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氏在宋末因忠谏在龙岩城遭族戮及元代高坑陷匪劫等佚史的初考



阙氏在宋末因忠谏在龙岩城遭族戮及元代高坑陷匪劫等佚史的初考

我五十二世祖仲仁公号文山,生于宋嘉佑六年1061)。及冠,列贡榜仕登仕郎,在哲宗时封吏部朝散大夫(最近华安县高安乡宗亲来函称:根据三洋村总祠存文载,文山公封吏部朝散大夫,友庆公封奉政大夫),于宋徽宗初(1100年左右)拜相泉州,携眷入闽,故文山公为我族入闽之始祖。

南宋高宗绍兴初(1130年左右),因高宗偏安于临安(今杭州),秦桧为相,主和派得势,屈膝于金(注一)。斯时中原抗元义军鼎沸,朝庭极少支持,文山公感年事已高,叹时局之艰辛,遂辞官。由于鄱阳湖一带局势欠宁(注二),原来在唐末五代十国时中原徙居皖南及鄱阳湖一带的客家人部分又向相对较安定的闽西徙移,一批批先后通过宁都、雩都一带首先达闽西宁化的石壁村,然后分散到闽西各地。文山公鉴于此,故不返归吉安城,遂携眷定居龙岩城内。

文山公之后三代单传,子友庆公封奉政大夫(妣叶恭人敕封金花小姐银花小娘),孙宣义公是南宋刺史,曾孙悬慰公为京都朝官(后人尊为朝官公)。四代葬缨世家,盛及岩城。当文山公退隐之初,朝庭为了旌表治理泉州之功,赐城内西片房产地归文山公管业(即今西大街至地区医院一带地产),几代先祖乐善好施,树德全城,岩人咸感我族之恩泽,以阙半城尊称我族,公推邳州堂为城内各姓十八堂之首,执全城乡绅之牛耳。

我族居岩城百余年间,在丰田、太平两里境内广置田产。宋孝宗淳熙初,宣义公又购得岭下全村产业,家眷离城居乡。由于丰田、太平两里的产业基础,宋元之际我族几历浩劫故仍宗磐基固,几百年来的繁衍发展,到今天我族居于闽西及闽南的人口已超二万五千之众。

下列事实,证明我族居龙岩城内的族史完全可靠:

一、今龙岩县县政府所在地,即南宋阙家祠故址。宋末,先祖罹族戮离龙岩后,不久宋亡。元初,州官将阙家祠扩建成州府衙门,到元成宗大德丁末(1307)追谥文兴公为英毅侯后的几十年间,经我族汀漳各支裔不断交涉,龙岩州官以公产龙岩西宫抵偿阙家祠移我族管业,明清时均由上杭梓叔代管,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祭青草孟文山公墓时,约定在西宫先集中后同临坟地,抗日战争期间不知何因失管。1949年以后龙岩县政府当作无业主公产,作为龙岩县民警队驻地,直到现在。

二、1943年左右,增瑞老一辈人在龙岩多次听岩城父老说过,我族在岩城尊称阙半城时,在龙岩县境购得八穴名墓。其中青草盂二穴,一穴称铺天地毯,又称眠狮形 (葬文山公)。另穴称倒插金钗(葬文兴公王婆太)。第三穴称双龙抢珠,坟在自土。第四穴在铁山,我族失管后,铁山父老在坟址建庙,即闻名龙岩的铁山庙。因有关笔记丢失,另四穴坟墓座落地址待再查实。

三、友庆公葬连城杨梅迳是连城县的名坟。如果我族未定居龙岩城,友庆公就不可能远葬连城而妣叶恭人则葬永定长流。

现在阐明,我族遭戮的具体时间和原因。

据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堡明轩公重修谱的《下邳郡阙氏世系图说》称:“……至文兴公因族有所避犯,忌株连,遂改阙为阚,孑身从军。……”这里肯定我族曾受族戮之祸。时间是公元1251至1270年的二十年间,即宋理宗景定年间。

上限确定公元1251年,下限确定公年1270年,有什么根据?

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4)庠生耀廷、明轩、明瑞三人共写的《更修长流宣义公坟留文》称:“宣义公坟原老碑为宋理宗淳佑十年庚戍岁十月立》。三堡蔚湖公撰《远祖考证记述》也提及此事。(见《邳州阙氏总谱》P64)查淳佑十年是公元1250年,故上限确定在公元1251年,因为族戮事件发生后,就不可能为宣义公立碑。

查文兴公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戍漳,任漳州府万户知事,族戮事件发生在文兴公北上从军之前,其理甚明。文兴公在戍漳前至少要从军五年,才能由士兵逐步晋升任漳州府万户知事,故下限确定公元1270年。

在公元1251年之后,正是悬慰公年老而八史公兄弟壮年之际,我族遭族戮的原因是:

斯时,悬慰公任南宋理宗时朝官,据龙岩城父老称,悬慰公是南宋尚书郎,主持科举考试。在唐、宋之际,置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礼部尚书掌管礼秩及学校贡举之法。故悬慰公若不是礼部尚书,也是礼部大员。当时,理宗贾贵妃之弟贾似道为相弄权,朝庭奸按之徒弹冠相庆之际,悬慰公痛社稷之凋危,愚忠宋室而上书谏帝直数贾误国大罪(注三),得罪贾而被施毒计诬害。悬慰公被押解回籍,气怨至死。随后贾伪传圣旨诛戮我族。

