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姓溯源--丁河镇奎文庞 庆泽编纂



庞姓溯源--丁河镇奎文庞 庆泽编纂

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的姓氏,人口23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庞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血占34.01%,A型血占28.37%,B型血占28.90%,AB型血占8.70%。截至2013年,庞姓族谱在上海市图书馆收藏6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家的图书馆收藏19部。庞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主要源流是周文王的后裔。

一、庞字来源

庞,高屋也,从广,龙作声韵。庞是由广和龙组合的会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广是屋,像对刺高屋之形,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龙,是君主和部落首领的象征;庞字的本义是君主或帝王所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引申有高屋、高大、厚实等意思,后来多被用为地名、姓氏。

二、庞氏来源有三大类渊源、六个方面

根据《姓解》、《姓觿》、《姓韵》、《始祖典》、《千家姓》、《姓氏考略》、《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汉书》、《中华万姓谱》、《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庞氏渊源(上中下册)》等记载,庞姓是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姓氏,主要来源相传与皇帝有关,归纳起来由三大类渊源:出自姬姓及其分支(高阳氏、子姓)、他族和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

第一大类出自姬姓及其分支(高阳氏、子姓),黄帝后裔,其支系有三:其一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封于庞乡。其二,出自子姓殷商王朝,商高宗[武丁中兴]期间曾封一个子姓同族于庞。其三是出自黄帝之曾孙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庞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二大类系出他族,汉化、简化改姓为氏。如襄阳庞氏,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姓为氏,子孙世代因袭之。汉时西羌族中有庞氏;罗州庞氏,出自俚族。宋时西夏党项族中有庞氏。金元时期女真族中有庞古氏,即尼庬窟氏,其后汉化有庞氏等。

第三大类系出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和其他。历史上的庞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亦有着互有基因的流动,如在我国的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黎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由庞氏族人分布。

2.1源于姬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庞氏出自姬姓,属以封邑名称为氏。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故地在今陕西韩城东(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望族出于谯国,居于始平郡,即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谯国郡即今天的安徽省亳县。

2.2出自子姓殷商王朝。《中华庞氏渊源》记载,商高宗[武丁中兴]期间曾封一个子姓同族于庞(故地在今河南南阳),遂以封地为氏,世称庞氏,即古庞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所见庞氏族名。

2.3源于高阳氏。出自黄帝之曾孙颛顼帝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记载,颛顼有八子,号称“八凯”,分别形成了八个以高阳氏为中心的氏族部落,其中之一名叫庞降。在庞降的后世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庞氏至今。庞降被庞氏族人尊为得姓始祖。

2.4源于他族,汉化、简化改姓为氏。(1)襄阳庞氏,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姓为氏,子孙世代因袭之。(2)西汉时西羌族人中有庞恬,率族人活动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区,直至唐朝贞观年间,青海湖地区始为大唐王朝控制;至唐朝开元年间,该地区被吐蕃、回纥等民族轮流控制,西羌民族逐渐分化瓦解,除极少部分迁徙至西南滇、黔地区得以保存外,其他大部皆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而原庞恬部早以庞为氏,融入汉族中了。(3)金元时期女真族中有庞古氏,为女真尼庞古部,以部为氏,即尼庬窟氏,其后汉化有庞氏等,世居辽阳。(4)满族庞佳氏,满语为P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青城子(今辽宁海城),后多冠汉姓为庞氏。(5)还有宋时西夏党项族中有庞氏;罗州庞氏,出自俚族等。

2.5源于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历史上的庞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亦有着互有基因的流动,如在我国的瑶族、蒙古族、壮族、黎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由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庞氏,世代相传至今。

2.6源于风俗习惯或其他原因。如广西某地庞氏儿媳过门后,即改姓为“庞”,相应的庞姓女儿出嫁后,亦改为夫家姓氏。还有随母改嫁而改姓“庞”,投靠大户或亲友而改姓“庞”,势单力薄而改姓“庞”等。

三、繁衍播迁

早在先秦时期,庞姓最初活动在陕晋地区,春秋时期向东和向南迁移,战国时期已经进入河北、山东地区,南方进人中原、湖北和湖南地区。秦、汉以后,庞姓主要在西北陕甘地区和河南发展较快,形成了著名的始平、南安和南阳望族。唐、宋时期,庞姓主要的分布地区在长江以北,明朝时庞姓已经分布于大江南北。

在宋朝时期,庞姓约有近15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80多位。当时山东为庞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庞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河北、江苏、江西和河南等地。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布的庞姓聚集分布状。

在明朝时期,庞姓大约有7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150位之后。庞姓人口的急剧减少,其主要因素是北方地区的战乱,北方地区的庞姓人群主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后向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移民。当时山西成为庞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庞姓人口的20%。全国庞姓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山东、河南、广西、浙江、广东、河北八省,大约占全国庞姓总人口的85%。庞姓人口主要由山东向西北和西南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了晋冀鲁豫、四川、两广三块庞姓集中分布区。

历史上的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名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之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主要在豫晋、山东、两广、四川等地占优势,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42%。

四、郡望与堂号

庞姓在长达数千年的繁衍播迁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如下郡望:

4.1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4.2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4.3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4.4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4.5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4.6堂号:庞姓的主要堂号除上述以郡望立堂外,还有“仁济”、“遗安”、“凤雏”等。以仁济堂最为著名。[仁济]堂号典出宋朝的庞安,庞安是当时的名医,看病十癒八九,他为病人专门建立了房子,亲自看病人吃药和饮食,时人都赞佩他的医风和仁爱之心,仁济就是仁慈和救济之意。

五、宗族经典

5.1庞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5.2家规家训勉励后人。庞尚鹏是明代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训教,认为“轻浮则矫之以严重,偏激则矫之以宽宏,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成立之难如升天,后坠之易如燎毛”,如无家长的正确引导,子孙们犹如在黑暗中摸索行路,极易误入歧途。他提出“务本业,禁奢靡,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六条治家原则。他强调“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必真知力行,奉此心为严师”的家训思想,他对子孙们的前途,主张力所能及:力所能之,以儒为事业;如不能,则应以农桑为常业。不论干何职业,均需自食其力。

5.3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遗安堂出自后汉庞德公(我们内乡、西峡属遗安堂)。刘表讲:“先生不肯受官禄将何以遗子孙乎?”庞德公则对:“人皆遗之以危,吾独遗之以安。”拒绝出仕。

5.4在姓族文化中,庞姓的字辈和和堂联(此略,详见1.1.3中华庞姓宗祠通用联)也颇具特色。如在江苏常熟一带流传的民国庞欣编撰的《庞氏族谱》上,便以“贤良方正,英豪俊元,泰谦益昭,信敏奕锡”等字作为字辈。

5.5宗族先贤《中华人名大辞典》收入历代庞姓名人52名,占名人总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149位;庞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7%,排在第179位;庞姓的著名医学家占0.10%,排列第137位;庞姓的著名美术家占0.07%,排列第172位。

5.6庞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庞涓;三国蜀汉名士庞德公;刘备谋士庞统;东汉末年名将庞德;北周骠骑大将军、隋朝右卫将军庞晃;唐朝辽东行军总管庞孝泰;京兆尹庞严;桂林戌卒起义军领袖庞勋;明代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庞尚鹏;北宋大学士、宰相、颍国公庞籍;清朝道光进士、刑部尚书庞钟璐;清咸丰翰林庞掌运;当代工艺美术家庞薰琹;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家、教育家庞士谦等等。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