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郏耿氏:启迪后嗣继承先贤,亲亲相通,骨肉相助



耿氏序言

耿氏家族是襄县的名门望族,几百年来,尽管岁月更替,人世沧桑,但耿家人一直秉承祖训,以德为本,正直做人,顽强生存,如今已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做为耿家的后代子孙,感到自豪和骄傲。耿氏子孙现在虽分居各地,但因血脉相连,依然息息相关,互相关注,彼此牵挂。愿耿氏后人同心同德,牢记祖训,共兴祖业,让耿氏家风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廿十一世耿丽、郭付超

耿,明也。耿氏之源,说法不一,然皆称距今2600余年。其间文臣武将,概不乏人。史之所载,或忠勇正义,或正直耿介,不负“正大光明”之本意。襄城耿氏一支,家谱所记,不以达官显贵为能,而以耕读传家为宝。十五世祖兴宗,清嘉庆年间人,性喜读书藏书,筑室藏之,名曰“显月居”,兴宗讽诵其中,终日不辍。著有《中州珠玉录》、《遵汝山房文稿》等,主纂《宝丰县志》。一生以教化为业,历官中年教谕,以赈灾功除正定知县,任中而卒,年八十四。宗风传递,文脉所系。兴宗后人,多以读书儒教为业,忠厚本分,累世不易,家父耿谆,幼即修古好学,少年时国运多难,家道中落,以摆旧书摊糊口,竟能读书临帖,乐此不疲,遂明明德,从戎抗日,身披重创,为日寇所掳,乃于众难友异城振臂一呼,血染花冈,世所震惊。然家父一生不以此偶做,常与家人言,大义所驱,理所应当。又言,耿氏一族,忠厚立家,本分做事,真诚待人,故命中多遇贵亲,家运得以绵昌,自归国还乡,蒙众亲收留,多所照顾,此中历历,当铭记感恩。

历史长河,滚滚东逝,一家一姓精神所聚,谱谍家乘乃生。方今之世,文化观念与时俱进,家族意识因势而易。亲情所系,皆为一家;风气流传,皆为一体。因有此谱,以感念众恩,团结众亲,同舟共济,同创福祉。

大伯父早亡,大伯母只身扶孤,贤良淑德,持家有道,大姊聪慧端庄,深明大义,与毛龙圭结为伉俪。姐文任国民党工兵营少校营长,隶属抗日名将孙连仲部,冲锋陷阵,为国奋战,战功卓著,大姊、姐文敏而守正,教子有方,子毛居生、毛居平、毛世平、毛静海,勤勉为业,各有所成,此大伯母之功也。姐丈蔚迎宾、张铁梅、赵润泽,表姐文姚勋卿,一生以教书为业,传道授业,化人化己,自得其乐,久久为功,勤勉忠厚,桃子李言,下自成蹊。

姐丈刘天福,照顾患病之妻,十年如一日,众人皆知,街谈巷议,皆为楷模。

堂姐群鹤,命运多舛,幼年丧父,与母亲和姐姐们相依为命,帮人纺花和缝洗衣服度日,困难面前不放弃,坚持完成学业,献身幼教。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用一颗真诚、火热的爱心,悄悄地开启幼儿天真、无私的心扉,获众人爱戴,被评为特级教师。姐文英年早逝,独自含辛菇苦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皆事业有成,此乃耿氏家凤之传承也。

族见耿书楷,早年身体多有不便,嫂王玉梅顾念耿氏家风绝正,毅然来家,挑千斤重担,历千难万苦,终以任劳任怨、贤慧勤俭度过坎坷磨难,女丽、丽红聪颖好学,努力不辍,事业有成,更有贤婿郭付超、孙鹏贵人相助,家运蒸蒸日上。郭付超历任襄城县城关镇镇长、党委书记,许昌市监狱长(三级警监),孝廉温厚,众人推崇。孙鹏历任斌英中学教师、校长,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于教学第一线,立德树人,桃李满天。吾嫂之功德,耿氏萦泽,以此为耀。

族见耿春林继承家风,又得贤夫人相助,淡泊明志,一生以教育为业,翰墨为乐,家风有继,子弟致远。三子峰从军,官至大校,书法自成一体,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作品被几十处名胜古迹、碑林、纪念馆等公私机构和个人收藏。弟子张文佑以口衔笔,以书明志,众人感佩,始开无臂书法家之先河,国内外多家报刊曾对其做过专版介绍。

亲戚之亲、之恩、之德行,片纸能载乎?围于心力,前文所枚举,难免挂一漏十,故常怀不安。然公道自在人心,岂因片语而湮没不闻乎?

