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族谱》-(良才公·良益公后裔篇)第四次修谱前言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此三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支源流,世系分派端赖于谱。谱分宗谱、族谱、家谱,此为分广狭之义。续修族谱,上溯先祖前源,下叙本族后嗣。古已考证,我王氏宗族源自炎黄,继之商周,封姓于周灵王太子晋,世居太原,又分支聊琊。因社会变迁逐渐东移南下,至今人丁过亿遍布全球,已为华夏及当今人类第一大姓。

此为第四次修谱,系王氏一个小支派,重点记叙本族鼻祖添佑公部分人川后裔之行迹及支派繁衍。添估公是元朝至正年间武进士,明洪武元年任总旗军官,永乐八年以武功受重职,落屯湖南衡阳子孙定居于此,枝繁叶茂,袭封胤七世,人文蔚起。后世裔孙遍布滇、黔、川、湘等地,老谱可知概略。今之在川仪陇、巴中所居族人,已知我族有三次修谱。一是乾隆谱,是乾隆中期衡阳祖地王熙化、王凌世父子等主修,并拟定了“熙世重贤良”等二十字班辈谱,为川湘族裔分班定辈起名共遵。乾隆43年,王凌世公携衡阳乾隆谱人川,帮助居在仪院、巴中、定远之族人完成了第一套川版乾隆族谱,距今已230多年,惜仅传残段。第二次川版谱,是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孟夏完成,其谱重点记录了王贤凤支裔,而居地于巴中仪陇则主要是王良才后商,是为道光版,距今170多年,惜亦有残损。第三次是民国版,系王琅械主笔于民国35年(1946年)所修,此谱亦重在王良才后裔,今又叫三修谱,距今近70年。前三次修谱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人文资料。

时隔多年,岁月沧桑,续修族谱十分必要。首先,从时间接续上看,七十年不续谱,中间很多族人族事被缺漏遗忘,欲加弥补亦极困难。二是从脉络代系上看,现已知有六、七代人未人族谱,急需补课。三是从班辈分支起名看,族人不知班谱、不知辈分,乱取名字有违祖讳而不知。出门在外班辈难分,连爷爷辈把孙子辈称大哥大姐,甚而给孙子当孙子的笑话也难免发生。上述弊端若再不纠正弥补,必将世系全乱,遗害子孙,贻笑他人。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续修族谱,以弥前憾,尚未晚也。

此次为四修族谱,其主体思路是崇古重今,详近略远;求实写实,力求完备;篇目架构,科学严谨。融合前人谱书内容侧重于当今人事。适当转载乾隆、道光、民国谱、衡阳五修谱(2003版)的有关文字资料。主要是沥清本族脉缘支系完备族人登记,记录有影响的修谱大事,彰显族内精英,留下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前面部分有关图片和前言、凡例等未纳入页码,其余内容分为王姓湖源、新谱论、序、家训、族人族事、族人分支世系图(表)等内容。

此谱书取名为《王氏族》-(良才公·良益公后商篇),是由于添佑公后裔众多支系紫多,星布国内以至海外,仅凭我等人力、财力实难集于一书,因此着重记叙良才公后裔。在收集族人资料过程中有幸发现良益公少量后裔,经他们同意遂归人此谱,却又独立支派,不与良才公后裔混淆。整部族谱,看似族亲原地域较狭窄,支脉亦非繁复,却工程浩繁,费尽心力。从酝酿到组班从筹划到实施;从宣传动员到进村入户;从人员登记到经费筹措;从省内访亲到衡阳寻根、太原访祖,南北行程万里路,走访族亲干余人,其艰辛劳苦唯亲历者知。此谱修成,赖全族之力,族内有识之士及众多族亲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热忱支持,并得到社会友人的真诚帮助,于此敬致谢意!

修谱之问世,是良才公、良益公裔孙的一大喜事。可以认为此书集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必将成为我族宝贵的财富和人文遗产。然而,因多种原因,特别是时隔久远,族人分散,财力不足,加之编纂人员水平有限,难求完美,难免出现差谬和缺陷,诚望族亲、友人提出宝贵意见,以供族人再续族谱时借鉴、补充、矫正、完善。更望持有谱书者爱护,妥为珍藏,传之子孙,以上慰先灵,下励后人。更期后世族人明血缘,晓纲常;重科技,知农乘;守礼义,敬尊长;爱家国,图自强;耀门,谱华章。

公元2013年11月8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