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氏宗谱序(先人和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所撰)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探寻自己的姓,找祖先之址是我帖氏后人的共同心愿。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多次反复拜读了由家兄荐国收藏的帖氏宗谱;该谱由先人和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撰,并由其四子宝书修订,五子升书编次,嘉会先生的首序;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帖升书先生的跋;应州知县李恕题字“世泽绵长”;癸巳年(1893年)进士岳怀宾帖氏家谱序;丁酉(1897年)科拔贡生张凤鸣撰写的序;1977年,我的叔辈、帖纪麟、帖纪常、帖纪云(字幼轩)的继序;1989年纪云为家谱写的继序言;2004年3月18日,我的兄长帖葆国为续家谱写的序言。这些珍贵的史料,真实的记录了帖氏家族的历史变迁。

国有史家有谱。有史,才晓朝代之兴衰演变;有谱,才知家族之来龙去脉。树有根,才能枝繁叶茂;水有源,才能川流不息;人有祖先,才能繁衍发展。

寻跟问祖,翻阅家谱。家谱,告诉你祖先之功德,优良传统,启迪你继承发扬,流传不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能加强家族团结,拉近家族关系,加深血系感情,凝聚血统力量,所以,一个家族非常需要有家谱。

如果没有先人留下的这些史料,之前的帖氏家谱只能是一张白纸。反复读后,查阅史料,相互核实,外出考查,认真思考。

我有以下几点认知:

一、 首谱由帖升书先生完成。

此谱是1893年至1896年(光绪22年)形成,到现在116年了,由升书先生父亲帖嘉会(字礼庭,号和庵)根据堂弟希曾构有宗支草本,并考查了黄巍墓碑,草创未就,因忽遭奄逝,由升书先生完成。1977年间由升书先生儿子纪麟、纪常、纪云,后1989年由纪云,2004年间又由纪麟之子葆国续谱,成了现在的帖氏家谱。进士岳怀宾在谱序中说:“明始家藏世谱,十无二三。甚至仕宦之家,更相通谱。虽日近似,然源流既远,世系无稽。”这就是说,明朝之前有家谱,但写此家谱时,以前的家谱和世系无法考查了。但,这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二、 关于帖姓和家族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在和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首序中,在本郡癸巳年(1893年)进士岳怀宾先生序言中,在本郡丁酉(1897年)科拨贡生张凤鸣序言中,他们都说:帖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始祖世英公於明成祖年间迁居应州城西黄巍村。不知根据是什么?洪洞前的来龙去脉,他们都没有说。

2、 帖姓系帖木尔首音。

1893年进士岳怀宾在帖氏家谱序中指出;“帖姓者世所罕闻。惟元代有皇孙帖木尔。扩廊塔失诸帖木尔。帖之为姓,其亦以名氏之谓欤。一直仕宦之家,更相通谱。自石敬塘(892-942)之变(在元朝之前),家藏世谱。这就是说在元朝之前就有了帖氏家谱,就有了帖姓。岳进士说,帖姓是取帖木尔之首音为姓,不知根据是什么?

3、 是铁铉的后人。

1977年纪麟、纪常、纪云在续谱序言中提到铁戈夫的传说。铁戈夫是代县正下社村人。地主成份,是党员,因历史问题,在极左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坐过八年监狱,是村中的老先生。1976年去世,是正下社村铁姓的十二世。据他说,正下社的铁和大黄巍的帖是一家人。都是明建文年间铁铉的后人。他还说,明成祖年间,姐领上幼弟从代县逃到了大黄巍村。据我去代县正下社村考查,应是从凡寺铁家会逃到大黄巍。代县的铁,是从凡寺铁家会村在明嘉靖(1522-1572)年间因家大业大受人欺负,搬到正下社村。两村相距只有20里。代县的铁,现在是十七世,如加上铁家会的150年左右约六世,就和大黄巍的帖,现在是二十四世,从时间上,世代上两地的家族相吻合了。

