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族谱前言:让历史变得丰富多彩,牢记历史,承前启后,以励吾辈



关姓在华夏民族中是倍受世人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从汉末迄今,祖国大陆到海外,提及关姓,就会联系到“关圣帝君”,人民无不萧然起敬,使我关姓后裔引以自豪。圣帝垂训“四好”古训:“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后人引以为戒,牢记左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寻根问祖乃华夏民族之优良传统,尊祖敬宗更是炎黄子孙独有美德。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回望五千年文明史,家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研究地方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大力提倡家谱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汇总的百科全书,后人籍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地变迁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业绩等,从中得到启迪,继往开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家谱,它的意义和作用就不仅仅停留在反映一个家族发展变化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让历史变得丰富多彩,牢记历史,承前启后,以励吾辈。因此历朝近代对撰修研究家谱极为重视。

对于流传民间的“关氏族谱”,清朝以前的官修志书都持有谨慎态度,没有正式引用,但是清王室对关氏后人却又逐渐承认,并授于世职。

当然,关氏后裔受封之事,是在清朝关帝崇拜的鼎盛时期所为。据民国年间重修的流传于湖北、湖南的《关氏族谱》载,湖南省沣县县长王兆英曾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二十日向湖广两省县发出“县政府布告”,认定关氏后裔选择关姓族长,并颁发十条家规:“……乃关公武圣夫子嫡裔也,前清嘉庆十四年奉祀始祖汉夫子当阳县陵墓,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关士玉以关氏系圣人后裔,应以齐民区别,请免关姓一切杂谣,并简定家规十条,请赐家法,具禀湖广全省各县同宗遵守”。

“仰圣祖万亘古不朽之德威,择品学皆优之关正衍为族长,主持伦常,则家规自然整顿,并可辅助官治也”,此《关氏族谱》中还刊出了经清政府咨部核准的《家规》十条、《家范》十五条。
据报载:山西省运城市关胜学是关家七十二代孙,北相镇西古村农民,西古村现有4个村民组1500多人,大多数为关姓,然关朗后代的《家谱》由关家后人关自刚保存下来,并于1995年公诸于世。60多岁关鸣道老人说:“关朗后人现已传至72代,《家谱》则记载到了68代。”

纵观华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的根源变迁,改朝换代,以及体制文化、宗教、生活居住等各种体制因素,还原历史变迁、家族居住环境、人物,谈何容易。因此,关氏家谱经过多少岁月风雨,追前辈迫于生计,无法完整保留。尤其在近代历史政治运动中遗失,无人敢于保存,“四旧”生命不保,何以留存于世,引火烧身,难以挽回……族人仅从口传延续世序,加之各支脉居住分散,相互断绝关系,致使族人起名混乱无序,宗亲辈份难以分清。为改变这种局面,进一步团结族人,教育后人,故国有史可通古今之盛,有志可孝历代人物,族若无言何以序,先人昭穆。故,承修关氏家谱是一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历史是永久的,时代是变迁的,让我们广大关氏后辈团结一致,永承家族祖训,秉承祖上优良家风,团结永恒,凝聚家族力量,使家族更加昌盛,生生不息,万世流芳。在当今时代,发扬关公文化,全国无处不有,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公信仰的存在。关公文化已被整个中华民族高度认同,著名人士于右任为关公庙提的一副名联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悟其良言,我深知编修宗谱乃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我才疏学浅,承蒙族人厚爱,委以重任,自发竭力为之。这次由关氏十三世后裔生秀老先生的倡议下,得到了广大关氏族人的积极响应,众族人代表于2012年 3月18日相聚榆林龙腾大酒店,就修编关氏族谱进行了座谈。“一树根长,叶茂千年,难以计龄,一族繁衍谈何根源”。由于历史的原因,陕北榆林关氏宗谱在文革中毁于一旦,有价值文献资料已无据可查。经众议,最后决定将先祖发源地定为榆林市榆阳区榆阳镇归德堡村,凡是归德堡宗祖后裔将全部的收录,至于其他关氏支脉无法考证,故本次族谱将无法收录实属憾事,唯后辈承前启后,待修为盼。

因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文化水平与经验能力的局限,所写前言纰漏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诸公多加指正。以备后人在历史文档中加以校正,致谢!愿关氏后裔:丕极泰来,红日当空,铭记祖训,华夏一统。愿:天常生好人、人长行好事。

十三世    关志成撰稿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