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献玉命运坎坷 三次碰壁终成功


导读

卞氏家谱故事——卞和献玉。卞和,和氏璧的发现者,发现时他认为是一块璞玉,所以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便以欺君的罪名被砍去了自己的双脚,他不甘心,没人相信他,楚文王登基后,他怀抱着璞玉坐在荆山下大哭,随后楚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却果真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 卞和献玉这种不屈不挠,敢于较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你听过多少卞氏家谱故事,家谱故事有喜有悲。《卞和献玉》实则是个悲怆的故事,卞和为了献玉被砍掉双脚,好在他始终坚持真理、相信自己,最终印证了“和氏玉”真是宝玉。

  卞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卞和逝去已两千余年,其美名与时翱翔,其伟业与时俱进。

  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和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由“卞和献玉”的故事可以得知,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

卞和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发现玉璞,并认定其宝璧的价值,说明他眼力非凡。

得到玉璞,不是据为己有,首先想到的是把它献给朝廷。说明他思想境界出众。

和氏尽管历尽磨难,但他坚持真理的初衷不改,说明他意志超群。正是这非凡的眼力、出众的境界群的意志,共同构成了和氏这个贞士的崇高形象。

卞和献玉这种不屈不挠,敢于较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不能失败一次就放弃,多试几次说不能就能成功了呢。

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随后楚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却果真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卞和因此由于献玉而闻名古今。 [1] 《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怀远县荆山,传为卞和得玉处)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匠鉴别。玉匠粗略看了看便武断地说:“这哪是玉?分明是块癞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故意欺君骗主,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拄着拐杖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泪水哭尽,两眼流出了血水。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悲伤地说:“臣非悲刖,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鲜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看完这篇文章,在卞和献玉的事件学到了什么,他在反复献玉不被接受以后,并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方法上加以改进,这又是一种悲哀。如果卞和先将玉石“剖之”,或先请玉工把它雕刻成精美玉器后再献于楚王,岂不更好?这个家谱故事留给我们一个深刻教训:不讲究方式方法的傻干是不行的,即使是美玉,如果被石头遮盖也难以被别人注意和接受。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