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堂·新县潘氏简谱·全卷》序言篇



《荥阳堂·新县潘氏简谱·全卷》序言篇

中华古国,五千年历史,辉煌灿烂。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同属炎黄子孙。中华四千个姓源,汇聚黄河长江。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姓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潘族亦如此也。万物之本于天,人之本于祖。吾族潘姓源于古都荥阳,始于西周建立之时,具有三千余年的光辉历史。殷朝术代君主纣王无道,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有的文献中写作第十六子)毕公高率子季孙助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功劳卓著,季孙公被嘉封荥阳候,荥阳古为潘国(潘邑),因此为姓。

潘姓根于荥阳,本固枝荣,根延神州,播審全球。潘姓位居中华百家大姓之三十六位。彪炳中华民族史册者,潘姓风流人物不可胜数。新县潘族直系上祖中的历史名人亦不胜枚举,“簪缓圭笏,代不乏人”.

季孙育十五世祖崇公,任楚太师;二十七世祖琪公,前汉爵关内候;三十世祖琪公,汉武帝元鼎五年南郡守御史,代石庆为相;三十三世祖琼公,汉宣帝元康六年拜汝南太守迁太常卿:三十六世祖容公,汉平帝元始元年擢中郎御史;三十七世祖瑜公,汉明帝永平四年拜鸿肿卿;三十八世祖璃(为古体字)公,汉顺帝永建四年封太尉;三十九世祖珪公,汉桓帝永寿中任南阳太守迁黄门御史:四十三世祖曙公,阁门祇侯;四十四世祖璋公,三国吴拜都督将军;四十五世祖文公,知武昌军;四十六世祖泳公,仕吴为黄门史迁中书令;四十七世祖宾公,任建州刺史:四十八世祖旻公,知成都史;五十世岳公,系旻公嫡孙,为河阳令,迁黄门侍郎:五十一世尼公,太安元年迁中书令拜太子太傅:五十二世祖莹公,东晋太宁二年拜司徒迁中正卿:五十三世祖辉公,大建八年以治书御史拜太傅;五十四世祖师正公,唐贞观四年除荆淮都督、唐麟德二年任太仆卿、乾封年间诏封大司寇、三诏居相位力辞不就:五十六世祖礼公,唐武后通天年间除亳州麓城主簿;五十九世祖迪公,任湖州史:六十世祖彦公,任汉州史:六十一世祖振公,知荆南:六十二世祖骥公,任晋州史:六十三世祖罡公,唐宪宗元和年间知盐铁转运史:六十四世祖湘公,唐文宗太和年间官太仆卿:六十五世祖祐公,后唐官浦州刺史,庄宗同光二年诏除京都府主迁户部尚书:六十六世祖约公,后唐明宗长兴元年拜六军使:六十八世祖震公,以军校成常山燕地迁大名府,(震公生子三:美、骞、琳);六十九世美公,宋朝开国元勋,武军节度使,封韩国公太师中书令,殁谥武惠,追封郑王配享太庙:六十九世祖骞公,宋武军节度使,以功特进佥紫光禄大夫,封晋平王:六十九世琳公,官殿前都指挥使,崇敬银青光禄大夫,封鲁惠侯;七十世祖惟文公,系美公五子,继公为嗣,啃泉石,不乐袭父爵,以长子仁表焉;七十一世祖仁表公,裝祖爵守九江。仁表公生子二:长日公,次日璋公。班公生子一日义,义公生子一日润。璋公生子一日善,善公生子三:长日源,次曰浩,三曰济。新县潘氏多为源公、浩公后商。

沙窝潘氏始迁祖为季孙九十世应朝(又名长纶)公。沙窝谱载:七十四世源公居南皋,八十七世子贤公迁潘水,九十世应朝(又名长纶)迁光山泼河潘徐冲,九十三世玉叶公娶陈氏生子二:长曰法,次日海,玉叶逝后,陈氏携子法和海由潘徐冲迁居沙窝陈高山母舅家,始居地定名潘家洼,后裔尊玉叶公为始祖。

代咀潘氏谱记:源公十世孙念二公由南皋迁大冶,念二公十五世孙明大公再徙河南商城之大曹,未几年又迁福田河双庙关管理区风簸山潘家老屋,明大公十世孙复熙公为季孙107世,于1952年由福田河迁河南新县代咀彭大湾。

周河潘氏远祖源公,其七世孙仕清公迁罗田传至16世永吉公由罗田徙周河付冲小刘河:仕清公17世斯德由罗田迁周河毛铺大坪。

浒湾潘坳、陈冲和柯棚潘族同属胜户,浩公祖下宣二公生子四:长曰良卿,良卿公七世楚会由许家桥徒河南光山泼破河潘冲,七世景琐公由潘冲迁新县济湾潘坳、陈冲。楚会公传七世景口(原谱为王旁加建),景口(原谱为王旁加建)传五世德章由潘冲迁新县吴陈河柯棚。

县城关潘氏兹君、龙波、学明、文琪皆属胜户,远祖为浩公,季孙世系清晰。

千斤潘洼潘族远祖浩公,浩公祖下宜二公于明洪武二年落籍陂东,宣二公生子四,四子良佐黄州卫运粮军称寿户,始迁漂家咀,良佐生子五,五子日子贤,九世孙之学公于清康熙年间徒河南新县千斤潘洼。

新集潘洼潘族属寿户,据潘洼潘氏谱载:浩公祖下季孙99世孙日云公于湖北黄陂蔡榨潘家湾迁河南新县新集潘注。卡房潘族远祖为浩公,季孙87世宣三祖下,宣三驻武昌,宣三公子云凌公于洪武二年由武昌迁黄安(今红安)北潘家河,云凌公六世俊安公插标潘殷保(今卡房乡)潘上湾潘下湾,季孙88世云凌公为始迁祖。

