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堂严氏总谱跋文



(一)、正德跋文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作为明世系、别亲疏、辨尊幼的依据。当此中华民族盛世之时,严氏后裔举绵薄之力,集数人之智,新修族谱为联宗,以此缅怀先辈开疆托土之力,以丁齿尤繁久远,为华夏文明共创不朽业绩。至元代,本支居于南京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到了明代,为安邦平乱,先祖征战浙江、陕西等地,后率军平番屯兵于湟中依山堡今互助五峰境立宗号依山堂。此后子孙分居于今西宁、城北、湟中、湟源、海东平安、乐都、民和、互助、化隆及甘肃古甘州河西地区。据《平安县志》载:平安严姓,谱、碑在“文革”中被毁,古今无从考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族上坟时,有湟中田家寨,多巴来人祭祖。追溯往昔,元至民国,战乱频仍,火疫连绵,万户萧疏,民不聊生。吾族祖远离故土,几经迁徙,历尽艰辛,终落户于青,托土维生,繁衍丁口,绵延于今。新中国成立后,严姓子孙同各族人民一道,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为富民兴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壮哉!伟哉!现今中华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我等定要继承先辈遗志,敦睦相宜,精诚团结,共怀家邦,创世人瞩目之业绩,树高原大地之丰碑,使我严姓扬眉吐气,大展风采。更使先祖欣慰,后辈自豪。悠悠数百余载,先辈功德永垂,莘莘后人修谱,开创耀祖丰碑,是为文。 

二十六世孙正德沐首拜撰

二00一二年十月

(二)、得庆跋文

缘!偶然中架起阴阳两界的桥!六百年后的今天,石破天惊!祖先原是元明两朝的官讳渊。他!是一位骁勇无敌的大将军!因战功显赫蒙皇帝嘉奖,授左参将诏晋都督同知,居官三品,赐封姓严。从此一门严氏因他诞生。封妻荫子,征战四海驰骋九州,他披襟束甲,骏马金枪,并肩于徐达骑旁,策马于常遇春鞍后,拓马长枪功遂成就。身后子嗣十五世袭爵兴盛发达。至永乐间五世祖肃任西宁都指挥使,肇基宁地府邸北川依山堡,我严氏自此开始住居于西宁川了。如今已是树大枝茂,叶硕花繁。一个家族的特征取决于血缘和文化的独立性,从迷茫的认识到欣喜的重生,这是多么鼓舞。可遇而不可求!豪气还得底气撑,势空才能化大鹏,这底气源于一个真像,源于这次严氏家族文化的突围和重生。多少年前,一次又一次的寻根念头,在族人的心里涌起。前辈们跋山涉水,步履匆匆。奔波于湟中、西宁、大通、互助。至今难忘他们辛劳的汗水和匆忙的身影。互助县下马圈这个宝珍祖宗真相的地方。离我们仅是区区四十里路程,而之前的寻觅竟是何其迷茫和漫长!重修家谱,精装细裱。这真是一个家族重大的事情。这是子嗣对祖先最隆重的崇敬,更是现在对后世子孙沉甸甸的福祉!严氏家族,雄风犹在,遗韵尚存,花开满树。又是清明纷纷雨,举家祭祖的时候,我们见到了真实的家谱。说起家谱,必须说说我的叔父。我的叔父寒功先生长期致力于本邦家谱的寻访和编写。岁月悠悠白发发生,毕生不忘祖宗根。新家谱的编写中,他查访了本宗多枝严氏家谱资料和相关姓氏的家谱。斟酌细作,倾尽心力,隐隐之情藏字里,切切之意显篇章。授他老人家之意,让我作跋文一篇谨从之。 

二十六世孙得庆沐手拜撰

时公元二0一二年仲秋  谷旦

(三)、德荣跋文

国以史为鉴而薪火承传,邦以志为序而沿革渐进,族以谱为缘而兴旺发达。三坟五典,既是国之发源,亦是族之发脉。谱序之于家庭,前瞻祖先,后延子孙,明行辈而序尊长,法古贤而创基业,联姻亲而壮势力,循族规而知廉耻,其作用大矣。故谱序之于国家,上溯氏族起源,下启支派迁变,弥正史之不足,补经典之残缺,既是珍贵史料,也是精神财富,其功效不可小觑。

