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河南光山、商城、新县、固始和安徽金寨宗亲代表的一封信



各位族台:

您们好,一切事业顺利,家庭吉祥!

近日,中华余氏宗亲会向我转来了您们于2011年9月29日给中华余氏总谱编修委会,“关于《中华余氏总谱》中良公至普清公辈分衔接的报告。”

“总谱编修委”,“总谱”问世了,它的使命完成而不存在了。我是时任“总谱”主编,宗亲会授命我给您们回信,就族台信中所谈的一些主要问题,表达我之愚见,提供参考。

信中的主题是普清公“总谱”列为良公23世有错,因为平均每代出生相隔只有18岁。应按您们的考证共识,将普清公提升为良公14世,平均每代相隔生年为29.57岁。

其世系排列“总谱”是:;良-升-侃-晏-爱-懸-遍--艮-补-文希

-玉祥-景元-芝兰-德隆-敬-子玉-绍-贵七一宗七-彦-仲-寅生(普清)。您们考变的是:良-升-侃-晏-爱-懸-遇-辆一绍-贵七-宗七-彦-仲一寅生(普清)。将弼之子,艮,至绍-之父,子玉九代删除。

我认为对待历史问题,特别是家谱的历史包括辈世,应根据“总谱”的总顾问袁义达博士给“总谱编修委的信”所强调的精神认同。他说:“我们称为寻根问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寻根问祖。这很重要。”我们不要生物意义上来确定几千年前的那一位先祖为我们的祖宗。其实在理论上可以做到,但至少目前的技术上还是做不到。文化寻根足焉。”(见“总谱”卷十五1《衰义达博士给编修委的信》)

从文化狭义说,应是具有历史的传统性,表达全面系统,承前启后清楚有序。普清公的世系谱,一代一代我重新作了考对,自良公至普清公每二代的承传都很清楚,仅仅说其平均每代出生岁数相隔只有18岁。我认为平均18岁与平均

29.57岁均属生育期,一个是偏低,一个偏高。按“文化寻根足焉”的要求处理为妥。

再者,您们引用的许多例子,佐证普清公不是良公23世而是14世。这些资料不能从根本上达到佐证之效。

例如:新县“余氏宗谱”列普清公是良公7世,不仅平均每代出生相隔59.14岁,不符合生育规律,而且7世逞公是大家公认的。

商城全“若若觉谱”列善清为由全58册(即是良公)该谱格,再参加由京廷院派员到各省府分区(称乡考)主考取得“秀才”

资格,再参加由京廷院派员到省府主考(称会考)取得“举人”资格,再参加院试由皇帝主考及格者才称为“进士”。进士分甲一甲二,甲一第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余者称进士及第;甲二统称进士出身。中国最著名的才子解缙24岁才中进士。

文中说:“良公后裔生辰在1300-1400年间的多,属14-16世后裔为多。”这可能是在翻阅“总谱”时的一种想象或臆测,以佐证普清公应属良公14世。其实不然。我从“总谱”中查看了良公第四子成公裔权支和良公之弟从公裔靖支这两支人数是最多的。权公14-16世共437人,17-19世共999人,靖公14-16世共187人,17-19世共677人。都是17-19世比14-15世的多。即使14-16世的多也不可证明普清公该是那一代。

文中说:“升公支下良公10世仲琼元末至正26年(1366年)迁徙临利。”“总谱”的记述不是指仲琼本人,而是他的后裔良公20世孙日新,号吉甫,于元末至正26年,由湖南临湘迁临利。

文中说:“江西良公支下,现在繁衍到42世左右,如果说普清公是良公23世,普清公后裔已繁衍到28世左右,那么普清公之后现在发展到50余世,比其他支派超前了10代人,这是不合情理的。”我认为世代的繁衍绝不能用一个公式推算,应面对现实,是有快有慢的,就江西的修水武宁两县比较,修水是35-40世为主,而有的小支是33-3世为主。武宁有的支系当前已有50世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制,人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逐步向现代社会发展,改变封建时代早婚陋习。解放后1950年婚姻法规定男25周岁,女18周岁才能结婚,以后又提倡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这对世代繁衍快慢逐步产生了质的变化。

鉴于上述原因,我的建议是,若按您们所认同的普清公按14世编修,“总谱”升公世系谱与新县“余氏宗谱”、商城余集“荟萃堂”均应刊入新修的谱中,加上您们的批语为什么这三种谱不予采用,和新编世系的理由。将此三种谱附载于谱内为后人继续考研提供资料,避免后人失知。几时采用“总谱”中升公世系,新县、商城两种谱亦应编入新的谱内,加上批语点明其不真实,后人勿取用。

对此类问题,本届“总谱”特别慎重。始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研究。如由余的世系与生殁时间,根据有的谱载其是哀侯之子,皇帝3世,叔虞14世,及其由戎入秦的内容,我们以此为线索,从《史记》中详细考实才确定他的世系与生殁时间并将原来各谱不同的记述加以说明。见“总谱”《姬姓余古祖世系》良公的生殁年则用由余的世系谱,每一代出生相隔岁数考证才认定(见“总谱”《由余戴公之子每代相隔岁数考》)。

为了对一些重大历史疑问问题收入“总谱",“总谱”开设了“析疑存疑篇”。经过考研可以作结论的,作出“析疑”。将相关历史资料附于析疑论文之后,供后人续研。经过考研尚不能作出结论的作为“存疑",将相关的历史资料附于存疑论文之后,供后人续研。比如罕公是夏禹之子还是少康之子,余阙是由余后裔还是西夏党项族人,是铁改余还是余改铁再铁改.,…都是尚难结论的存疑历史,我们每件存疑除了在存疑论文中写明了本届总谱编者的观点外,所有各种不同论述的资料均附于后。罕公的世系,“总谱”收入了少康之子和夏禹之子两种,均加了批注。“总谱”编者从3000万字资料中初步选出400多万字,再筛选出120多万字入谱。弃除的都是同样的史料,对不同样的史料全部保留,均分别不同情况有的收入正文,有的载入正文后的附文,有的载入析疑、存疑中的附文。都收入了“总谱"。

这样处理,既保存了资料,又表达了编者的观点,使后人有资料续研,在续研时他们又可参照“总谱"编者的观点思考。

以上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供族人参考,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特此函复。祝君

工作胜利,万事如意!

族晚,余亮敬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