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余氏宗谱,匡遗补缺,去伪存真,使家乘更臻完美



这里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第三次续修的《余氏宗谱》。在修谱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广大宗亲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他们怀着尊祖敬宗的深情,纷纷来电来函,有的对如何修谱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有的慷慨解囊,主动捐资相助。另外,江西《中华余氏总谱》、广东韶关《余靖世家谱》中的许多论文佳作和资料也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新修的《余氏宗谱》的内容。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备受鼓舞和启发,使我们的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诸位宗亲的热情支持,特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修家谱,虽是惠及子孙的千秋大事,但也的确为任不易,个中感受良多,愿将此敬奉如下,供族人研究参考之用。

一、寻找到了上祖的根脉。“上溯其源,下清其流”仍是本次续谱的主要任务。历史告诉人们,姓氏是人之根、祖先之魂,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这些符号,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理应深入加以研究。如果一个家族的“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若也"(欧阳修语)。可见,“上溯其源,下清其流”在修谱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为了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在续修家谱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余氏宗谱,还查阅了其它姓氏的宗谱。下江南,赴广东,风雨兼程,寻根问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把一些散失多年的亲人找回来了,终于把载二公以上祖先的根脉基本上弄清楚了,了却了数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二、常读宗谱可知家族的兴衰成败。姓氏族谱不但是一部源远流长的血缘史,生生不息的繁衍史和生命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兴衰史。我们在编写族谱中发现,一些家庭,一些分支乃至一个大家族的发展,或者由衰而兴,或者由兴而又衰,无不沿着一条波浪式的轨迹向前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总是同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安定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一个家族要发展,首先家庭要和睦,家和万事兴。其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而这个家族(或家庭)必定会由衰而兴。

三、余载二公及其后裔是谱牒中主干,昭示了从公位下余靖一脉的传承关系。其它支系如承谦、承庆、邦家、仲功、余岗、余畈等分支,多因上祖失考,无法培土固本,纳水归源,于1929年、1995年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同我支系合谱共派并分别编在定公与密公之后,以存其真。

四、对于光山县合谱共派和谱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因一时无法考查清楚,只好把不同的观点编入拾遗篇内,作存疑处理,供族中贤达研究参考。

五、现代名贤录中,是以出生年龄为序,按行政职务副处以上,技术职称副教授以上,获省级以上英雄模范称号,资产在千万元以上创业成功者均可入名贤篇,但尚有部分名贤因资料不详未录入,深表歉意!

六、余载二公究系何时迁徙到光山麻粟树坡(今余响塘)开基创业?《余氏宗谱》首创者认为是元朝初年。邻村《扶氏宗谱》认为他们的老祖先也是元朝初年迁来光山的。二次三次续修《余氏宗谱》编者则根据中国历史上移民运动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明清移民史料来确定载二公是明初年间迁徙来光山的(详见新家谱有关文章)。编者认为这个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七、古训认为:“祖人为尊,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在此次续谱中,我们虽然竭尽全力,把一些散失的亲人找回来“纳水归源”,但因年代久远,无法联系,致使一些宗亲仍漂泊异域,孤居他乡,“收族”效果欠佳,令人遗憾,诚望后贤继续完成这一未了的任务吧!

由于编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谱中疏漏、失真、甚至谬误,定所难免,有负族众厚望。这里敬请宗亲鉴谅的同时,对第三次续修的《余氏宗谱》提出宝贵意见,匡遗补缺,去伪存真,使家乘更臻完美。

编者

2013年仲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