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高氏五望”与时俱进的形成



什么叫“高氏五望”?乍一提起读者心中大都有个悬念?有点莫名其妙。“望”是指的望族,五望,是在中国历史上五大有影响的高氏族群。“高氏五望”在中华文明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多少高姓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名门望族、书香门弟、将帅之家的功勋美德,名流千古,永芳百世。在中国历史渊远之长河中,高姓世代繁衍勃发。当然,传世佳作和名臣名将、名门望族更是数不胜数。“高氏五望”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在最早的东汉“渤海高氏”之后,与时俱进,相继诞生出渔阳高氏、辽东高氏、晋陵高氏,河南高氏、京兆高氏,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高姓五望”。 为高姓群体的发展历程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一个高氏族群“渤海高氏“的诞生

东汉时期,高氏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前所述,高傒25世孙高洪做了渤海太守,子孙枝繁叶茂,世代为官,成为当地望族。高氏中的“渤海堂”号即源于此。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是齐国上卿高傒的第25世孙。高洪的祖父高然,东汉韩城司马,父亲高晖,洛阳史吏。高氏家族祖祖辈辈世居河北蓚县(今河北景县城西南二十五里的高义村。高晖的三子高洪,字昭南,东汉建三年(公元170年)人。高洪自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善于结交朋友,远近自愿投奔,一块共事。年轻的高洪23岁就担当亭长(相当乡长职务),出事果断,理事有方,是位颇有作为的地方官吏。东汉中后期,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定居在郡内的(蓨)县。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也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逐渐形成历史上第一个庞大族群。

高洪的发迹,也为高氏宗亲增加族群色彩。高洪也十分顾及高氏宗亲。各位族亲婚丧嫁娶,高洪太守都亲自到场帮衬。谁家有了难处,高洪都派人慰问帮助。据传:高氏一个族人因偷盗杀人,蓚县知县判罪死刑,秋后问斩解甲渤海郡处置。高洪不假思索当即改判。从此高氏族人有罪,各州县官员看在太守的面子上,效法太守办案,对高氏家族的人犯一律从轻发落。其他姓氏族群的人们看到高氏家族人多势众,十分羡慕。有的家族直接对外称为高氏家族。有的求亲靠友,自动改为“高姓”。这就是东汉末年,历史所称的“捆绑姓氏”。

本来高氏族群就十分兴旺,加之各个姓氏的改为高姓,一时形成渤海郡内最为强盛的家族。因为源在渤海郡蓚县,所以人尊称为的“渤海高氏”。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庞大的高氏族群。

高洪家族的“渤海高氏”形成后,原本名气不扬。到了东汉末年、西晋时期逐渐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号称“渤海高氏”的族群,接连又出现许多历史名人:高洪的4世孙高褒,字宣仁,为东汉太子太傅;6世孙高承(一作丞),字文林,为国子祭酒、东莞太守;7世孙高延,字庆寿,为汉中太守;8世孙高纳,字孝才,为曹魏尚书郎、东莞太守;9世孙高达,字式远,为吏部郎中、江夏太守;高达生四子:高约、高义、高隐、高汉都在晋朝为官;其中高隐为西晋玄菟(今辽宁抚顺)太守;高隐之子高庆,出任后燕慕容垂时太子詹事、司空;高庆生三子:高展、高敬、高泰;高泰生高湖,高隐一家三代在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官居要职。高湖生了四个儿子,第三子高谧在北魏官居侍御史。高谧生下高树,高树生下高欢。被称为“一代枭雄”的北魏继任大丞相高欢,后来被拜为天柱大将军、太师,进封渤海王,独霸朝政,执掌东魏大权。高欢死后次子高洋取代东魏政权,建立北齐政权。史称北齐文宣皇帝。