当戮令达龙岩城时,由于先祖在岩城极得人心,有人将情报泄送我族,使岭下居住的文兴公众兄弟幸免于难,而八史公兄弟及部分家人遂殉难于岩城。

文兴公兄弟隐居一段时间后,文兴公孑身北上投军,图报家仇;文运公隐居漳州韬晦苦读,学成时南宋已亡,于元初任漳州府府学教授,其裔定居于今南靖县金山水头;文政公则肇基东里(今上杭县通贤乡)文祥公定居太平里新罗坑,后裔迁至梅溪寨(今上杭县旧县乡梅溪村)肇基。

文兴公殉职后,家人抱一郎公返岭下,时南宋亡,族戮令无效,一郎公(号应龙)弱冠后鉴于便利管理太平里祖业,在云川乡(今坎市)高坑(今坎市中学附近)建大圆寨,图分基于太平,公极善理财,遂致巨富。为风水计建远祖翊公银牌冢于云川小坑里口黄龙滚江形。觅回八史公骸骨附葬于翊公坟之右侧山坡路坎下甲山蜘蛛结网形。元制,庶民禁建高楼大厦,(我县民间获准建宫殿式高楼是明万历年间余娘娘奏神宗皇帝钦命妣准的)在一郎公近四十岁时,乡中无赖诬告我族在高坑建皇城,并偷建天子坟,坟称“鳄鱼朝天。”讵元政不纲,元军分驻各地鱼肉乡民,奸徒引元军掠劫高坑,财物劫尽后并焚楼血洗,时间是元仁宗延字右元年(1314)。据明万历二十九年明轩公撰《世系图说》称:“一郎公勤于治产,致资累万,因筑土城以避草寇。讵元政不纲,寇乱日成,乡贼以劫富济贫为名,公族无论老幼劫俱遇害,只遣念三郎公逃脱于黄念六郎家,幸免于难。”结果一郎公及原继配和家人皆罹难。天子坟峰顶被挖一洞穴,埋以千斤石符,并在峰顶建塔镇坟,此后人称此岽峰为天子岽之由来也!至今峰、墓遗迹犹存,抚今思昔,顾先祖当年受劫害之深,能无痛于心者几希矣!

乡劫后,黄六郎公携念三郎公隐居于三堡,念三郎公长大后善治产,家道日丰。然天理不彰,扬善惩恶之道倒置,不幸黄六郎失嗣。念三郎公誓续黄氏之后,以报养育之恩。待元辅公兄弟长大后,为践誓约,令元辅公回守祖基岭下,元弼公至岭下西侧龙潭乡三堂屋肇基,元卿公则留三堡续黄氏之嗣。

在明洪武末年登记户籍时三堡元卿公裔为黄姓,故户名黄阙兴户。

不久,三堡梓叔亦归宗姓阙,为志不忘黄氏之德,户名仍保留使用,不申请更改。

这里要补叙的是,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岭下抗元义军失败,元辅公系裔又遭劫戮。详细请阅本谱《岭下我族铁头太子领导抗元义军起义纪要》。

今永定阙族尊元辅、元弼、元卿三公为一世祖,按始祖弁公为一世祖的顺序下排,元字辈三公为六十世。

一郎公在高坑时购得一穴名坟,坟址在今坎市镇庵排三角坪左侧,称面眠牛形。我族离高坑后坟失管,卢姓在坟址建宗祠,即今坎市卢姓总祠。据四十年前个别卢族父老醉中透露,由于祠址原属阙家,卢姓未付一文钱,卢家上代有德之士自感问心有愧,心怀不安,特向后裔嘱托二条祖训:

一、每年正月祭总祠时另具一付牲仪,在祠堂背祭阙家的后土龙神,以赎先祖之过。

二、每年正月在总祠举行“打亲婚”礼,敦促后裔早生多生男丁,只有赖人口众多,风水才不会被阙家争夺回去。

卢家建祠已届六百年,任何纠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湮灭,今天只是作为佚史补上一笔而已。

文山公入闽创业到今天已八百余年,面对我族入闽后的起落兴衰,逸难荣辱的历史,而先祖辈一代承一代坚强地把生命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在世的几辈人身上,永定阙族总人口已逾万丁,而由永定再徙居海外及广西、江西、湖南、广东、四川及本省华安、南靖、霞浦等地的人口亦近二万人,这三万人均六百年前两代孤儿一郎公及念三郎公所繁衍之后裔。若上祖无德,能有是乎!抚今思昔,感怀万端,若不尊祖睦亲,对苍苍者天,能无愧乎!由是撰斯文志之。

邳州二十一世裔  孙定铿撰文,1 988年冬初稿,1 9 9 0年春修改稿

(注一)1127年四月初一,金人陷开封,俘徽、钦两帝并三千多人北去。五月,赵构即位于归德(今河南商丘)称高宗改元建炎,用李纲为相,宗泽为开封留守。李纲重用主战派,为高宗所忌(忌徽、钦还朝自己皇位保不住)李纲为相仅七十余天被罢免,改用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迁都扬州。1129年春,金兵攻下徐州,指向扬州,高宗逃往临安(今杭州)。1131年高宗用秦桧为相。

(注二)高宗建炎四年(1130)江西的吉州(吉安、吉水一带)虔州(赣州一带)等地爆发农民起义,声势浩大。

  (注三)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兵侵入四川,蒙哥弟忽必烈渡黄河攻鄂州,贾似道统率诸路重兵援鄂州,却暗中向忽必烈求和,愿称臣纳币,划江为界。这时,蒙哥战死于四川钩鱼城下,忽必烈急于北返争汗,同意贾提出的条件撤兵。贾回临安,欺骗宋度宗,说打退了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派使臣郝经南来要求履约,贾虑欺君罪暴露,阻郝经于真州,遂为蒙古人南侵的借口。事泄后,朝议大哗,悬慰公就在这时上奏揭发贾似道欺君误国大罪。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