苏河李冲潘族属斐仪公支系。其谱载茂林为斐仪公25世。据《武汉潘氏总谱》载斐仪公系黄陂北乡磨盘山潘氏始迁祖。

斐仪公为季孙83世,但斐仪公直系上祖待考。

能山河烂泥冲潘族属季孙87世复九公支系。老谱载复九公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瓦屑坝筷子巷过籍河南光山晏河潘販,传至复九公裔第十一世孙珍公,由潘取徒烂泥冲潘大湾潘后湾:继而有复九公十五世孙行诚公由潘取迁吴陈河阳土墩肖庄:正时公由光山八塘迁八里販王里河;正海公由八塘迁千斤街道和乌马潭:海洁公由潘販迁新集白果树钟大湾。该支系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复九公爵十九世“端”字改为“从”字,复九公十九世为季孙105世。

郭家河潘家湾潘族属于万四公支系,其老谱遗失,据万九支系谱十三卷载:郭家河“潘家湾一支其始迁祖万四公亦于明初由江西瓦屑坝迁来河南新县郭家河潘家湾落户”,至今约六百四十余载,据《武汉潘氏总谱》记,万四为克敬公之四子,克敬公为季孙86世,万四公为季孙87世。

县财政局家属院潘氏,原籍罗山潘新店,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迁新县,始迁祖系季孙94世鹏公,其“传”字辈为季孙105世。

新集茶叶注和县城关中販潘氏为万九公支系,谱记:万九公原籍江西饶州府瓦屑坝,于明初奉旨来安邑太仙乡,后迁潘家岗,传至第十四世“荣”字辈再迁新集茶叶注:县城关中販潘氏,于1997年由箭厂河代畈成湾迁此。其直系上祖与季孙世系之关系待考。

县城关部分宗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或生活或工作相继迁入新县,他们与老家少有联系,其家族的发展变化、上祖世系源流,无从知晓,待考。

县城关潘氏青海,据瀛公支系老谱记,青海为洛阳潘氏北庄公支系,其远祖为季孙二世居仁公,至季孙65世世代清晰,

66世至86世待考,87世北庄公,88,89,90世待考,91世滥公以下世系清晰,青海父功勋于1947年来新县。

谱者族之本也,族之有谱,似水寻源,如木寻根。新县沙窝、代咀、周河和县城关大广花园等潘族共同远祖为季孙七十四世源公;千斤、吴陈河、浒湾、新集、卡房、县城关老土产和爱心公园等潘族共同远祖为季孙七十四世浩公。以上几个地方的潘族共同远祖是季孙七十三世善公,新县各乡镇潘族大多为季孙坦公世系。

新县潘族迁入最早的支系至今约六百四十余年,沧海桑田、繁衍发展、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据不完全统计,在世族人约三千余人,其最长辈分为季孙101世。

知祖源明天下,敬宗者莫于谱,族谱不修则传必素而忘其本。由此可见,新县潘氏修宗谱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我们在“潘氏谱应合,吾潘氏谱能合”精神鼓舞下,信心倍增,新县潘氏文化研究会,与时俱进,及时组建了“新县潘氏宗谱编篡委员会”,致力创修新县潘氏宗谱,以圆收族修谱,修谱睦族之梦。联宗合谱工作受到族人的大力支持。编委为了节省经费开支,除了下乡采访外,都各自在家办公。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和编委齐心协力,不计报酬,收集资料,调查研究,默默奉献,共襄盛举。新县潘氏宗谱的编修计划分两步走,先是编修“新县潘氏简谱”,在此基础上再编修“新县潘氏宗谱",

“简谱”业已告竣。值此,新县潘族基本实现了新县潘族史无前例大团结的新局面,构建了新县潘族和谐大家庭。

联宗修谱,正本清源,叙尊卑,别长幼,至此,新县潘族各支系原用老派字与季孙世代之关系,基本理清,有序不紊。各支系老派字世代与季孙世代之对比,已列表于《简谱》,各支系要恪守所定世系,昭昭穆穆,尊尊亲亲,长幼分明,不得紊乱。

《新县潘氏简谱》共分两大部分,一是有关潘氏的文化资料,多为摘抄转载:二是世系脉络图,根据各支系宗谱(少数口述)编辑而成。《简谱》世系脉络图只记男丁名字(只有女孩的亦记)无其他信息。编排的顺序是:由长到晚,由大到小,依照世系及伦常次序为编排原则,予以统编,尊重各支系《宗谱》原貌,依其脉络源流,综合梳理,谋篇布局,力求条分缕析,世系分明且面向广大族人,做到有可读性、教育性、珍藏性和传承性。

《新县潘氏简谱》乃为合谱,实为创修。编委们吸取有关谱本编修之经验,边学习,边工作。《简谱》汇集了二十余支系的世代源流,千头万绪,工作量大,我们显竭诚尽力,力求完美,然,毕竟能力有限,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中难免存在美中不足,或有错记漏登者,或有讹错不当者,兹当《简谱》付梓告竣之时,编委成员向全县潘氏宗亲谨致鞠躬!

让我们发扬爱国爱族精神,惟望后维之贤,将来把《新县潘氏宗谱》修为更完美更光辉的谱牒!

兹国、仁端于2013年3月 敬撰

新县潘氏宗谱编纂委员会2013年3月17日讨论通过

新县潘氏文化研究会2013年6月2日讨论通过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