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弘德堂李氏编修宗谱谱牒,以尊亲睦族、和谐家国



上编国史,下纂方志,宗族编修谱牒,以尊亲睦族、和谐家国。乃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每逢盛世犹为弘扬。

宗族谱牒就是一个大家族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氏族的宝贵遗产。一个家族就如同一棵大树,虽枝干千条,但穷究其本乃同根而生。据考证吾李姓源于周,远祖为大理官,便以官名命为理氏,距今已三千余载。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谏纣王而遭杀害,他的儿子利贞随母契和氏远逃豫西,靠采食树上的果实充饥保住了性命。然后到豫东鹿邑安家落户。为不忘当年木子的救命之恩,又为避付王追缉,古时理和李通用,故自利贞开始易理氏为李氏,沿用至今,成为当今中华第一大姓。

周初的大思想家、道教教祖老子即是李利贞第十一世孙,名李耳,字伯阳,被奉为「太上老君」。李耳第十三世孙李昙为秦司徒,生四子崇、辩、昭、玑兮分为四支,李玑字伯衡为泰太傅。现生三子,次子李牧即赵郡抗匈奴名将,始居赵郡(今河北省邯郸、赵县、枣强、清河一带),是赵郡李氏的奠基人。另一支长子李崇任陇西守称陇西李氏。咱们的祖先就属郡李氏。

明朝初年因战乱瘟疫,朝延下诏移从河北向山东大量移民。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先祖士元公同胞兄弟三支由河北枣强县城南李家楼村迁来山东。长支阁元公定居章丘县高官寨乡果园村,次支太元公定居樊二庄,三支即本支讳士元公定居历城县孙村镇李家庄。后有后裔到柿子园定居。士元公逝后葬于果园村,清乾隆年间居住在柿子园的士元公后人又把士元公迁至柿子园祖茔,并立碑纪念。

先祖讳士元公生六子,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次子广文公迁章丘耿家村。三子成文公迁水寨镇苑刘村后改为苑李村。六子彦文公即本支二世祖迁至齐东县(今邹平县)草庙村。草庙村北黄河大堤以南段家村东侧有草庙李氏祖茔,八代先祖长眠此。2005年在草庙李氏族人李昆明先生的倡导下,在祖茔遗址重立祖碑以示纪念,并续修了草庙宗谱,统一了世间用字。

明朝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十世祖珍公用一条扁担挑起全部家当从齐东县草庙造荒到黄河(古济水亦称大清河)西岸,住在了【牛上屋、车上树】之济阳县封家庄。珍公逝后葬草庙,并连同九世祖成已公迁堂草庙村南,后又有十一世祖玉琛公,十二世祖梦麟公葬于草庙村南李氏支茔,有坟茔四庄均有墓碑,后全被毁。2008年又在支茔遗址立碑纪念。历经四代人的艰苦创业耕读传家,吾封家庄李氏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从清朝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间,王琛公三代四名进士、四名举人名振山东。三代十几人中多人在朝作官,6品以上官员达6人,并因有功受到皇上封赏。

李氏宗谱曾经多次重修,但因代运年泯均已佚失。我封家庄分支李氏宗谱是中华民围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秦亭先生主持编修的,距今已近八十年矣。李氏子孙也由当时的二百余人发展到出今的七百余名,其间还有多人迁居外地,尤其是不少人起名不按辈字,再不续订族谱,易致族内名字重复、支派紊乱。有鉴于此经五大支代表公议,决定在民国二十四年《李氏家乘》的基础上续修后封村李氏宗谱。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