高洪的12世孙高展、高泰、高敬、几位后裔在魏晋时期,也分散到各地为官,在政治舞台上都十分活跃,这个期间,高官显宦层出,涌现出众多风云人物,从而使“渤海高氏”家族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渤海高氏族群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自然也加大“渤海高氏”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汉魏时期高氏还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物。东汉时期的高诩,平原人(今山东平原),被征为博士,官至大司农。其祖父高嘉,曾教授西汉元帝鲁国诗赋,官至上谷太守,其父高容为光禄大夫。汝南新息人(今河南息县)高获,少年游京师,与汉光武帝刘秀交往深厚,通晓天文地理,数次被拜官而不受。无锡人(今江苏无锡)高彪,举孝廉第一,参与《东观汉记》的编校。涿郡(今河北涿州)人高诱,东汉有名的著作家,少年受学于同县的卢植,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今河南濮阳)令等职,着有《孝经解》、《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随后由“渤海高氏”家族又滋生出“高氏五望”的“晋陵高氏”、“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到唐代的“京兆高氏”。所以后人才有“天下高氏出渤海”之说。

“高氏五望”之一的南方“晋陵高氏”的形成

人们统称的晋陵,即江都郡(今江苏省江都市)。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

历史上,持续将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时期短暂的统一外,其它时期一直处于各个族群之间的争斗之中。在这种极度混乱历史环境下,高洪的孙子、高茂的儿子高瑞,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北方战争持续不断,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不少家族为躲避战乱之苦,相继南迁。高瑞一支携家带口,南迁江东,定居于广陵(今属江苏扬州),到西晋末年,高瑞的四世孙高悝到秣陵(今江苏南京)做了秣陵参军,此后出任丹阳尹,擢升为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生一子叫高崧,初任扬州主薄(现为秘书之职),东晋简文帝十八年(公元371年)出任抚军司马、迁为侍中。高崧生一子:叫高耆,官至散骑常侍。其子孙后裔散居于晋陵(今属江苏常州)一带。由于家族越来越更加庞大,远近闻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见《晋书·华轶传》《晋书·高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宰相)。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 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字汝通,号琼台(见《晋陵高氏支谱》)。 尤其在晋陵、广陵一带生息繁衍的高氏家族不断扩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遂称高氏家族为“晋陵高氏”,也有称“广陵高氏”的。这就是著名的史称的“高氏五望“之一的“晋陵高氏”

这也是渤海高氏在南方兴起的另第一个较大的族群。                      

“高氏五望”北方一个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渔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将秦开基击退东胡后,而设置的渔阳郡,其时地在今北京密云东南一带地区。秦、汉、魏、晋诸朝均为渔阳郡。

西晋末持续十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了短暂的全国的统一局面得以瓦解,周边各民族大举迁居中原,随之又一次引发更大规模的“永嘉之乱”,北方各地铁蹄声声,战乱四起,一时又形成新一轮的移民高潮。就在这个历史时期,“渤海高氏”一些主要家族开始大规模北迁,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一是高瞻家族,高瞻曾在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年),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发生后,看到世道混乱,弃官后便率领族人投奔占据幽州(今属北京东北)的大司马王俊,定居于渔阳,成为渔阳高氏家族一个群居之地。本来渔阳高氏不是多有名望,至高瞻之后人丁兴旺,与当地另外两支高氏家族融入混合一起,形成一支较大的族群。西晋人尊称高氏家族为“渔阳高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高氏五望”之一的“渔阳高氏”。

晋朝时期,高瞻的族亲高原被封为关中侯,高原的孙子高雅,官至幽州别驾,高原的曾孙高洪,字季愿,官至陈留王王拓跋的从事郎中,高原的五世孙高闾,字阎士,少年丧父。他满怀鸿鹄大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文才出众。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拜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后,高闾入禁参决大政,赐爵安乐子,加南中郎将,后折功进爵为侯,加昭武将军。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孝文帝元宏加封镇南将军、相州刺史。赐布绢千匹,栗千斛,牛马百匹。徙幽州刺史、征为太常卿,加光禄大夫。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任中书监(宰相),和当代名相高允并称名相“二高”。

