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田谷垭彭氏,居住于湖南永顺县砂坝镇官坝居委会田谷垭自然村。据《田谷垭彭氏支谱》(以下简称家谱)记载,祖籍为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西乡十三都(明清时建制),小地名南溪(南家田),为敦叙堂彭氏。始祖忠泰公由鄱阳滨田官安成州判,居住安城高街,传十一世,绍可公徙居白石江南,又传十世,璋之公徒居南溪,是称惇叙堂彭氏。再传十世,九世祖清训公膝下五子:照古、匡元、光志、光远、光显兄弟五人从江西先后徒居外省。家谱记载,长子照古徒居四川资州仁寿县(缺乏详考),四子光远徒居湖南桑植田谷垭(清时建制田谷垭属桑植县辖地,后划归永顺县辖地)。其后,匡元,光显,光志夫人携子孙亦先后徙居田谷垭。家谱文字详录,“光远公乾隆丁亥三月初八南溪生,年十六贸易于湖南桑植田谷垭,”按甲子与公历推算,公生乾隆西亥年为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年十六是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公元1783年,这即是光远公来田谷垭定居时间。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田谷垭位于永顺县东北角,与桑植县辖地接壤。这里地处澧水南源,是山区的一块小坪坝。古时水路可行小舟,通澧水、入洞庭、进长沙;陆路有上四川、下湖广的快马驿道,交通较为方便。村寨依山傍水而居,山青水秀,远离闹市喧嚣,社会环境相对宁静,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生自足,民风淳朴,是一方宜居之地,光远定居之后,其五弟光显、三哥光志的家眷及子孙,还有二歌匡元相继先后来到田谷垭定居。二哥匡元英年早逝无嗣。光远、光显、光志三大房,家道殷实,人丁兴旺。现如今田谷垭彭氏已发展有两百多人口,是当地的一大家族。其后人继承先人传统,奋发图强,业绩显著,在农耕、贸易、求学、谋仕等方面各有见长,清时出过多位秀才、举人、拔贡,现今高中生,大学生甚多,还有飘洋过海,出国留学的学子,学成回来为国家效力,还有从事工商实业,高级医师,国家公务员的各类人才,他们都受到族人和社会的爱戴。
田谷垭彭氏自江西来此地,于今已有二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当地著民土家族同化,其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婚姻嫁娶、经济生活等等,安全与土家族融合成一个共同群体,成为土家族大家庭中一员。同其他民族一道,团结奋斗,开发湘西资源,发展民族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族的字派是“恭宽信敏惠,为善庆有余,科甲承先泽,文章立大基。”家派源于江西南溪谱“恭宽信敏惠为善最乐”九字。清光绪元年清训公之孙锡五公编修《田谷垭彭氏支谱》时,认为“最字不便取名,将“最乐”二字更改,另续十三字,共成二十字(上文),沿用至今,恪守未改。
我族的家谱,是锡五公于清光绪元年乙亥年,公元1875年,根据南溪宗长韦轩先生于道光十年、庚寅岁,公元1830年编辑的南溪老谱,“援仿旧规”续成《田谷垭彭氏支谱》。时隔四十四年后,民国八年已末岁,公元1919年,惠瀚公亦“爰照旧章”进行第二次续修。1919年至今(2012)年已近百年,因种种原因,家谱未能续修。代远年湮,谱断牒残,其间生卒之众,均未及录,后人不知其然。当今清平盛世,是编修谱牒的极好时机,壬辰年初,族人议定续修家谱,立即组织班子开展编修工作。
众议之中,有一项重要事宜,就是寻根访祖。自光远公定居田谷垭以后,后人与原籍宗亲往来不多。家谱记载可见的只有一次,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锡五与寿山二公回江西祭祖探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谱书中仅记录“吴地省墓”渺渺四字,未注明详情。年代久远,人间沧桑,祖籍地名在当代地图上已不可觅。我田谷垭彭氏子孙,久怀寻根之夙愿,却失祭祖之旧路,悲哉。
幸好如今通讯发达,族人庆谷通过安福县志办等,查到当今的洋溪镇田里村即是明清时的西乡十三都之南家田。消息传来,族人无比高兴,我们与祖籍宗亲是一家亲,同宗共祖,血浓于水,时代再久,岁月再长,不忘血脉之根本,山岳再高,路程再远,不改寻根之决心,于是推举代表前往江西,付托重任有三:一是探亲,二是祭祖,三是恭览祖籍老谱,采集资料为修谱所用。
寻根之旅即将成行,行前短拟此稿,简叙族情,供祖籍宗亲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
田谷垭彭氏壬辰岁修谱小组
公元二〇一二年三月八日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