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教育子女治家立国行为指南



梁氏教育子女治家立国行为指南

 古书三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甚一个家族如果忽视了教育.那将国之不国.族之不族.家之不家.可见是多么可怕的呀.但如何教育子弟.使之懂其德孝.知其礼节.成为有用之才。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他就可以成才.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他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他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皇家有所谓胎教.皇后怀太子到三月时.要搬到专门的房间去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音乐.饮食.起居都依照礼来加以节制.太子生下来到两三岁时他的老师已经确定好了.从那时起对他进行:礼.仁.孝.义的教育训练.普通平民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就开始加以教诲.大人教他去做他才去做.大人不叫他去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到几岁的时候.就不必对他使用打竹板的处罚了.当父母平时严威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 .从而产生孝心.人世上父母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反而加以奖励本应呵责子女时.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又去制止他.把子女鞭抽棍打到死得地步.却也树不起父母的威信.对子女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却只会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也不假呀。

 以父亲的严威.就不该对孩子过分的亲呢:以至亲的相爱.就不该不拘礼节.如果不拘礼节.那么慈爱孝敬都谈不上.如过分亲呢.那么放肆之心就会产生.古书上讲: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之间都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呢的道理.古书上又讲长辈有个病痛不适.当晚辈的替他们按摩抓挠.当长辈起床后.晚辈替他们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有人要问“陈亢这个人很高兴听到君子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呀?我要回答:不错啊.因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的.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言传的告诫.《书》里面有桲礼作乱的记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行为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当父亲的可以向自己的孩子直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有了人类才有了夫妇.有了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由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这三亲.所以对于人伦关系来说.这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可不加以重视.兄弟那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小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就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共一个案盘.穿衣是哥哥传给弟弟的.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有桲礼胡来之人.兄弟间却是不互相爱护的.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各自娶了妻子.各自有了孩子.虽然有那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不渐渐减弱的.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那相互亲爱感情特别深厚.不会受别人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像身体与地的影子.音响与他的回音一样密切.讲到互相爱护先辈给予的躯体.要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是不一样的.相互期望过高就会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消除.就比喻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即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这就不会有倒塌的忧虑了.而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堤防.就会墙壁倒塌.楹柱催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来其危害还要厉害点哩。

 兄弟之间不和睦那侄儿子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不互相爱护.那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关系疏薄;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会成仇敌了.一个家庭像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快乐有爱.而对自己的哥哥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做到的.对少数却不行呢?有的人统领几万人的军队.能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做不到.值得后人们深思!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他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他们远嫁各地.这样他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互相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太少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现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他们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了.有的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敬事兄长.他又何必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对自家的恩爱呢?以此反观自己就可看出缺乏自知之明。举例:“江陵的王玄绍.与他弟弟孝英.子敏三人特别友爱.谁要得到特别美味新奇的食品.除非是兄弟三人在一起共享.否则绝不会有谁一人先去品尝.兄弟虽然互相勤勉相待.见面时仍觉自己替别人做的不够.赶上西合陷落.玄少因为体型魁梧被敌兵包围.两个弟弟争着去救他.但终于未能消解厄运.被一同杀害”。

 提高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面推行到下面从前人影响到后人的.因此.父亲如果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哥哥如果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如果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逆桲.哥哥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仁义而妻子凶悍.那就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戳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育引导可加以改变的.家庭内部取消体罚.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使用不当.那么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与治国相同。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他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关照周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约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百姓之本.关键应靠春播秋收.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结聚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出.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没有一样不是耕种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业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还缺一口产盐的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风俗.一般能够做到俭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赶不上北方.治家要有一定的尺度.待家人不要过于严格苛刻.世上的一些名士.只知道讲究宽厚仁慈.以至款待客人馈赠的食品.被童仆减损.承诺接济亲友的东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发生狎弄侮辱宾客.侵犯乡里的事.这也是家中的一大弊害。