我认为;明成祖年间,到铁家会应是一姐两弟。一弟留在铁家会,姐和幼弟来到了大黄巍,幼弟扎根成家繁衍成了现在应县帖氏家族。

2012年3月21日,我去代县专门考查了一次。到了县城见人就问,终于知道了铁姓人聚居在哦口镇正下社村,全村有七八十户姓铁。代县只有这个村子有铁姓。铁戈夫已去世,他的侄叫铁建昭,原村长铁继文,我们探讨了一下午。孙子叫铁兴国,在大同居住,后来我和他也通了话见了面。他们说,铁姓人先住在凡寺县铁家会,现在还有这个村子,但是没有姓铁的了。

2012年3月24日上午,我找到了铁戈夫的孙子铁兴国。他告诉我,他家有好多资料,文稿,字画,因他爷爷被判,文革中怕受牵连都销毁了。现在只有一本铁氏家谱。有没有铁姓的来历,他爷爷传说的证据,他记不清,不知道,也找不到根据。他也听他爷爷传说过。

据铁兴国说,还有一种传说,铁姓本来姓赫连,因赫连是一个少数名族国王的监察御使,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国王说,你姓赫连不好,不如姓铁好。就姓铁了。他敢肯定,铁姓是从这来的。和帖木尔没有关系。他还说济南现在还有铁铉的铁公祠堂。

1989年,纪云在续谱中说;1987年,家住安徽怀远县帖沟村,族人帖春岚,不远千里而来,寻根问祖,知道是铁铉的后人传说后,曾前往南京博物馆查铁铉生平事迹。

1989年纪云在续谱序中说:春岚传,一子远成留准北,世传有两子,或近支逃走,不知去向。铁戈夫谈称:一支逃往晋中,恰好和姐暗合,长居代县洞悉本末,后来幼者随其姐移居应地黄巍村。因惧罪,是铁铉之后?怕明人追杀?就以铁易帖。

究竟从何而来?从洪洞来有什么根据?假设,本来从凡寺而来,要说从洪洞来,这必定有隐情。隐藏着什么?就是怕被追杀。说从洪洞来,也可能是路过洪洞,因好多人洪武年间从大槐树下迁来,打个马虎眼,好掩人耳目。我认为:从凡寺县而来有这个可能。

为什么凡寺县住下来后,又要往外逃?我看是暴露了身份,或者为了扩大据点,好保存实力。代县人就知道是铁铉的后人,大黄巍人就不知道。这是接受了凡寺县的教训,不说了,守口如瓶。说是从洪洞来,好蒙混过关。而逃到凡寺县北面,雁门关外,到了一个荒凉之处,官兵不易找到的地方。铁铉死时只有36岁。此时的幼者,不过十来岁。人们不知道真实身份,就在大黄巍村长期隐居下来了。

从凡寺县来?是铁铉之后?大黄巍村没有留下一点史料,连个传说也没有。文人帖升书先生,进士岳怀宾先生,在谱序和跋中一点也没披露,这说明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到朱棣下台,幼者也有30多岁了,应该不怕了。但,为了不惹事生非,仍隐姓埋名,这也是一种可能。

据帖凯武说,一位帖姓人曾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写过一封信,寻问是否同姓。铁瑛回复说:帖和铁是否一姓不得而知。倒是有种传说,古时有铁姓人朝北走了。

我分析:此幼者便是世英公。应是铁铉公的三子。综上所说,安徽的帖,河南的铁,代县的铁,应县的帖,都是一族人。

始祖世英公迁来的路线应是:山东济南,洪洞,晋中、凡寺、大黄巍村。

究竟大黄巍帖姓人是不是铁铉(后有生平事迹资料)的后人?这需要继续考查、认证。先辈在史谱中对于帖姓的由来未有定论,后辈多人虽经数十年寻访考察,也尚无一个明确的结果,只好有待留给后人作进一步探讨确定了。

