口窦家庄、蔡家河、车水泉水田地各一处”、“光殿娶孔氏,生子三:长曰秉中,次曰秉正,三曰秉南。秉中秉正住居蔡家河,秉南住居窦家庄”。从以上记载中分析:皋兰豆家庄一支和榆中长寿岔一支,每年清明节前二日,同在什川祭祖,说明这两支都是同一先祖,都是守官公的后裔。这和目前长寿岔宗亲流传下来的在什川上坟祭祖的说法是一致的。《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守官公)复居什川。置买田地房屋各若干。娶郝氏,货殖生涯,亿则屡中,东成西就,日增月盛,几有大发之景象焉”,守官公在什川生活居住,去世后葬在什川堡祖茔,其后裔每年清明节前二日拜扫祭祖,这也符合常理。

长寿岔和豆家庄老家谱上记载的先祖生卒时间上出入很大,本次家谱编修,豆家庄一支单独记述。待后人详考。

皋兰蔡家河一支:《金城魏氏谱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华山)记载:“惟我高祖讳子颐,自大清顺治年间迁移河口,创业垂统,不坠先人。生子二:长曰银榜,次曰兴榜”。《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记载:“光廷娶曹氏,生子二:长曰秉贤,次曰秉良。秉贤住居磨山岔,秉良住居河口”、“光殿娶孔氏,生子三:长曰秉中,次曰秉正,三曰秉南。秉中秉正住居蔡家河,秉南住居窦家庄”。

本次家谱编修,在征求蔡家河众宗亲意见的基础上,蔡家河一支宗亲系十一世讳秉中后裔,按此记述。

靖远刘川、三滩一支:续修《三合堂魏氏家谱》(魏育柏魏振鼎、1989年版)序言中记载:“一世祖前代居泥湾、什川、条城等地,不知有多少代矣”、“讳宗述(一世祖):二房,葬于条城红岘沟。妻,葬于南山小湾儿”。经考证:“南山小湾儿”在榆中县哈岘乡长寿岔附近,是魏氏先祖们的传统葬地。而王家岔,也不过十几里山路。又据靖远刘川三滩宗亲说:祖辈口口相传,本支辈分和其他四房宗亲比较,错一辈人,究竟错在哪里,一直没有搞清楚。从十一世讳秉兆一支字辈分析:十三世为“宗”字辈,其他四房支系十三世都没有“宗”字辈。据靖远三合十一世讳秉兆后裔、21世魏有富宗亲讲:其先祖十二世讳自乐后裔,迁居靖远刘川,后裔待考。综合以上分析,靖远刘川、三滩一支系十一世讳秉兆三子、十二世讳自乐后裔“宗”字辈为十三世。靖远刘川、三滩一支宗亲辈分,其“育振其佳”字辈,应为20世至23世。本次家谱编修,调整世次,不修改宗亲的名字。本支宗亲在给后裔取名字时,按照新排四房字辈取名。此论证,得到靖远刘川、三滩一支宗亲普遍认可,也得到十一世讳秉兆后裔宗亲认可。

八:迁徙

故土难离,没有特殊原因,中国人是不愿意迁徙外地的。自四房先祖落脚条城至建国前,因发展生产、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金城魏氏四房先祖,四处迁移,才有今天四房族人遍及条城、皋、靖、榆及宁夏的局面。

尽管族人对金城魏氏四房在条城最早的落脚点有争议,我个人认为,条城东滩细腰子(今青城镇大园子)是金城魏氏四房最早的落脚点。目前,在细腰子生活居住的宗亲有:十一世秉珩部分后裔、十一世秉璋部分后裔、十一世秉璞部分后裔,不过百户。

八世守官公,于明朝后期,从条城东滩细腰子复居什川,其后裔居住长寿岔、王家岔、麦山岔、豆家庄、蔡家河、河口等地。

青城瓦窑子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农业。瓦窑子宗亲一支认为七世秦祖最早在瓦窑子落脚。我个人认为:明清时期土地私有,七世秦祖最早在瓦窑子置买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大。况且瓦窑子距离细腰子也就十里路程,在瓦窑子耕作并逐年扩大生产规模,后在此居住,更符合逻辑。至九世守宰守赛,兄弟分爨,将瓦窑子的耕地及房产,指派给守赛及其后裔,也有可能。历史上,只有十世光先后裔在此生产生活,同为守赛次子光耀后裔,没有在瓦窑子生活居住。截止今天,东滩大园子(细腰子)也有部分十一世秉珩的后裔,据他们讲,先祖们并没有在瓦窑子生活居住过。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十一世秉珩、秉琏、秉珍、秉珮及秉珩的部分后裔,是在明末清初,逐年陆续从东滩细腰子迁居到瓦窑子的。

