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厂汉沟韩氏族谱序



石拐厂汉沟韩氏族谱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国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县有誌,明沿革、载土风;家有谱,考世系、识宗支、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同为一理。

我族先祖世居山西河曲县后石板沟村600余年,此地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素有“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之悲怆俗语。清道光末年,受生活所迫,应乐公十六世孙圣基、风基(音)兄弟携妻小背井离乡加入到河邑人走西口的洪流之中,以期耕商于塞外草地、仰食于蒙鞑闲田。遂一扁担、二箩筐、三口人、四条腿涉古渡、逆风沙、越草地、避险阻、躲劫匪,历尽艰辛、颠沛流离至包头境内韩圣基窑子一带落脚。后兄长圣基定居于此,弟风基一家辗转至今石拐矿区厂汉沟一带,风基公遂为我厂汉沟韩式一世祖。

风基公携妻小落脚厂汉沟后,一子永泰尚年幼,与妻帮李氏家务农,因敦厚忠诚,深得李氏家信任,待永泰成年后,李氏家将女许配于永泰为妻,此与河曲先祖应乐公于明洪武二年落脚后石板沟村得助于马家如出一辙,实乃天佑我韩氏家族之兴旺也!我辈族人当铭记后石板沟村马家、厂汉沟李家恩泽,祈盼他们人丁兴旺、家族平安!

致此,风基公父子、子孙们秉承河曲人勤劳、吃苦、厚道的优秀品德,定居于此后开始了在异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一直延续至1980年代。

厂汉沟村位于阴山山脉深谷中一个偏僻落后、交通闭塞之地,自然环境与后石板沟村相差无几,只因此地人烟稀少,相对便于生存。我辈先祖定居于此地后,由于交通不便,与祖籍地疏于联系,加之世代农耕,几代人鲜有读书受教育者,对于家族变迁、亲疏关系、人文记事无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仅凭先辈的口口相传,传至我辈,所有信息已是零散片面、纷乱无章了。

自天祖风基公至第五世,韩姓族人世居厂汉沟村,人口200余,未有外出者。上世纪80年代,受国家开放政策之益,六世族人渐走出此置锥之地,或外出工作、或经商谋生、或求取功名,遂散居于内蒙古西部各地。

与时俱进,并不敢数典忘祖,随着国家安定繁荣、时代变迁、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族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尊老爱幼之道日盛、追宗念祖之风盛兴,萌我族众人对思立族谱之事倍感急迫,祈之能够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为使我韩氏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

我辈曾多次赴祖籍地后石板沟村考证,但现已无家谱可传,对于原来是否存在完整清晰之家谱,众说纷纭,祖籍地韩氏家族辈份亲疏关系,亦是云雾迷蒙,对于我石拐厂汉沟韩氏家谱修立无从参考,实为我族之憾事,欣慰之处是我厂汉沟韩氏族人世代对先祖崇敬之情从未忘怀,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一百七十余年来族人辈份、名讳清晰明了,实为我族遗憾中之一件幸事。

无论是后石板沟村韩氏,还是厂汉沟村韩氏,几百年来先祖们世代居住于北方偏僻之壤,世为山野乡民,未能达显于世,对于孔孟圣贤之道也是知之甚少或粗浅相闻,故对于后代名讳只是依地域、乡俗、民风、内心期盼等传统民俗随意命名,故出现了先辈名讳的五花八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辈追思先祖之愿。

吾族乃华夏大地760万韩姓人员中微不足道一支,此次立谱,并未严规依循名门望族、显赫大家修订家谱之严谨格式,无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像赞、遗像、姓氏源流、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传记、族产、坟茔、名迹录、任宦记、艺文、字辈谱等,只有简单的人物生平概述以及必不可少的世系表。世系表采用现代苏式,至于字辈谱,我族先祖亦无严谨的格式与规范留存于世,加之现世思维多样化,由此重新修立,实为我辈才之不能及,惟有各自家庭的随心而为。另为便于阅读,对先祖名讳采用直呼其名之方式,万望先祖免除后世子孙之不敬之举!

此立谱后希续修家谱能成为一种惯例与延续,宜不超过60年续写一次为限,时时间过长,会使很多信息遗忘,造成续谱困难,不明己之祖宗何人、不明己由何来,不免上愧列祖列宗,下贻笑于子孙后辈。望韩氏有责任心之后人,都要把续写家谱之事视作己之责任代代相传,方能使韩氏家族团结一心、情亲永续。

夫圣贤之责,望于人者,致国、泽民、孝亲、敬长、交友、睦邻,成为吾族追寻向往之宗旨,此立简谱虽不可湮没追思之责,亦可弥我辈遗弃先祖之罪、此次立谱由我兄弟亲承,奈我等才疏学浅,可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贷,使得我等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担当此任。念及我族迁居塞外年湮代远,很多资料多有遗漏,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敬请族人谅解!

祈愿厂汉沟韩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枝叶扶苏!

风基公五世孙韩魁隆于2020年8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