高闾的杰出成就和荣耀,使得“渔阳高氏”的昌盛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高闾之后,“渔阳高氏”仍维持两代的兴旺。据《魏书·商闾传》记载,高闾生有三子:即元昌、定殷、幼成。长子高元昌世袭继承爵位,官至辽西、博陵二郡太守。高元昌生四子:即钦、石头、小石。高钦具有文武之才,当时随元志西讨伐莫折念生,战败被俘。莫折念生招降高钦,拜为解黄门郎,后来死于秦州。东魏兴和三年(公元541年)高穆宗世袭祖爵,出任定州开府祭酒。高闾的次子高定殷为中垒将军、渔阳太守。卒赠征虏将军、安州刺史。高定殷生二子,即洪景、宣景。洪景英年早逝。宣景在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迁升为开府司马。高闾的第三子高幼成,官至员外郎。所以“渔阳高氏”而闻名于世。

“高氏五望”北方另一分支“辽东高氏”的来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法,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魏晋时期,高瞻率领一部分族人迁居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高隐曾任晋玄菟( 治今辽宁抚顺)太守,定居辽东。与当地鲜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通婚,也就逐渐鲜卑化了。迨至北魏和北齐时期,出现一支高氏家族十分活跃,这就是其7世孙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基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是日后辽东高氏族人的始祖。形成一个较大族群。当代尊称为“辽东高氏”。这就是史称的“高氏五望”之一的“辽东高氏”。

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属下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燕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隋相高颍先祖出自渤海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这是“辽东高氏”又一个源头。

“辽东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众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辽东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份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从而进一步加大“辽东高氏”的影响力。

 “高氏五望”之一“河南高氏”的诞生

根据宋代《广韵》记载:史称“高氏五望”的“晋陵高氏”、“渔阳高氏”、“辽东高氏”以及唐朝出现的“京兆高氏”,其前四望均源于渤海高氏。而在两晋之交均已发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较为复杂。这里所指的“河南”是河南郡。河南郡今属河南洛阳东北。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定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

在魏晋之前,这个地区就有不少高氏家族在这里群居,迨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制,下令将内迁的鲜卑族及其原周边民族的姓氏一律改为汉姓,并以洛阳为籍贯,这就是史称的“河南虏姓”。其中出自高句丽族的氏族,高姓比较多,但也有娄氏、羽真氏、这次虏氏改制中一律改为了高姓。

在此时期,原来居住在高句丽的渤海高氏的高顾、高抚兄弟在“永嘉之乱”逃亡高句丽。在魏孝文帝时期,高抚之孙高潜、高顾四世孙高乘、五世孙高肇、高猛都陆续回归中原。在中国历史上有高云、高琳、高仙芝等著名武将。高云在晋朝时,曾建立了大燕国,一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高琳,在他的五世祖高宗时,归附了北魏,拜为第一领民酋长,赐姓羽真氏。祖父高明、父亲高迁都在北魏做官。高琳在北魏孝明帝正光(公元520~525年)初任卫府都督。后被拜为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孝武帝时又被封为巨野县子,历授龙骧将军,直阁将军、平西将军,加勇直散骑常侍。北周时曾因抵抗南朝陈兵有功,进大将军,成为北周时期一员名将。

《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其他高姓分支除《广韵》等古籍列举的上述高姓五望外,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丽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北魏献文帝时,高抚之孙高潜归来居于辽东。高顾4世孙高飏、高乘信也于孝文帝时回归北魏。高飏的女儿和一个孙女成为皇后,高飏之子高肇、孙高猛则成为驸马。高肇还位居尚书令(宰相)的高位。今朝鲜高氏的一支出自此家族。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 治今山东临淄北),此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赏识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 京兆高氏 唐德宗时任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 今陕西西安)。高郢曾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军。

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分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高欢堂弟高岳之子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

与此同时,汉魏时期高氏还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物。东汉时期的高诩,平原人(今山东平原),被征为博士,官至大司农。其祖父高嘉,曾教授西汉元帝鲁国诗赋,官至上谷太守,其父高容为光禄大夫。汝南新息人(今河南息县)高获,少年游京师,与汉光武帝刘秀交往深厚,通晓天文地理,数次被拜官而不受。无锡人(今江苏无锡)高彪,举孝廉第一,参与《东观汉记》的编校。涿郡(今河北涿州)人高诱,东汉有名的著作家,少年受学于同县的卢植,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今河南濮阳)令等职,着有《孝经解》、《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以上这些高氏家族从而进一步壮大了这个地区高氏形成一个庞大族群,这就是史称“高氏五望”之一的庞大家族“河南高氏”。