修谱不易,今耿氏族人姻亲,遍及四海九州,殊难完全,目下所收范围,以城关镇为主,谨为续修之参照,故有常修之常改之要务。族人耿继,,先编有耿氏家谱》,本谱多有参照,特此致谢!

二十世孙耿硕字

“親”相见,“情”有心。祖父耿谆在世时常言:耿家世代以读书种地为业,无富贵显达,唯以诚以厚待人,得众姐亲和衷共济,故能逢山有路,遇水见桥。虽人生路没,但常感暖意,温情在途。由此,祖父生前有姻亲谱之倡议,今赖诸亲多方用心,实力促成,使众亲缘有所会,亲有所记,情有所依。我出生于库庄乡灵树村,童年时只知有灵树而不知有城关镇北大街。及稍长,知祖父居于“城里”俱乐部,但尚不明个中缘故。只觉村中耿姓只我一家,村中长辈大多要喊舅爷、表叔,他们对我都很好。后来经父亲详细讲述家史,才真正解决这个疑问。原来,这里是父亲的外婆家。此次耿氏姻亲修谱,我又离家千里,年岁与日俱增,对于家的使命,亲情的牵挂,又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的回忆一点一滴的在脑中浮现,朦胧而又真切。祖父生前的念叨,父亲的长谈,越来越起作用。

有时候,亲情的传递是最直接的。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吃牛肉,是在莉红姐家里。当时刚刚进入90年代,我进城里读书的时候,去鹏哥和莉红姐家里,第一次见面,我都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姐就切了一大块四四方方的牛肉塞给了我。现在想来这块牛肉至少在半斤以上,应该是“量身定做”,那是我能抱着啃的最大体积了。无独有偶,每次去付超哥和莉姐家里的时候,也会给我切牛肉,一样的大块。熟牛肉,这是那时襄城县最有名也是最能给人以回忆的高档食品了。后来,还听父亲说,祖母晚年生病住院,天气异常寒冷,是付超哥专门跑遍县城,买了一个电暖器拿到了病房。还有,灵树的家妥盖房子,从大姑家来了“一批”棒小伙,一个个生龙活虎,技艺精湛,晚上收工后,坐在空场里,管我叫“老表”,给我讲故.....

这些事,身处其中时,或许因为年幼,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在维系着这种“不隔”的感情。后来再把经历一件一件联起来,就看清了亲情的脉络络。

一块肉、一个礼物或是一大张压岁钱,马上就能给一个孩子的童年带来一种小而确定幸福。但是,有时候的关爱,可能未必立刻就能感受得到。我读小学时,莉红姐在我就读的回民小学当老师,我读中学时,鹏哥在我就读的中学当校长,我在学校就老老实实的。后来高考连续失利,第二次考完大学后,成绩也相当差,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现在想来,是给家里添了个大麻烦。后来莉红姐和鹏哥两人一起专门来到家里,联合住在一墙之隔的表哥、表嫂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才有了我的大学。现在想来,当时的这种规劝,没有对我深深的关爱以及了解、信任,是做不到的。

一切一切的背后,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并相互熏陶的群体共识与共有气质,是这才是一个亲族赖以维系的深层感情基础,也是一个亲族和谐兴盛的内在动力之源。祖父在世时,家中常常高朋满座,老干部局那个二层的小楼,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整个亲族沟通的枢纽,大家所看重的,也是祖父在言行中所传递的让亲朋产生深深共鸣的气度与仁爱。

相比于血缘家谱极盛的时代,现在观念不同了,认识也不同了。不论是从遗传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大家真实的感受,除了习惯的关系、文化心理区分之外,姻亲与血亲其实并没有也不应该对亲情产生本质的影响。我们从历史走来,带着中华民族的烙印。家是中国社会非常有特色的构成细胞,有什么样的家,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不同的是,今天的家,不以内外区分,越来越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又越来越简单,超脱了种种功利,剩下的是亲情,是传家的价值观与凝聚力。这种,正是我们的姻亲谱所要传递保存的最宝贵的东西。

二十一世耿尧直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