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岭下是汀漳阅氏祖基的考证



关于岭下是汀漳阅氏祖基的考证

南宋我族定居龙岩城后,四代簪缨,我族被尊称阙半城,当时,龙岩城望族有阙、翁、石、连、江五姓,加上另十三姓立十八堂,公推邳州堂执岩城乡绅之牛耳。阙家官府造于今龙岩二中之侧。据称“龙岩风水,以‘一州二地’为首,一州是指龙岩州城城址,二地是指阙家青草盂铺天盖地宝穴。”明、清之际,龙岩望族不少人觊觎青草盂文山公坟,如乾隆初石登第处心积虑,制造伪契,勾结官府,企图侵吞文山公坟,引起诉讼,在汀漳我族十一户联合诉胜之后,将文山公坟更修,明清之际坟前立华表二十余支。该坟岩人视若神灵,附近百姓常因求医祈吉,拜祭于坟,传说甚为灵验。

友庆公鉴于城居家族不利子孙繁衍的历史规律,积极在农村寻觅风水宝地的村庄。宣义公在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购得丰田岭下,遂将家眷离城居乡,开我族入闽后乡居之始。

庚申(1260)岩城忠谏之戮时,城中黑夜飞马至岭下告急,文兴与诸弟因而幸免于难。故文字辈祖公婴幼少年期均在岭下居过。当漳州庚辰(1280)双节之殉后,家人抱一郎公仍回居岭下。及一郎公弱冠,考虑到利于管理太平里大片祖业,始在高坑建大圆寨,图分基于高坑。这些历史事实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三堡明轩公所撰《更修长流宣义公坟》留文中有明确的记载,文曰:“至宣义公始上金山岭下居住,溯先代之盛也”。故友庆公妣叶恭人及宣义公考妣坟均在离岭下很近的长流,亦可为我族南宋已肇基岭下的佐证。

为什么宣义公选基于岭下?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岭下父老,悉先祖肇基岭下的理由有三。

一、岭下是稀有的风水宝地。

先祖相信风水,认为岭下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茂密,满目青苍,且危峰陡岭,四周层峦阵列,东旗山、西鼓岭,中矗玉印峰。称玉印镇中,旗鼓助阵之势。”龙脉远自龙岩白土东坑、大水坑,达分水凹,矗于称高山之巅,旋以巨蟒之势向下奔腾而达田地东片山,龙势迁回起伏,蜿蜒曲折,直抵岭下结成龙穴。其气势之博大宏伟,令历代地理名师所叹赏。岭下阙家祠前水分二支,西水自营坑流河树下抵西坑穿蔡坑,自祠北迥于祠前向东流,与来自东坑西流之水集汇于祠前之右前侧,转一个大绕角从铜锣坪出口。祠称鲤鱼上滩(或鲤跳龙门)形。祠前有龟蛇两山对列,配左侧之虾山,史称鱼、龟、虾三友戏蛇。水口之北是虎山,南为象山,加上沿溪雄狮形,奇石阵列,称“狮、虎、象镇守水口。”这是先祖择基岭下的主因。

二、在公元769—995年的二百余年间,上杭场的场治设于下堡(今湖雷镇老街),唐宋之际,由下堡通漳州的驿道,是经抚市、龙潭而穿岭下接龙漳大骚道,南宋时,虽上杭县城不在下堡,但溪南、胜运、丰田、太平等里往漳厦均通过岭下,岭下虽在群山之中,但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加上龙岩城内经适中至岭下飞马只用一个时辰可到达,这是肇基岭下的第二原因。

三、我族居龙岩后历年置产,多在丰田、太平两里,肇基岭下,也便于管理坐落两里的产业。

今永定境的各大姓中,阙姓是南宋开基于岭下的,故是较早定居永定县的大姓之一。岭下十八间起脚,高五层的土楼龙兴楼,是南宋所建,应是今全县留存最古老楼房之一。1984年永定县县志办姜日连同志,专程到岭下收集关于出草王和阙家在南宋时的肇基史,惜因事前岭下梓叔准备不够,因有些资料保存在增瑞,故不能作较详尽的介绍。

                                邳州二十一世裔孙  定铿撰文  1990年夏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