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赵氏祖祠变迁史



新野东赵庄赵氏祖祠始建于乾隆年间。

洪武初年,始祖进(伯枢)、祥、琅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新野东赵庄。为祭奠始祖,十四世祖有常公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创建祖祠,起初为草堂,后扩建成三间砖木结构瓦房。堂内供奉始祖灵位,四季香火不断;门前两侧栽植两棵柏树,有祈求先祖荫佑后代之意。清道光乙酉岁(1825年),十六世祖崇学,十七世祖登选,二十世祖树疄重修祖祠。是年赵五老(赵聿灏,时任清政府官员)回东赵庄祭祖,他特命能工巧匠在祖祠房上安装钢叉铁戟、五脊六兽,既彰显族裔赵五老之赫赫威名,更使赵氏祖祠肃穆庄严,蔚为壮观。祖祠正间装饰了暖阁,暖阁内树立进、祥、琅牌位,牌位前放置祖盒,东西界墙各镶嵌卧碑一块,分别雕刻世系谱牒。装饰一新的祠堂,外观雄威庄严,内饰精美肃整,雕梁画栋,相映生辉。一时间,赵氏祖祠名扬南北,威震八方,前来祭拜、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一世裔孙洪耀(又名德亭)捐款、筹资扩建了东西厢房、二门、过厅及东西各两间对厅,又在上房两边各建耳房一间。为了培养赵氏人才,德亭公在祖祠内创办起了赵氏小学。起初仅限本族子弟就读,后陆续接纳本村及外村的学生入学。由于学生数量增多,教室不够,又扩建了东西两院,增添教室三座,教师住室三间,铺设了中心马路,栽植了花草树木。这时的祠堂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了一所设施齐备的成建制完全小学。赵氏祠堂孕育的东赵庄“育才学校"声名远播,吸引了周边潦口、曹寨、港里、青羊、曹庄等地的学生纷纷前来就读。此时,教学班已达6个,是标准的高小教学建制。

1938年5月,中共予南特委决定,改中共新野中心区委为新野县工作委员会。为了恢复、壮大党的组织,动员党员和青年参加新四军,6月,时任中共新野县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的邓登安到东赵庄小学(我族祠堂所在地),先后发展李富训、樊忠安、鲁占然等人入党,建立汉台乡小学党支部,邓兼支部书记,李富训任组织委员,赵越超任宣传委员,支部成员还有赵鸿兴、范国兰等。支部成立了警钟剧团,开展以“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为主题的大会讲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发动作用。由于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这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文委主任王阑西还亲自来到东赵庄视察工作。可惜的是,由于新野地下党书记王更新的叛变,汉台乡小学党支部被迫解散。10月,李富训、樊忠安、鲁占然等党员由中共予鄂陕工委介绍去陕北公学学习,赵鸿兴、范国兰也加入了共产党武装。这段闪光的历史为我赵氏祠堂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管理不善等原因,我族祠堂屡遭破坏:暖阁被拆卸、祖盒被毁弃、祠内其他物品被洗劫一空。“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上边的钢叉铁戟,五脊六兽也视为“四旧”而被拆除、砸毁。由于房脊被砸,雨水顺墙而下,沤朽了部分房檩、椽子,祠堂岌岌可危,好在做了两次及时的简单维修,我族祠堂才得以幸存。

七十年代初,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生源的增加,赵庄大队对学校又进行了扩建,拆了破旧的中院两边厢房,建起了10多座砖木结构的教室和老师住室后,使得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但能够开齐小学1——6年级所有课程,还办起了初中,有的年级还开设了平行班。

1998年,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号召,由村民集资、国家补助,新建起了一栋含8个教室,4个住室的两层教学楼。2004年,国家又拨款新建一栋楼房,内设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校园进一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环境更加优化。

祖祠——学校,学校——祖祠。祖祠诞生了学校,学校保护了祖祠。仰望祖祠,赵氏族人世世代代不忘根本;办好学校,先祖后裔子子孙孙为国争光。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