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輩、字輩來由及我支字輩根源



字輩字輩來由及我支字輩根源

字輩——是中國姓名全稱中其中一個用以代表本系分的字,有的在三個字的中間,有的則在末尾,以位於中間的比較常見些,各家族大多取一些詩歌或者對聯的漢字為以家族輩分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均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

最正式的字輩應該是起源於宋朝。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後代規定了十三個字輩,同自已的匡字一共十四個字。構成一幅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這是人們見到的最早的字輩。一般情況下,字輩的形式、內容、涵義等都比較簡單,內容講的要麼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要麼就是後世子孫對祖宗前輩的尊敬、讚美與歌訟,要麼就是祖宗對後世子孫的鼓勵、期望與祝福。

字輩,是宗族內規定族人取名統一使用的表明輩「代、世」次用字「偏旁」聯綴的成語,對聯詩句。各家家譜中對字輩的稱謂也不一樣,有字派、班次、班行、班排、班派、班輩、班位、輩數、派名、派弟、派行、名次等等。有的同譜內也稱謂不一,這都是天規範統一的名稱或同譜多修等原因造成的。我國按照字輩取名起源較早,稱為“排行”,即“兄弟雙名,其上一字或下一字相同”,單名以偏旁為排行。字輩,從具體作用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字輩可以明確宗族內世系。宗族內族人通過取名,確保宗族世系清楚明確,“一脈所流班次據”字輩未立,世系不明,宗支混淆,昭穆失序,這就關係著宗族制度的維護問題。

其次,字輩可以規範宗族內族人取名。依據字輩取名使宗族內族人名字具有統一、整齊的特點,有歸可尋,歸於畫一。同輩間字輩相同,雙名的姓名同輩就有兩個字相同,單名字輩偏旁相同;不同輩間字輩不同。

再次,字輩在宗族內可分辯尊卑「這裏指長幼,不是封建社會時期的尊卑」。字輩中每個字的先後順序依序反映了宗族內不同的輩次,字輩某字的前一字高一輩,依序前推高兩、三、四等輩;某字的後一字低一輩,依序後推低兩、三、四等輩。依照字輩取名,可以知道宗族內族人輩分的高低。輩分高為尊,輩分低為卑。列以尊卑,綱紀正焉,在修譜時,字輩還可以對不詳的族人按所屬字輩排序。

第四,字輩在宗族內可以區別親疏。字輩通常是以某一個宗族為單位制訂的,同姓之間能夠區別不同的宗族。同姓同字輩就是宗族,自然就親;雖然同姓,但字輩不同,一般就不同宗族,當然就疏。李氏族譜規定:要求“凡老譜所未記載,來歷不清,班排不合,不敢竄入,庶非妄拜汾陽”。以避免亂攀,妄攀而亂宗族。因而各族譜中這些要努力杜絕,確保以完全克服。同宗同支「派、房」的相對親,同宗不同支的相對疏。還有同宗內不同支各自制訂字輩的情況,又在同宗內支與支之間通過字輩同否區別親疏。一般輩數越遠的越疏,而輩數越近的越親。這是由於封建社會宗法制度決定的,以自己上、下四世內記算,即從高祖至玄孫縱的為九族,九族內為親,出九族相對疏;其中祖父的兄或兄稱為從祖父,從祖父的子開始稱為族父,族父的子稱為族兄弟,而族兄弟的子就已經是親同姓了,這從橫向表明不同支的親疏關係。

字輩應該說是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其實字輩也算是一種比較隨意的文學形式,它的隨意性在於,雖然有一定格式,但不像律詩那樣講究嚴格的押韻,不像詞曲那樣必須套用現有的牌名。通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增加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

                       雲南 文山 富寧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