“高氏五望”之一“京兆高氏”的形成

“京兆”是个地名。唐初定都长安,京师之外辖地设置一个京兆郡。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由于出自渤海高氏的唐代宰相高郢后裔在当地形成一个较大望族,远近闻名遐迩,当朝尊称高郢家族为“京兆高氏”,这就是后来史称的“高氏五望”之一的“京兆高氏”。

高郢,其先祖是“渤海高氏” 蓚县人。众多谱牒说法不一,《赣吉高氏联谱》把高郢列为高俭(即高士廉)的六世孙。《雍州高氏家谱》把高郢列为五世孙。按正史说法,高郢的是:四世祖高卿,官至河北遂水(今河北徐水遂城)令;祖父高质,官至沧州长史;父亲高伯祥,官至右拾遗。父亲的任职期间由沧州迁居卫州(原河南汲县今为卫辉市)。

高郢,字公楚,出生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据《唐书·高郢传》记述,九岁通《春秋》,能属文,文笔锋利。所著《语默赋》当时一些入学者简直不敢相信。天宝年末,高郢的父亲高伯祥担任好畤尉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叛朝廷,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高郢的父亲高伯祥被叛贼押上刑场处死时,年仅十五的高郢不屈不亢,亲自赶赴刑场解衣开衫,请求替父受刑。如此举动监斩官问道:“小小年纪,你不怕死,反悔吗?”高郢慷慨面对答道:“自古道,人生身躯是父母所赐,替父行孝何所多虑!一个人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孝心?”高郢大议悍然举动,当场叛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当场释放了高郢父子两人,高郢解救了父亲。“高郢被发解衣,代父受刑”事迹一直流传于当今。

高郢,在属地是个佼佼者,远近闻名遐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中进士。初掌书记官。当时代宗李豫要为老太后建造章敬寺,高郢大胆上书奏折,并且陈述礼法、国律极力劝阻代宗要以大局为重。代宗深感有理有据恩准,文武百官对高郢所作所为而大加赞扬。代宗见高郢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很受感动,当即被委任为咸阳尉。

郭子仪为朔方节制使时,高郢拜为掌书记。郭子仪尝怒从事张昙,奏杀之;高郢极言争救,忤郭子仪旨,奏贬高郢氏丞。后来又做了邠宁节制使李怀光属下书记官、从事官、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李怀光原是靺鞨族人,元兴元年(公元784年)李怀光谋划靺鞨族人反判唐朝,高郢极力阻止,暗中通报朝廷,李怀光因造反罪被诛杀后,高郢忠诚于朝廷受到表彰,调回京师,先后历任刑部郎中、中书舍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升任礼部侍郎。当时的科举考试十分混乱,有其名而无其实,行贿受贿已然成风。高郢一生刚直秉性,铁面无私,在他掌管科举事务的三年中,秉公执法、完善制度、制定章法、整顿考务、遏制考场上的歪风邪气,不拘一格为朝廷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被朝廷任命为太常卿。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德宗李适提升高郢为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高郢改任为刑部尚书,不久出任华州刺史。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冬,唐献宗李纯即位,高郢召回京师,先后担任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高郢因年迈多病,身体不适,再三请求辞职卸任,献宗以尚书右仆射(宰相)身份告老隐退。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七月,高郢在家中辞世,享年72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高郢生一子高定,名董二,自幼聪明敏达,熟读诗书,兴元年(公元785年)科举进士,官至京兆参军,精通“王氏易”,着有《易外传》,二十二卷流传后世。

高定生一子高逸,字阳平,科举进士。著书《阳山辞书》影响较为广泛。高逸后来官至京兆尹,“尹”为太守。唐末时,以雍州为京兆府,高逸家族一连四代在京兆府为尹,高氏家族名人辈出,官大、家大、业大、从而“京兆高氏”在中国历史上泛有其名

此外,据民间族谱,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