清朝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家族出现第一次迁徙高潮,也是以发展生产为主的迁徙。康熙初年,秉琳后裔,十二世遨泰公,从东滩细腰子迁居蒋家湾魏家沟,后乾隆年间,十四世承连公,迁居蒋家湾。秉璋后裔、秉璞后裔,在乾隆年间,从东滩迁居蒋家湾、黄崖口。靖远西滩十七世毛兰公一支、靖远北湾十七世汉重一支,据其后裔说,这两支是一个先祖,也是乾隆年间时条城迁居到靖远的。同时期,秉瑚后裔从细腰子迁居东滩大野渚、莺歌林、桦皮川麻林坪。秉珩后裔十四世承秀迁居强湾聂家窑。

清嘉庆(1796-1820)年间至清同治(1862-1874)年间,约七十年左右,条城地区社会稳定,水烟产业发达,经济增长迅速,四房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四房族人往来于靖远、宁夏等地。至清同治年间回汉民族冲突,虽然条城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靖远地区受到的冲击很大,人口锐减三成,土地荒芜。加之同治年间遭遇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清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四房族人,为了生存,从条城迁居靖远、宁夏的宗亲很多。目前居住在靖远地区和宁夏的宗亲,绝大多数是这期间迁徙的。这也是四房族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同时,也奠定了靖远地区是金城魏氏四房第二故乡的基础。

九:老家谱

我个人的理解:一部好的家谱,会如实的记录家族的发展、迁徙历史,简明的记述族人的生卒葬地生育状况等基本信息。族人的基本信息,也就是给族人写一个小小的简介,有百十个字也就很多了。家谱的质量,取决于组织者的能力,撰稿人的文化素养,对家族历史的把控,对同时期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解。从时间上讲,不仅要熟知历史知识,还要把握生育规律。从空间上讲,要有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识。一般来说,修谱人对上两辈和下两辈的记述和对同一时代族人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超过这个时限,如果没有原始凭据,其真实性将大打折扣。所以,家谱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说法。在明清时期,因为印刷技术的限制,家谱一般都是孤本。家谱的管理,都是父传子、子传孙。家族里没有特殊事件,家谱是不会轻易请出的。加之古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社会动荡,族人之间联系较少,个别宗亲之间有成见,修家谱人好大喜功,夸大事实等原因,会造成家谱编修质量的下降。下面,我就金城魏氏四房的几部老家谱,谈谈我的观后感。

(一)榆中长寿岔家谱

榆中长寿岔家谱《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金城魏氏四房家谱。编撰人:十世魏光朝、魏光国兄弟四人,成谱于清康熙三年清明节至十月寒衣节。家谱中对八世国字辈和十一世秉字辈的记述,基本是真实可信的。对始祖魏贵至八世国凤国凰的世系记录,禁不起推敲。对魏氏四房家族发展史,有简单明了的记录,值得参考。如:从三世魏成公至七世魏秦公,四房“一门五代军户”的事实,家谱中只记录了三辈,也没有明确说是什么时候脱离军籍的。三世魏成“自宣德元年1426),賊匪作亂,拔夫用力”至七世魏秦“秦兵役十三周,申请退伍”,经历了明朝永乐至嘉靖(1522-1566)十个皇帝,约140年。140年生于三代人,平均每代人生育周期45年左右,是不符合正常生育周期的。生育五代人,平均28岁左右,是符合生育周期的。另外,古人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和皇帝年号纪年。从三世魏成至家谱编修的康熙三年,经历了明朝14个皇帝,清朝2个皇帝,如果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过硬时间观点的,是很容易出错的。再如:家谱中对国凤国凰的生卒记录的很详细,国凤生于明正德八年(1513),卒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享年100岁;国凰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享年93岁。兄弟二人,一个百岁,一个93岁,搁在明代,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匮乏的社会怎么看都觉得不真实。