 为人者不要遇事过于冲动.冷静思考事情发展的结果.不要一时上火做出极端事情.举例:“齐国的吏部侍郎房文烈.从不生气发怒.一次连续几天降雨.家中断粮.房文烈派一名婢女去买米.婢女乘这机会逃跑了.过了大约三.四天才把她抓获.房文烈只是语气平和的对他说:“一家人都没有吃的了.你跑到哪里去了呢?”竟然不用棍棒处罚她。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住.奴婢们拆房子当柴烧.差不多拆光了.他听到这事后皱了皱眉头.终于一句话也没说。

 有三种古人处事供后人鉴借:1、裴子野这人.凡是他的远亲旧属饥寒而无力自救者.他都收养他们.他家平时就清寒贫穷.不时碰上水旱灾害.二石米煮成清薄的粥.也只能够每人都喝上.他与大家一道喝清粥.从来没有显出埋怨的神情。2、邺下有一位领军.过于贪梦.敛财.家中童仆已有八百人.他发誓要凑满一千人。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在添加一点.后来他犯罪被法办.朝廷派人没收他的家产时.发现他家麻鞋有一屋子.朽坏的衣服装了几库房.其余的财宝多的无法说。3、南阳有个人.家财积累富厚.而秉性却特别节省吝啬.有一年冬至后.女婿去拜望他.他就摆出一小铜盆酒.几块獐子肉来招待.女婿怪他简慢.一下子就把酒肉吃尽喝光了.这位南阳人感到惊愕.只好对付着叫仆人添上一点.就这样添了两次.下来后他责备他女儿说:“你男人爱喝酒所以你老受穷”。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家财.当哥哥的竟把弟弟给杀了。妇女主持家务.不过是操办有关酒食衣服等礼仪方面的事罢了。就国家而言.不可让她们参与国事.就家庭而言.不可让她们主持家政.如果有那聪明能干.洞察古今的妇女.正应该辅佐自己的丈夫.以弥补他的不足.切不可学母鸡在清晨打鸣那样会招致灾祸的。

 有关重男轻女在古时是很普遍的.姜太公说:“女儿养得太多是一种耗费”.陈番说:“盗贼也不关顾有五个女儿的家庭”但天生众民.先辈传下的骨肉你拿他怎么办呢?一般人大都不愿抚养女儿.生下的亲骨肉也要加以残害.难道应当这样子.而期望老天赐福给你吗?而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不可再有了.有女照样能顶门立户.养老送终.有的甚至还可以光宗耀祖。

 妇人的秉性.大都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宠爱女婿.则儿子的不满就由此产生.虐待儿媳则女儿的谗言就随之而至.既然如此.那么女子不论被嫁出还是被娶进来.都要得罪家人.这实在是当母亲造成的.以至谚语说:“阿姑吃饭好冷清”.这是对他的报应啊.这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弊端.能够不警戒吗?

 男女婚配要选择清寒人家.这是先祖立下的规矩。近年来嫁女儿娶媳妇.竟然有卖女儿捞钱财.用彩礼买媳妇的.这些人家为子女选配偶时.比量算计的是对方父辈祖辈的权势地位.斤斤计较的是对方彩礼的多寡.这方要求的多.那方应承的少.与商人没有两样.这些人家找的女婿猥琐鄙贱.娶来的媳妇凶悍擅权.他们贫荣求利.反而招来羞耻.对此能够不慎重吗?

 借别人的东西尤其是书籍.应当加以爱护.借来时如有损缺.就替别人补修好.这也是士大夫百行之一.济阳的江绿.在读书未结束时.虽然碰上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束整齐.然后才起身.所以他的书没有损败的.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把书乱七八糟的堆放在案几上.那些分散的书卷大多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所毁伤.实在有损道德.所以每次读圣人的书.都要严肃恭敬的面对它.那些古书上有《五经四书》的文义以及贤达的姓名.可不要用在污垢的地方。

 请巫婆神汉求神鬼消灾赐福之事.在我们家是从不提起的.道士用符书章蘸弄法.我们从不去祈求.这些都是你们所懂得的.可不要为这类妖妄之术所破费。

 此乃是为人处世.治家立国指南.或许有参考价值.望后人认真品读。

二十二世梁海珂二〇一三年仲秋谨以此文为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