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奎多堂梁氏致“梁氏宗亲”微信群



河南信阳奎多堂梁氏致“梁氏宗亲”微信群

(2020年6月18日)

昨天先后接到两个电话,都是询问修订字派的。这说明宗亲们关心续谱,热爱家人。就此直抒胸臆,以释嫌疑。

清朝秀才梁忠荩手书谱祠,由于受时代限制,发生听声写字、音同字不同、含义不同的姓名和字派,在所难免。原谱至少有25人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误导。比如“娄”与“卢”“友”与“有”“传”与“全”“承”与“成”等等。

也有后来不按长辈所取名字,自己随意改名造成原谱与现实不符的。比如“传唐”“传晋”“传汉”“传周”四兄弟名字,取之于《三字经》“梁唐晋,及汉周”,不能写成“传堂”或其他什么。字变意义就变了!还有例子,恕不赘述。

老字派源自苏轼的《三槐堂铭》楹联,“上联:忠厚传家久;下联:诗书继世长。横批:修善修德”。以此勉励后人,效仿先祖的优良品行。“忠厚传家,恪承儒德”就是秉承祖意,弘扬儒家思想。“克承余德”不好理解,只能看作笔误。

此前曾公开征求意见,不吭声的多,叫好的有,担心误解的也有。所以再次申明初衷:修订字派是出书必然经历的“心痛”,不仅完善字义,而且经得起后代和外姓人的审读推敲。况且原谱照录,新老对比,既不要求改名,又不妨碍取名,只给尚未出生和没有登记户口的孩子取名提供依据。

再说,老字派已使用八代,纵览梁氏宗亲,不按字辈取名的并不鲜见。比如与“厚”字派同辈的“永”,与“家”字派同辈的“志”。自“克”字辈开始,取名不按字派的比较多,尤其是“承”“余”两字辈,随心所欲,举不胜举。更有父子两代都取一个字的名(不含姓),外人分不清长幼尊卑。若不想悖逆祖制,建议改名或下不为例。

以上陈述,不知当否?希望见谅![抱拳]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