(二)关于条城地区的老家谱

现存条城地区的老家谱,大都成谱于清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年间,尊七世魏秦公为条城始祖。从魏贵祖至魏竹公,六辈先祖,只在序言中偶尔提到,世系也不明晰。现存的家谱有:《魏氏族谱》(秉璋一支、道光十年1830年、魏九阐);《魏氏追远报本谱志》(咸丰七年1857年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录);《魏氏族谱》(秉璋一支、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初八日记)等。据青城东滩、瓦窑子宗亲讲,他们的老家谱都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咸丰年间,条城地区水烟产业发达,经济增长迅速,修建家庙编修族谱蔚然成风。我翻阅了收集到的这个时期的老家谱或者老家谱的抄录本,对榆中县哈岘乡长寿岔《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的家谱只字未提。八世国凤生守宰守赛,国凰生守官守宁。守宁生一子:光前。这和长寿岔家谱记载相差很大。且道光十年十六世魏九阐公和咸丰七年十七世讳津兰公编修的家谱,对八世、九世先祖的记载完全不同。我个人分析,是当时编修家谱时,没有收集到长寿岔的家谱资料,所以,对始祖魏贵至十世光字辈先祖们的记载,很简略。对六世竹公、八世国凤国凰的记载,没有长寿岔的家谱详细。毕竟,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家谱,要比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家谱,时间上要至少要早150多年。如果当时的家谱编修人:十六世魏九阐公、十七世魏津兰公等先祖们,见到长寿岔家谱关于四房先祖们的记载,以他们对先祖的敬仰和家族的热爱,一定会大书特书的。所以,我个人认为:相比较长寿岔的家谱,对十世以上先祖们的记述,真实性和可信度,都没有长寿岔家谱高。

(三)皋兰豆家庄、蔡家河家谱

《魏氏家谱》(豆家庄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这部家谱对我最深的影响是,十一世以上先祖的记述,很详细,逻辑性强,真实的让人无从怀疑。此谱和条城地区咸丰年间家谱先后而成,序言中只字未提长寿岔康熙三年家谱。此谱序言中记载有十三世助字辈先祖的一段往事。“后有南山长寿岔,从堂祖助藩公”,助藩公是十一世秉彝公三子、十二世自达公之子。说明,豆家庄和长寿岔都是守官公后裔。然而,此谱支系录中,九世是联英联祖,只字未有守官公守宁公名讳。和长寿岔谱中记载的守官公生卒对照分析,出入很大。其家谱资料来源,原谱中也没有说明。

皋兰蔡家河《金城魏氏谱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华山),是在清同治年间回匪作乱的时候成谱的。从“惟我高祖讳子颐,自大清顺治年间迁移河口,创业垂统,不墜先人”开始记述的。子颐之父是谁,没有交代。虽然序言相关资料中有长寿康熙三年的家谱序言,也没有对子颐之父是谁分析论证。另外,世系表中记载:守宁生光晋,光晋生秉绶、秉绅,住北山古涧滩。这和长寿岔谱中记载相互矛盾,为什么这么记载、依据是从何而来,此谱都没有交代清楚。

十:族长

老家谱中有记载的金城魏氏四房族长:

魏承国(十四世):十一世秉珩后裔,相文公三子,字:顺廷,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初六日吉时,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二十三日申时,葬于达子湾老厝。“翁之为人赋性刚直,治家勤俭而于公事,颇能出头,即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间閤族建修祠堂,翁之力居多,及寿至八旬有余,年高而其德弥邵故屡应族长。而閤族老幼,莫不信服,非翁之刚直过人,何以能此。余稍有知识而翁犹督率閤族多年,(此处残缺无文)髦,而不倦。余于翁见之,故谨录于此,永垂不朽”。宗孙魏九阐(魏福杰)杏圃氏沐浴拜。(《魏氏族谱》秉珩一支、聂家窑,魏玉柱)。