三、应县帖氏家族之繁衍发展

1、明成祖年间帖世英迁居大黄巍村。

和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在首序中指出:明时成祖(1403——1424)年间,世英公迁居应地黄巍村。已有600余年了。原籍本省平阳府洪洞县。我爹也和我说过是从洪洞迁来的。我们常说的,“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指明洪武(1368——1398)年间,皇帝朱元璋发出的迁民令。世英公迁居在此后,明成祖年间,没有听说有迁民令,所以不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不是全国大移民这一时期迁来的,而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迁来的。1995年我去洪洞县大槐树纪念馆,查外迁姓氏,没有帖氏。工作人员让我花10元钱,说是给添上。说原籍是洪洞县,可以看出没有根据。

二世平分两脉。升书公跋中说:始祖迁居,二世平分两脉。长门宗支繁衍,世居黄巍村,次门迄九世凤台公(帖如竹)迁葬东坟。这应是黄巍村族人说的西门,东门。世英公长门帖宣坟在西坟园,次门帖聚从九世凤台公起坟在东坟园。长门是西门,次门是东门。

应县的帖氏家族,由此而繁衍发展至今。

2、十四世迁居张家营,十五世迁居大营村,十六世迁居薛家营。到现在应是200多年。十三世祖增生帖学谦,字逊庵,系凤台公玄孙,夫人刘氏,此公墓牌在大黄巍东坟,1976年被曹庄铺人偷走,磨面使用。2005年族人找回,碑立原址,碑文和家谱对应。记有四子,长子密,次倡,三及,四俸。钦斋公(帖密)偕三弟,四弟迁居张家营。帖密次子十五世帖兴基由张家营迁居大营村。帖密大儿子之长子十六世应龙公由张家营迁居薛家营。升书先生跋中说,应龙公(痒生,帖雯,曹、解、刘、余氏)转迁薛家营村。

为什么搬迁到张家营?

十三世帖学谦是增生(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增加者称为增生),能上起学,是秀才,这说明家境还不错。他的孩子不是因为活不下去而搬迁。从家谱上看帖学谦一辈弟兄有53人,他的下一辈就是十四世,弟兄也有50人,这么多弟兄在一个村子中生活,人稠地窄,僧多粥少,严重阻碍了家族的发展,势必要有一部分家人迁移分开。帖学谦的三个儿子,为了过上好光景,就搬到自己庄园(帖庄)附近,既自然条件较好的张家营,去安家扎根。我看这是主要的原因。看升书先生的家谱,十七世前,念书人很多,资政大夫,通议大夫,诰封二品,赐封三品,耆宾,介宾都有。这说明,当时黄巍帖氏家族是没有活不下去的。人们穷苦,贫穷,是在1949年前的100多年的岁月中,就是从十六世到十九世。主要原因是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这就是说没有国家的安定,全民族的兴旺发达,就不会有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旺发展。如何避免战争,达到安居乐业,这就需要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增强国力,共铸伟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3、帖泰宝迁居山阴县荆家庄。

泰宝公12岁从大黄巍村去荆家庄当长工,一直就居住下来了。荆家庄帖氏现在已是九代,按此推算,泰宝公应是十四世。迁去有200年左右了。但泰宝公和旧家谱对应不上,只好按荆家庄帖姓世系排序了。

4、十六世帖虎迁居左云县范家寺村。

2012年7月7日我和帖其如专程赴左云范家寺村(因挖煤全村下陷,整村迁到县城西),联系帖氏后人。据此村传,十六世帖虎因浇地,发生风波,从大黄巍跑到了范家寺,就长期住下来啦。现在是八代,有100多口人。因帖虎和家谱对应不上,只好按范家寺帖姓世系排序了。

四、把家谱续全。

原来家谱上的名单不全。比如我的曾祖爷爷帖化全,嘉会先生还给他当过兑地证人,但嘉会先生起草的家谱里找不到帖化全的名字。我们村中和化全公一辈或上辈,有好多人的名字就找不到。

