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洲徐氏支族人口演变及迁徙



一、人口演变及迁徙

公元1370年,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百废待兴,特别是江西省环鄱阳湖地区。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天下,大战鄱阳十八年,连年战乱使得江湖沿岸大片洲地荒芜,无人耕种。公元1372年,徐孺子弟四十一世孙徐善资(字均实、号振宇)奉命率领众子孙来赣江东岸江边滩涂土结庐群土进行开发。

明朝时,现赣东大堤外有一大片滩涂,是千百年赣江携带的潮泥淤积而成,土地肥沃。原来的赣江这一段远没有现在这样宽,滩涂洲地应在现在的江心主航道上,只是经几百年赣江不断改道,大片滩涂被江水冲刷,至民国初年,赣江堤外滩涂洲田几乎被冲刷干净,要不是在1954年-1960年期间在汆水洲筑了两道丁坝,恐怕现在的桃花镇潮王洲都早已倒入江中,变成赣江河道了。

 

民国三十六年地图

徐均实先是居官洲(后称老官洲),均实生有二子:文庆、文烈,文庆无嗣,文烈二子:世亨、世旭,世亨无嗣,世旭生八子就,即:奇、祥、广、烈、邦、缘、寿、宪。其中,祥、烈、邦、宪公无嗣。奇生国福,广生国禄,缘生国祥,寿生国裕。国福二子,国禄六子,国祥五子,国裕四子,至均实第六代,家族成员已达到一百五十多人,开发的土地规模也不断扩大。至此,官洲徐氏开始分房。国福大房,居老官洲尾、新洲洲头,国禄二房,居五坊、徐嘉头,国祥三房,居国祥泾、大塉盘子,国裕四房,居汆水洲、老官洲头。随着岁月延伸,后因滩涂洲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繁衍,官洲徐氏所开发的土地远远不够人员生存,自清末开始,官洲徐氏人员开始另谋他业谋生。

二、生活繁衍

因靠近赣江,谋生手段仍以江水为主。首先是驾船,从事水上运输。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上至赣州,下至湖口,然后沿长江至南京、镇江、苏州,直至上海,无不留下了我们官洲徐氏族人的足迹。其次是放木排,把我们江西盛产的木材运往沿江各地,并在各地从事木材买卖,后来甚至延伸到江西各县盛产木材的地方去承包林场,逐步形成了产、运、销木材的一条龙服务。至解放前夕,官洲徐氏家族的男壮青年百分之六十都有放木排的经历,直到解放后的七十年代,还有许多人在从事放木排的工作。

由于驾船、放木排,官洲徐氏宗亲外迁人口众多,上至吉安、樟树、丰城下至吴城、湖口、永修、武宁,甚至自九江沿长江一带,如南京、镇江,都有官洲徐氏支族人口定居,特别是南京居多,南京有个地方叫“棉花地”,几乎全是我们官洲迁过去的人口聚居。

至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官洲徐氏支族人口已达5000多人,土改时,部分在外放木排的人纷纷回家参加土改,分田地,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回来,继续在外地从事木材生意。

目前我官洲徐氏成员,大多居住在桃花镇沿赣江一带,上始汆水洲,下至滕王阁,桃花一村、二村、三村、观洲村、大塉村,都有官洲徐氏的子弟,潮王洲东河滩、西河滩,新洲边大多是徐姓居民,以大塉、一村、潮王洲居多。

官洲徐氏支族崇尚耕读,家风淳朴,承传高士孺子公的道德风范,忠厚仁义,勤劳朴实,几百年来,各族子弟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把家乡建设得美丽、幸福、祥和,形成了南昌市近郊的一大旺族,家族中人才辈出,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精英。目前有各类人才三百多人,在南昌市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