登阙十五世十一世秉珍后裔,承恺公五子,寿官,生卒待考,耆寿,葬于青城鞑子湾父厝东北蝎子山下立祖。创立并主持“六合会”,为族正多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带领族人,将细腰子庙院较小的家庙,搬迁到瓦窑子。重建后的家庙,规模宏阔、气派,并设有钟鼓楼,以慰祖灵。因秦祖是“一门五代军功户”,而受到明嘉靖皇帝嘉奖的“秦卿”,秦祖是较早定居条城的始祖,家庙就是为秦祖而建,理应受到如此之高的待遇。这也成为当时对河两岸规格最高的家庙之一(现在瓦窑子小学即旧址)。建成后,公以家庙为依托,办义学,教导有方,培育出来一个武举人,五个贡生,秀才多人。使魏氏四房在文化发达的条城名盛一时,被列为望族之一。其中武举:魏骏声,贡生:魏继侯、魏继儒、魏继舜、魏元璥、魏继文等。(瓦窑子二十一世其耀敬考)

法泗十一世秉珍后裔,登柱公长子,生卒待考。家长,户为族首数年。(《魏氏追远报本谱誌》、二十世魏昌期、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抄录谱誌)

侯(十一世秉珍后裔,福昌公三子,字:玉屏,号:锡九,岁贡生。掌魏氏四房族正多年,人称:“老家长”。公主持族务工资、严明。处理与他族矛盾有方得法,讲究谋略。在条城地区,卒内外声望极高,是有名的猴“侯老爷”。公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小楷,条城街无人能比。公承祖志,办义学。岁贡生魏文修、附贡生魏益堂、孝廉方正魏紫垣等人,都是其门生。清末废除科举,省政府派杨汉公先生兴办学堂。公积极参与青城书院的改制,并成为七大校东之一。为青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瓦窑子二十一世其耀敬考)

英(十八世十一世秉珍后裔,继侯公长子,字:乐三,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卒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正月初三日,葬于瓦窑子顾家湾。自幼失,聪颖好学,知书达理,人品出众,为弟妹之表率。青年时翰林罗经权识其才,随罗翰林赴山东、北京等地公干多年,实为罗翰林之师爷、臂膀。后回乡接任族长,主持族务,地方威信极高,人称:“老人头”。公任族长期间,本族人口发展极快,遍布南山、北山、靖远、条城等地。但各地族人一直凝聚在以老家庙为中心的族长周围,齐心协力,发展本族事业。我族人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学业、商业、运输业、手工业等,都有长足发展(瓦窑子二十一世其耀敬考)

十一:条城落脚点

  金城魏氏四房先祖最早在条城的落脚点,现存的说法有两种:东滩细腰子宗亲认为,四房先祖来最早来条城落脚居住在东滩细腰子,理由是:四房在条城的家庙最早盖在细腰子,十一世秉字辈中,秉瑚秉瑜秉璋秉琳秉璞及部分秉珩的后裔都在细腰子居住或是从细腰子迁移出去的。瓦窑子宗亲认为,七世秦公服役十三年后,在条城边墻头(瓦窑子)住坐,秦公为条城东滩始祖。瓦窑子是四房先祖来条城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毓莪公丁忧毕,率其子孙移于红水、永台等处,惜无营业可就。遂又移于条城瓦窑子兴家立业,颇得如愿”(青城镇瓦窑子《魏氏四房家谱》谱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