帖化全是帖学谦的玄孙。这从东坟园帖学谦的墓碑来看,帖符(帖化全儿子)的坟在帖学谦坟下面南面22步,按坟和碑之间推算,和家谱排序相吻合。虽然帖化全的父亲、爷爷接不上家谱,但他的曾祖应是帖倡(其他弟兄三人迁去了张家营)。帖倡的墓碑就在帖化全坟的上面。帖倡有两个儿子:帖正元(长),帖正亨(次),正元、正亨的十个孙子的名都有一个字是全,这和化全的全字相吻合。这其中一人应是帖化全的爷爷。帖化全之上还有一位帖二喜,应是正元、正亨的儿子。正元有一个儿子叫帖云(字油然),正亨有一个儿子叫帖雷。二喜是他们的小名?还是什么原因,我无从考察。二喜,不可能是化全的小名。如是一个人,买地相隔八年不会用两个名字。二喜应是十六世,查家谱,和二喜名字相仿的没有。我认为,二喜应是小名。如是小名,按照习惯,叫二喜,就应有大喜,说明二喜是老二。我估计帖云是老大,帖雷是老二,那二喜应是帖雷。这与辈份、家谱、坟园相吻合。因帖二喜买地的契约放在我家,我就这样推理了。

续家谱要与时俱进。如古传家谱,女儿家谱上没有,妻子一笔代过。娶回的媳妇是家人,嫁出去的女儿是骨肉。女儿这次要上家谱,杰出的女儿要作重点介绍。从遗传学上讲,母亲的遗传基因一点也不会比父亲差。在育儿持家上,母亲更是挑大梁。只有父亲没有母亲照样没有我们。男女平等,所以,母亲和父亲要一样对待。

鉴于年代久远,几十年前的战乱岁月,举家搬迁,信息不畅等原因,可能还有个别族人在此次续谱中仍有遗漏,望本人或知情者,获悉后及早与族人联系,好尽快增补完整。

五、向先人学习。

古人的书法、用字、用词,准确、深刻,自叹不如。这些序和拔都是手写而成。写的堂堂正正,庄重俊秀,没有一字涂改,看的出来,在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多么认真细心呀。当代人写字、写文章无法与之相比。为了保持原样,全部影印在前面,以供后人学习、欣赏。启发后人,奋发向上。

耕读传家,以文养身。看家谱和墓碑,听传说,痒生、贡生、文生、增生、国学生。外翰林、廪生、小学、中学、师范、大学、研究生,代代不可胜数,读书识字,勤教育人,帖氏家族可谓是书香门第。

勤劳、读书是我帖氏家族的传家宝。人生天地间,没有别的本事,只要勤劳,就不愁养家糊口。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看来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读书确实是一条正确的门路。家谱对后人有所启示,这是续家谱的重要目的之一。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兴旺发达?这是我们先人最盼望的。

岁月沧桑多少事,悠悠,毕竟长江滚滚流。当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续写家谱,传承历史。我帖氏族人要牢记家训,创造未来:耕读传家、勤劳育人、忠厚老实、耿直实干、孝敬父母、勤俭和谐。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呜呼,天长地久,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只争朝夕,要努力,要奋斗,有文化,有目标,奋发图强,扶弱济困,千秋万代,报国兴家,光宗耀祖,兴我中华。

六、祭奠先祖,传承文明。

姓氏起源,源远而流长。帖姓者,或元代之皇族,或帖铉之后人,或赫连之一族。这些美好的传说,只能激励我当今帖姓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全民族安定团结,为祖国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努力奋斗。

应县我帖氏一脉数十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帖氏家族亦日渐兴旺。从一个历史上“百家姓”中没有,只在千家姓中尚有记载的寒门小姓,传承繁衍到现在,在祖国广东、辽宁、内蒙、陕西、安徽、河南、江苏等全国各地,都有其后代,甚至连宝岛台湾及国外也有我们家族成员之“名姓”,可喜可庆。