吾始祖自明得姓以来,“严”之姓不仅端严肃敬,且以严为氏,名门望族,也名实相符,备受世人尊敬,家世之源流也十分悠长。

追本溯源,近年来,为发掘考据吾依山堂《本堂号系青海师大史学教授张得祖先生馈赠而定之》严氏之姓源、族史属地、迁徙分布、宗族特征等等史料,诸多族亲达秀进行过无数次稽查考证,然树大分枝,枝荣叶茂,水流分派,派系蕃衍,承先启后,子孙昌盛,想完全考清吾泱泱大姓,旺族后嗣之全貌,实属艰难之事也。

然为寻根访祖,报本追远,成就吾依山堂一脉严氏族史总谱、世系图说、排行谱、贤献谱之编撰大业。恰于二0一0年八月间,经撰者与湖北咸丰县严峻(系庄严氏后裔)联系并得知重要消息,原青海湟中严氏族谱第二卷,(清)严大伦、严大猷续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介祺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按此线索,于二0一0年十一月间,本小子与承章、承琪、进合等宗亲,寻访至今互助县五峰乡下马圈村,终寻见了湟中严氏族谱(第一卷,乾隆已酉年桂月由介祺堂刊行印制)之原始铅印本,万分之珍贵。喜悦与兴奋之情且难言表。祖谱之现世,实乃吾族之幸,吾辈之福也。

通过对已知湟水流域严氏支系包括(大通、湟中、乐都、平安、互助、民和、甘肃张掖、永昌)等地之走访和查询,由于受地理条件、时局变迁,改朝换代之影响,形成了当前各分支各自为政之局面,致使世系脉源关系归属不清,班辈排行混乱之现状。

为尽快扭转上述不利局面,适逢六百余年后之当今盛世,值此《总谱》告竣之际,勖望严氏宗亲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继承先祖福德,光大本族荣誉,撰者拙呈规范数条,望后世达秀指正共鉴。

奉祖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每逢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行三叩首礼,子孙宜永永循守。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睦宗亲: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不可不切循矣。

遵族规:氏族乃血缘繁衍发展而成,国家因氏族组合团结而立。故国家与氏族渊源同体,兴衰与共。为明确和统一吾依山堂严氏之班辈排行,又后续了五十二世,可谓前无古人之举。各分支须按字序顺沿,依规循守,不得自行乱为。笔名、大号可随意用,但班辈排序绝不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修支谱:小谱乃家志也。为家道安康,家族昌隆,各分支在循规蹈矩,尊重祖训之基础上,以《总谱》之法章和《续修支谱之规则》为主线,按附样创造性地修撰好各支谱,以告慰于列祖列宗,树标于后世子孙矣。

言无不尽,撰者欲叙之事彼多,然事无巨细,故不再缀述。但表花甲晋八之宗亲承章,编撰《总谱》不辞辛劳,担当整个谱撰事务,且《总谱》之内容翔实,脉络清晰,德莫大焉,族人无不敬矣! 如显才等一干编撰采录志士劳苦功高,族人爱戴!永祥等一干贤士达秀捐款助阵,孝可感天!一并致谢!  

二十六世孙 德荣沐手拜撰

公元二零一二年七月

(四)、显才跋文

族有谱牃,犹如国有史志。谱序于家族,可前瞻先祖,后延子孙。每当拜读乐都籍严氏各支脉宗谱,细加参详,其规范详细的记载,为后世子孙之尊族敬宗做出了榜样。但阐述虽较详实,可对我严氏一脉到西宁的来龙去脉不甚清晰,且表述不一。为此,曾多次拜访族中德高望重的前辈,或讨教、或组织有识之士研讨、或查阅其它文献史料,却始终无法核实我世祖出处暨由南方向西北迁史的真实原因。此事在我心目中由一团云雾变为难解之谜而时时萦绕心头。

