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城关(东门、西门)刘氏支脉世系源流考略



光山县城关(东门、西门)刘氏支脉世系源流考略

光山县城关(东门、西门)支脉系出四世祖际隆公。据本族老谱记载:“四世际隆,明武显将军。原籍陕西西安府高陕县,民籍后因陵邑失守避难,自北面而东,寄籍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镇)住居。迫后国朝(指清朝)定鼎,迁居河南光山县。墓在县西十里墩。传子一:昌祚。陈氏,刺赠夫人,墓在江南,有孙一鹏、一麟、一骥:曾孙光裕、光先在彼绍祀。”(标点编者加)从谱中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本宗支的四世祖刘际隆,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武显将军,”原籍陕西西安府高陕县,西安府是明洪武二年置名,就是现在的西安市,“高陕县”有误,高陕县应为现在的西安市高陵县。据载“秦时有高陵县,因县东有高陵邑,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已延至今。下面说的“因陵邑失守”也应指的是高陵县东的高陵邑(邑、通常是皇太后和公主的食邑封地)。为了避难,以普通百姓身份举家自西方向东走,到江苏镇江丹徒县住下了。清朝建立,局势稳定后,携子昌祚、长孙一骥返回故里,而还另有五个孙:一麟、一鹏、一鹤、一鳌、一骏及曾孙等家人仍留在了那里,走到河南光山县便居住了下来。至于因何故没有回到老家陕西留在了光山县而不得细考。这便是光山县城(东门、西门)迁光的大致情况。本宗自始祖创业至后裔,不失诗、书、礼、乐之家风,不乏胶庠之士,泮水之儒满门。“诗书继世,礼乐传家,”图新溯源,谨修家乘。立派字:增、敬、尊、际、昌、一、光、雁、紫、卜、映(为西门,多数现住新县)、日(为东门,多数现住光山);十世祖刘卜寅(监生)继撰:象、功、昭、德、福、履、绥、之;后又于1891年修谱时,由十二世祖功酸继撰:永、振、家、声、延、年、万、世新派字,经纬清楚,不乱宗支,历十数代。

  四世祖际隆裔孙一骥,勃封文林郎;曾孙光裔,为乾隆壬子(1792年)科贡生,刺增文林郎二品封典;光裔长子雁名刺授文林郎,次子雁题,己卯(1819年)科举人,于第二年庚辰(1820年)科进士,历任山东莱州高密县知县、浙江海防同知、富阳县知县、甲午科乡试考官、铜仁县知县、南陵府知府、铜仁府知府、贵东兵备道兼布政使。赏戴花翎,刺增荣禄大夫。二子、三子、四子皆有学业功名,饱学之士及各类人才枚不胜数,县检察院刘勇、信阳市政协委员光山东城委姚围孜村支书刘福荣副为本支第十六世裔孙。现已派衍延至十八世,仅光山东门一支现有数百人,广布全国各地,实为名门望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