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周公家谱》序言两则



序言一:

案前有一部鸿篇巨著《桂周公家谱》,通读后,甚为欣慰,编者嘱我作序,予唯恐却之不恭,故不揣浅陋,燕言俚语诌来几句,不畏见笑。

水木本源,善其者修谱。谱牒是研究人类种族,姓氏乃至宗族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谱牒学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历史中是一项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主席曾在1957年成都政治局会议上就说过:“搜集族谱、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材料。”国父孙中山、周恩来总理都十分重视编辑家谱。现在我们国家和政府也相当重视谱牒工作,因为谱牒蕴藏着氏族迁徒,人际交流,记述着门第光耀,仕途宦绩,子孙分支,家乘兴衷,播迁轨迹。故世望宗狐,秩乎其序。子孙阅谱,敬祖之心油然而生。当今我们修编家谱,更多的是怀念祖德,敦宗睦族,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盛世修谱,今天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景明年丰,社会和谐,生活幸福,才有条件去修编族谱:当我看到桂周公家谱,编的如此用心,如此精致之时,我想我们一定要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这个社会,更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我读完这部族谱,我对主编庄娘恕、副主编庄产基等宗亲深感敬佩,你们付出很多辛劳。《桂周公家谱》内容十分丰富,图文并茂,家谱所表述世系清晰,利用表格和吊线两种格式,不仅脉络清晰,而且标示到位,易于查阅。编者确实花了不少心机,收集大量资料。让家谱具有收藏性,也有可读性,欣赏性,真是一部难得的好家谱。今后世代延续,让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福泽绵远。

怀着对《桂周公家谱》的赞赏,对田寮背这个地方及人文也有其眷恋之情。我从小赴圩都路经此地,这里的乡亲都会有一双双热情的目光,常常招呼我进屋饮杯茶喝口水,歇歇脚,倍感亲切。当然更让我崇敬的是田寮背的慈善事迹,早有顶恩兄常年累月的修路,今有企业家产基老板捐巨资修双联公路。双联人今天只要开车路径田寮背岗都会想起这两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娘恕校长早有闻名,近期有幸相见,都是同行,话也投机。他为教育事业奉献一辈子,退休后力编家谱。对他们的付出,谨表敬意。不忘初心,追求卓越共勉之。

是为序。

庄益群

二零一七年十月于中山大学

序言二:

俗话说:“根从何起?苗从何来?”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不管是参天大树,还是绿叶小草,都不能忘记根本的道理。

据前辈老人们说,我们的先祖勤劳善良、忠厚淳朴,孝敬老人、亲近邻里,和谐于家庭,和睦于宗族,广施恩惠于家乡 这些美德,如果不加以传颂,很容易便被淡忘掉。那靠什么来传承呢?想来想去,除了家谱,很难找到更好的承载之物了。一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徙,通过一册家谱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繁叶茂、瓜腱绵绵,也可能散处四方、人丁稀少,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打开家谱您可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可以看到家族的迁徙发展壮大史,使后人受到启迪、增长智慧。家谱是家族间构建凝聚力的核心,是尊老爱幼之本;是净化宗祖血缘关系的有力保证;为了让子孙能明确自己辈份,不至数典忘本,尊卑之序不紊,来往之谊不绝,我们有责任完成这项历史任务。

早些年庄佐京先生主持编写的《庄氏家谱》是一部鸿篇巨著,为庄氏的谱系文化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它涉及的人员多达数万,所以具体到某一个家庭,则难免着墨较少、不够详细。

此次新编的《桂周公家谱》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重点着笔于桂周公派下百来个小家庭、数百号人口,所以看起来脉络非常清晰,而且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由于记载的都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的人事物,所以可读性也非常强。它犹如一根无形的索把我们和先祖连在一起,把我们和堂兄堂弟、叔伯爷孙重新聚在一起,让我们找到了渊源,让族人明了自己根之所在。

此次修谱耗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此对出钱出力的长辈、兄弟们,表示衷心感谢!并期望大家阅读新谱之后,更怀念祖先,向祖先学习,教育今人,昭示后人,更加团结、奋发向上。在本书即将付校际,惟愿吾族瓜脓绵绵、英才辈出!愿我族人,慎终追远,常思木本水源,尊祖敬祖,孝顺父母,兢兢业业,丕振宏图,共绵诗礼仁厚之泽,共创我庄氏望族新的辉煌!

本家谱部分内容选自《天水堂广东上砂庄氏族谱》、《第六届庄严宗亲会纪念特刊》、《梅林祠重光纪念特刊》、《荣周公家谱》、在此对相关人员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上砂二十四代孙 莊娘恕拜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