族中子弟不辞辛苦,几经寻访,托祖宗之灵佑,终于在互助县五峰镇下马圈村找到了《湟中北川依山堡严氏族谱》,看到族谱完好无缺,脉络清晰,迁徙时间、地点、目的明确,特别对世祖记述十分祥尽,本人心中疑存的“水源木本”之撼顿时烟消云散,族人宗亲听说寻觅到了族谱的消息,高兴万分,纷纷奔走相告,不仅迅速传遍了河湟两岸,还轰动了青甘两省十数个市县,这无疑承载着我严氏家族的厚重历史。在此对完好保存族谱的符躬翁及先辈们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深切的感谢。

我河湟流域严氏一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属名门望族。自始祖渊翁随明洪武帝南征北战、奋勇拼搏、战功卓著,太祖特赐姓“严”,并加官进爵、赏田产宅院、封宝刀盔甲,可谓当世国家之栋梁,人民心中之英杰,实乃我严氏子孙之骄傲,为我严氏宗族增添了无限绚丽的光环。后世子孙之德才虽不及世祖十之一二,但也人才辈出,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人才济济。他们继承历代先辈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奋力拼搏,为家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次撰修《依山堂严氏世系族史总谱》,成立了专门班子,历时四载有余,内查外调,耗费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现大功告成,纵观《总谱》,内容详实丰富而广泛,程序规范紧凑且简练,繁而不乱、言简意赅;交代明晰、脉络清楚。此外,还增设了贤献谱、延庆图功德谱、事记谱和珍贵图片资料,可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它的成形实为我宗族千秋之盛事,亦是社会之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丰富和发展了谱牒文化。然仍存不尽人意之憾:其一洪武帝赐姓之前,我祖上姓氏,民族无法考证清楚;其二严氏支脉散居在青甘两省十数个市县内繁衍劳作(青海省:西宁、平安、乐都、民和、互助、大通、湟中、湟源、海晏、格尔木、化隆等市县,甘肃省:张掖、永昌、红古、永登、武威等市县),大部分地区属山大沟深的穷乡僻壤,历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筚路蓝缕,久与族谱失去联系,因而个别小支派接序时缺乏确切的论据而不尽人意,望后世贤君查漏补遗,以还支派原貌。

值此家谱再修告竣之际,谨对这次寻祖访宗、修谱撰牒期间帮助或作出贡献的社会贤达和严氏子孙表示衷心感谢,恳望世系宗亲继承先祖懿德,勤奋努力,诚信尚德,和睦相处,家族昌盛,枝繁叶茂。

谨作拙对一付以共勉:

春秋不老乾坤岁岁增寿,

中华美德忠孝处处博先。

二十六世孙显才 顿首敬撰

               2012年 12月12日

(五)、进贤跋文

早在一九五七年,当我处在青年时期时,我的伯父克任公,字友仁。就依据我湟北丹麻严姓,七世先祖“渊公之二十三世后裔”玉湖公,所撰造之家谱上,进行了较详实的重修这本经重修的谱牒算是我丹麻新添堡现存最完整的一本族谱。也是我等留下的唯一能够拿来研考的族史资料。尽管十多年前,当我将要退休时,参照伯父的笔墨,复制了一份家谱,但我内心总是觉得无论个人怎么努力,总感到有所欠缺。我严氏支繁居涣,在我仕途所接触的人群中略闻一二。可惜的是,由于信息闭塞,很难明了我姓的详情,好在我儿兴智和族侄兴权二人,近年来,探访查考,从中获悉我族之繁衍,得知内中梗概,不由人为之欣慰。今夏,严德荣“乐都宗亲”、严兆诚、严兆峰“平安宗亲”受严承章“乐都宗亲,依山堂家谱编委会会长”,委托来我家和我儿、侄儿等磋商并互传递资料,方知我严姓涣居逾百十处之多,人口累计万余众。这是先祖之幸,吾等之幸。家谱的编撰完成,根本上解决了各处派系紊乱,名号雷同,家族不统一的弊端,这是一个壮举,谱牒所收录的传脉,人文,典故等完整的体现了家文化应该展现的丰富内容。同样,给后人留下了考族依据和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后裔善保并发扬光大。

依山堂严氏二十五世孙

东川丹麻支进贤谨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