好的家谱,传统家规、家训,要铭记在心,继续发扬光大。发扬好的等于批评差的,使后裔向先进看。人生在世瞬间中,晨起晚归写春秋,前赴后继超先祖,代代相传永无穷。

鲁迅说过:“一个人死了,没有人记住他,那个人是真死了。”一个人记不住四代,那是可悲的。我们的长辈为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难道我们不应记住,思念他们吗?我们能有今天,我们从哪里来?我是谁?不就是他们吗?我们家历代出过什么人?做过什么事?应该牢记在心。续谱,有极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不管到什么地方,要知道我们的跟在哪。这不光是一家一姓,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祭祖,有人思谋,活时孝敬了,心里有了,就行了。这不够,国家还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让我们不忘本,祭奠先祖。所以,一定要到墓地去祭,这是生者跟死者的对话,表达怀念,思念。只有祖先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才可能活在子子孙孙的心中。先人的音容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先人在天有灵,一定会看着我们高兴。我们抱着虔诚的心情到墓地去,心情就不一样了。今后说话,做事就会谨慎些,生怕辱没了祖先的名声,给父母蒙羞,丢了父母的脸,就会规规矩矩做人。这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

我提议,不妨我们每位写一篇文章谈谈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故事。这也是一种对他们很好的怀念。儿女如何孝敬父母,媳妇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刻苦努力,怎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等等,这些先人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是续谱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鞭策、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我们不仅要祭奠先祖,更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家谱是对本家族历史的记载,是联系家族前辈后裔的纽带,对于族脉传承,文明延续,激励后人很有益处。过去由于后辈对自己与祖先的承续关系知之甚少,导致辈份不清,重名重字,甚至同辈之中姓名完全相同,造成不应有的混乱。据传帖氏姓名用字从十二世始排辈份是:玉、学、仁、基、雨,嘉、书、纪、国、经,修、善、章、连、庆,时、德、懋、忠、卿。共是20代,用完后再反复。请各位起名可以此参定。

应该说,论资望和学识我都难于胜任家谱总编之职,但族中父老兄弟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和信任,远在沈阳的叔辈帖善成几次鼓动、鞭策我拿出勇气和热忱,我也有责任,大胆的挑起这副担子。退休之后的闲暇,使我的这种勇气和热忱得以付诸实践。我愿下大功夫和大家共同把家谱续好。

2012年6月30日,由帖文等人召集帖氏后人在大黄巍村第一次聚会,续写家谱编委会成员,第二次聚会,(第一次聚会,2012年4月14日,在大同市国税局,由帖梅山招待,确定了编委会成员,提出了任务,定了各村主编等项目)祭了祖,看了祖坟,古碑。相互交流,畅叙友情,传承文明。对续写家谱提出了要求,并对整理古坟园,古碑提出了建议。

帖其如、帖迎红父子俩积极主动承担了续写家谱的汇总、编辑、整理、印刷、校对。帖迎红还专门开辟网页,编辑帖氏家谱,不仅没有报酬,还自筹费用,白尽义务,贴了好多车工,这父子俩真是劳苦功高。

这次家谱编撰工作,得到了各位父老兄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以完成。我想,大家的努力足以告慰先人,激励后生,对于弘扬家族文明,传承先辈精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好事。

由于水平所限,瑕疵和疏漏在所难免,我诚恳希望看到本谱的家中父老和乡亲能予以宽容和谅解,并以适当方式给予完善和补充;还有本序得到了陆晨日、帖善成、帖其如、帖凯武、帖梅山、铁兴国、帖向前等众人的多次修改和指点。对各位的帮助,我是十分感激的。

一说到续家谱,各位都很积极。帖梅山、帖其如、帖凯武等都给提供资料。帖荐国拿出了全家唯一的家谱,续谱。帖玉国、帖全国、帖纪有、帖善旺、帖善银、帖连壁、帖经魁、帖芳枝、帖文宽、帖凯等续写家谱。帖义、帖梓、帖善义、帖武、帖经仕、帖迎红积极出力。出钱的,出力的,出谋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续写家谱成了帖家人团结和谐的新源头。

序家谱是一件好事,要常续。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