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族自前明洪武时籍居即墨城东鳌山卫九世祖光甫
公于康熙元年携眷徙奉天府复州城南三十里堡及
祖际青公于咸丰三年又分迁吉林省长春府之新开岭
與卫不通声气者二百余年虽支谱各存恐日久年远致
有昧厥本原者焉 用是以修谱爲竞竞者三十余年若
不及时纂修将散涣愈久而萃集愈难于光绪丁酉年亲
至复州與孙希泗軰谋及谱事佥以为宜于是分支採访
按绪辑查详者备载疑者俟考迨丙午春亲赴即墨适逢
族中议定修谱两地同心若合符节于是归命慕椿缮写
寄邮达于曾孙中泮核夺详明以便付梓既而谱事纷纭
余心悚惶迟至戊申夏间偕孙希泗复至即墨与族人议
幸而谱事告成余乃释然于心矣夫以我祖宗累世箕裘
支分派析使之有条不紊甚盛事也役成之后家藏一帙
有时翻閲孝思之心油然以生承启之美欣然有得则庶
乎一本同宗之谊不期笃而自笃矣
旹
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夏五月中旬之吉
十四世孙 谨识
叙
光绪丙午 族祖耀廷公自长春旋复祭墓與 言谈之
暇溯先祖 显名兄弟四人于顺治年间由山东即墨鳌
山卫徙居复州至今传二百余年从未一省桑梓遥溯而
上只知显名公之父 朝聘余皆不得其详言念及此实
属一大憾事耀廷祖慨然曰吾何妨还乡访查乎如是至
即墨鳌山卫并铁旗山后等町访询族人始得其详溯厥
由来山东八世祖朝锡公朝㑹公与我朝聘祖系伯仲也
尤可幸者耀廷祖至山东之日适值本宗重辑谱书回思
吾族徙居二百余年远隔数千余里乃不谋而合不期而
遇此非三生有幸之奇缘乎耀廷祖旋复命 作序奉命
之下夙夜遑遑不敢或疏日询尊长徧考碑志或闻口传
或见笔迹错者正之遗者补之经营月余幸成全书此殆
祖宗有灵而默使之然也岂可忽诸岂可忽诸钧不敏曷
敢作序聊陈颠末以示不忘云尔
旹
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榴月端阳日
十六世孙 谨识
序
谱书之修所以联族属也然代远年湮不无残缺失考之
憾则修之者亦惟求其心之可安而已吾祖仕明世袭指
挥者十世籍鳌山卫而居焉子姓日繁迁徙日衆远近异
域宗支各别即有家乘又多灾于兵燹故派虽衍于一衇
而收族之义阙如功堂祖创立谱稿未付剞劂后则族叔
穆堂兄汉章姪学贤学仁孙正明軰有志篡修而未逮焉
乙巳冬与族姪中泮曁孙正科正谷曾孙培坦培型等会
于铁旗山后之寿德堂修谱事也丙午之春适有迁居关
外之派族祖耀廷公由吉林省之新开岭来归慷慨赞成
合修之举乃定勠力同心从容告竣先世之功德爵封一
披閲而瞭于目后嗣之敦睦孝友一捧读而生于心数典
不至忘祖有谋并可诒孙举凡族属远近皆可联而不散
则此骨肉相关之心因之而稍安焉矣
旹
宣统元年岁次己酉春
十六世孙 谨识
叙
族之有谱所以联疏远教亲睦备遗忘也吾族自籍鳌山
以来散处四布日益疏远愈疏远则难亲睦失亲睦则必
遗忘不思所以联之教之备之可乎丙午春我耀廷祖亲
至即墨访询而后宗派详矣适值族中将大修谱书当意
先人有灵默使之也不然何适逢其会乎戊申夏随耀廷
祖同至即墨极力赞劝期于必成至今春而始获告竣吁
十数人纂修之若不足一二人阻挠之若有余执事诸人
殆亦大费苦心矣后之览者知瓜绵椒蕃一宗万派水源
木本万派一宗有亲及疏由近及远亲所亲睦所睦而不
遗不忘者胥在于是矣
旹
宣统元年岁次己酉春闰二月吉日
十六世孙 谨识
叙
夫事有出于心之不容己者本于理之不可已以崇本之
思敦睦族之谊则谱牒之修非余后人之责也乎先是我
叔祖穆堂公倡议授梓按支分给有志未逮迄今又二十
余年矣乙巳冬我族叔瑶阜公暨姪正科正谷姪孙培坦
軰复议重修合刻以成先人未竟之志而以 总其事
乃敢诣我子俊叔索取旧稿徵集支谱因其可久之绪著
为更新之举复图世系于各卷之首以列其大凡间有未
详者姑阙以俟考更订数四自尽其愚阅半载而稿以脱
适我曾叔祖耀廷公自关外回籍携有支谱将以上溯所
自始旁及所由分锓以成书垂爲家乘异地同心不谋而
合因属 一手经理期于必成岂意因循推诿倐经岁月
势且中止不得已命少子正业赴东与我耀廷祖等更议
我耀廷祖复偕我润鲁叔不惮数千里来相劝勉邮书问
訉慇慇之意溢于言外我诸叔兄弟因而感奋司监督者
有人任校阅者有人戮力同心至今春而始获告竣咸喜
爲从来所未有此我穆堂祖倡议合刻之功亦我耀廷祖
劝勉之力暨我诸叔兄弟赞襄之劳也以 之力求厥成
且经数载焉夫事有其始举又必有其后继诗曰以似以
续续古之人又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率是以往庶其相
引于勿替哉
旹
宣统元年岁次己酉春闰二月上澣之吉
十七世孙 谨叙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