现存金城魏氏四房居住条城的记载有三:(一)三世讳成公,“自宣德元年1426),贼匪作乱,拔夫用力,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危难不避艰险,备当卧薪尝胆,勇节不变,堂堂志气,超冠三军,为国若此,真忠烈也,遂授千户之职”(《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下同)。“迨毓莪公丁忧毕,即率其子竹公,移于红水、永台等处,惜无营业可就。又移于一条城之东滩细腰庄,兴家立业,颇得如愿”。“竹公(六世)携秦妣,遂到东滩居住,家道兴隆,衣食丰足”。(二)“至秦,为毓莪之曾孙———秦从黄河下游至狄青城燕山坡居住。后辈造砖建筑,俗明瓦窑村”(《魏宗传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丁卯1987年阳春)。(三)“秦祖移居条城,名为古青城,军民为业。故之日,仍塟于什川老厝内。秦祖以为条城东滩始祖也。生子二曰国凤、国凰,住条城边墻头住坐”(《魏氏追远报本谱志》序录1943年魏昌期抄录“四房祖讳秦,系成祖之七世孙,毓莪之曾孙,生国凤国凰。于明代迁移自什川堡,住居一条城,军民为业”(《魏氏族谱》道光十年1830年版、秦祖十世孙魏九阐主编)。从已知的家谱资料和目前魏氏四房宗亲在条城地区居住的实际来分析:秦祖十世孙魏九阐主编清道光十年《魏氏族谱》1830年版中,没有提及长寿岔康熙三年(1664年)家谱,类似的情况在清朝咸丰年间编修的族谱中都没有提到。由此我个人推断:条城地区在咸丰年间编修四房族谱时,长寿岔《魏氏家谱》(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国)就没有收集到。如果看到长寿岔的家谱,以执笔先祖们对家族历史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定会大书特书的。本次家谱编修过程中,我和个别瓦窑子亲房探讨过这个话题。我问了一个问题:假设瓦窑子是先祖们最早的落脚点,那么,在东滩细腰子居住的秉瑚秉瑜秉璋秉璞及部分秉珩后裔的宗亲,是什么时候从瓦窑子搬迁到细腰子的?瓦窑子亲房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康熙三年1664年的家谱,比道光十年1830年的家谱早近150多年,同时,也对四房先祖居住条城的历史写的很详细,我个人认为:长寿岔康熙三年(1664年)家谱记载可信度更高。

金城魏氏四房在条城最早的落脚点,一直是一个讨论话题。不管最早落脚在哪里,我们都是金城魏氏四房后裔,家族的和谐团结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这个话题而产生分裂和矛盾。如果今后有更充足的依据出现,这个话题也可以继续讨论。

十二:待解之谜

金城魏氏四房家族史,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地方,就我个人发现的,罗列出来,供宗亲们讨论:

(一)自三世成公至七世秦公,一门五代军户。三世成公、四世毓莪公官职“千户”,兰州有铺面田产等。七世秦公“曾封秦卿军参之职,国有食禄”。从这些字面上分析,在这五代先祖时期(前后约140年),也算是比较殷实家庭。但是,相对于大、二、三、五房来说,人口发展缓慢,基本都是五代单传。这一点,我总是觉得不大可信,但是,也无从考证。

(二)皋兰什川、泥湾,是金城魏氏的发祥地,川水地区,人杰地灵。自四世毓莪公在条城落脚,后守官公复居什川,什川泥湾一直是大、二、三、五房宗亲居住,为何不见四房一支人在此生活居住。

(三)皋兰蔡家河《金城魏氏谱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华山)中记载:“(毓莪公)其后裔多居住红水、永台、条城、东滩、后山、长树岔等处”。景泰县的红水、永台有没有四房后裔居住,本次家谱编修,没有发现。

(四)《魏氏家谱》(豆家庄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记载:“只见有魏宁魏秦,伯仲难分。秦祖生二子:国凤、国凰。今之条邑东滩、南山、麦山岔及其后裔。宁祖生子亦未可详”,魏宁和魏秦是伯仲难分的兄弟吗?魏宁有没有后裔?

(五)魏家台谱誌抄来的《录魏氏宗祖考原誌》中记载:“毓峩之曾孙:讳魏秦,生子二:长曰国凤,次曰国凰,二人生子曰:守官、守宁、守宰、守赛、守柏、守宏、守安等,其后人皆因祖阵亡”。长寿岔康熙三年谱中为啥没有“守柏”、“守宏”、“守安”的名字,他们又是什么时候阵亡的?

(六)十世光前、光晋、光玉的世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七)什川乾隆四十年(1775年)立的川五房始祖魏乾公的碑,为什么落款处把四房放在最后面,一直没有明确答案

(八)目前皋兰县河口镇居住的二十一世魏清友及其居住阿干镇的亲房,既不是豆家庄一支、也不是蔡家河一支,他们的先祖究竟是哪位先祖。

金城魏氏四房家谱》主编:

金城魏氏四房讳贵祖廿世孙:魏振苍 沐手谨撰

甘肃条城水川蒋家湾魏家沟:

公元二〇一七年八月岁次丁酉年闰六月·铜城白银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