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南杖子吴氏家族前言



为祖辈树碑立传,修茸茔地,这既是对前人的敬仰,又是对后人的激励。我们小河南杖子吴氏家族先后三次举行集体祭祖活动:1997年清明节为先祖和高祖立碑;

2005年清明节为曾祖和祖辈立碑;2010年构建祖墓陵园。这些重大举措充分表明我吴家子孙后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敬和缅怀。标志着我吴家经济发展和文化文明程度已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展示了子孙后代的精神面貌和繁荣旺盛的影像。现如今吴家子孙后代们正以全新的观念沿袭着祖德家风,与时俱进,开拓未来。

缘何称谓“小河南杖子吴氏家族”?追本朔源,吴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吴国,乃全国十大姓氏之一,广布海内外。毋庸追踪远相始祖,只从先祖说起。先祖讳富有,籍贯河南省彰德府安阳县吴家庄,生活于清朝乾隆四十年至嘉庆二十年之间,英年早逝。嘉庆二十年(1815年)先祖母孟氏与儿子吴兴、吴泰(吾辈称兴泰为高祖)关外,来此始居住,因为是河南人,故把住所命名“小河南杖子”。历经二百年沧桑巨变,小河南杖子这个小地名始终未改。我吴家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墓原本原祥地在树头矗立,百年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迄今我吴家十代人五百余口,自成支系,故称“小河南杖子吴氏家族”,这也是对先祖终和高祖开创基业的永久的纪念。现在址全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汗旗四家子镇长力哈达村小河南杖子屯。小河南杖子吴氏在梓里也算是历史较长人口众多的大家族,却因何没有家谱传世呢?这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自高祖以来四代人都是农民,程序化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禁固在这块土地上,年复一年面向黄土背朝天,掘井而饮,耕种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在生产生活中苦斗,家族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哪还顾及家族历史据说祖辈代代也都略有文化,也重视收藏书籍,如影卷、祖籍房照、地契、始居地批山照,以及流水账式的家族历史记载。然而就在民国年间遭遇一场火灾,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荡然无存。从此,吴家家史不见经传,只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星转斗移,岁月流失,祖辈沿袭典故几乎失传,家族历史面临断代。家谱,并非可有可无的流水账,它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家族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因此撰写家谱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二00五年以来,家族中吴万珍、吴万义,吴万东、吴景学、吴景仁、吴景余、吴景荣、吴春俊等人就参于写家谱事宜。写家谱是一项严谨工作,须付出耐心艰苦的义务劳动。参与者必须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地调研考察、收集资料,真实地反应祖辈的原始面貌和现代人的基本情况。不仅要求人物、事物与时间、地点、环境相吻合,还要具有家族发展的特色。否则闭门造车就失去了家谱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我吴家珍贵资料焚于火场,但是我们参与者还是对写好家谱抱着坚定的信心。我们群策群办,集思广议,多方查找资料,反复探讨难点,终于解决了三个疑难问题。

一、关于高祖始定居时间,我们通过推理,从已知到未知,找到了正确答案。祖父吴仕孝1936年故世,终年74岁,可知祖父出生年是同治二年(1863年)。听老人说祖父出生时曾祖吴正才已四十岁。那么曾祖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吴正才是高祖吴泰长子,高祖成家立嗣之年已在此居住十年。因此高祖始定居时间为1815年,既嘉庆二十年,无庸置疑。

二、关于直系宗亲考证,根据家堂和祖墓理清了脉络。我呈有礼貌的高祖以后三代三支传承,以万字辈三支长兄为例上推:吴万军→父亲吴殿芳,祖父吴仕杰,曾祖吴正海一高祖吴兴吴万德-,父亲吴殿龙-祖父吴仕忠一曾祖吴正福一高祖吴森,先祖吴富有吴万发→父亲吴殿清-祖父吴仕孝→曾祖吴正才→

上述可知三支归根吴富有。吴富有是小河南杖子吴氏家族祖先,称为先祖。家谱暂不能与祖籍接轨,只能以先祖吴富有为起点开篇。

三、关于自先祖起五代祖辈生活年代略考。先祖吴富有约生活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至嘉庆二十年之间。高祖吴兴、吴泰约生活于嘉庆十年至咸丰年间。曾祖吴正先、吴正海、吴正才、吴正福生活于道光至光绪年间。第五代“殿”字辈生卒年均为记载。祖辈五代人生活年代错落有致可考,与记事时间相符,无可非议。

上述三个难点有了正确解释,为写家谱提供了可靠依据和丰富内容。于是《小河南杖子吴氏家族谱》初步定形,这是家族人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全稿共分五部分:

(一)祖谱篇,根据家堂改进,支脉趋向一目了然。

(二)后嗣篇,概述九大分支子孙曾玄繁衍状况。

(三)轶事篇,概叙先祖母冯关外那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四)发展篇,分三个历史阶段描述吴家发展的真实轨迹。

(五)功德篇,即三次祭祖活动的礼堂。

撰写家谱的宗旨是:弘扬祖德,传承文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树立孝悌新理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使家族有序发展,在的来拟定辈序命名的字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仅供参考。

仕殿万景春,九洲(同)敬玉尊。

金英立华宇,炳忠凤义君。

二0一二年正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