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本完整的韩氏家谱,只因我辈日感家谱对于我厂汉沟韩氏的急迫与重要



族谱后记
  盛世修志、望族列谱。族谱是一部特殊的历史,记载着宗族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苦光荣历程,记载着历代先辈们治家理政经验和子孙为人处世的教训,展示了宗族内部诚实守信、洁身自好的家风,显示出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奋发向上的风貌。
  我族自道光末年走西口至今,未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哪怕是简单记录族人辈份、名讳、亲疏关系的谱单,只是凭借族人中年长者辈辈口传的记忆在族群中流传。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年长者日渐耄耋,我辈日感家谱对于我厂汉沟韩氏的急迫与重要,遂于2015年考虑建立一本完整韩式家谱
  由于是初立家谱,面对的困难很多,首先要搞清楚我族来到石拐厂汉沟的年代和历史背景,由于我们仅从历代先辈的口传中得知我族从山西河曲县石板沟村走西口而来这唯一线索,其它资料和细节一无所有,于是我和弟弟(韩斌隆)于2015年10月初带父亲(韩祯)慕名前往石板沟打探消息。
  河曲县石板沟村距离我族现居住地直线距离只有300多公里,但横跨晋蒙二地,对于现代交通发达的今天而言,驱车前往仅仅几个小时,而对于170多年前的先祖而言,需要二度跨过黄河这道天然屏障,穿越广阔的荒漠地段,困难可想而知。2015年10月初河曲行,是厂汉沟韩氏先祖(韩风基)离开故土后170余年,后人首次踏入祖籍地,后我和族兄韩文光二人及部分晚辈又多次探访,走访了村中多位长者,得到的很多资料虽然只是口传,但对于我族来说,已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我族此次初立家谱,有几个方面的概念需要说明与澄清:
  一、族谱的严肃性问题
  我族此次立谱,虽名义上称作“族谱”,但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族谱,我石拐厂汉沟韩氏一族乃中华大地浩如烟海的姓氏聚居地中微不足道一支,韩姓也只是中华姓氏中人口位列二十六位的中等姓氏,我族自迁徙定居厂汉沟后,世代为农,均为庸碌无能之人,故我们并未严格按照正规族谱的格式与内容全方位编撰,除了简单的人物生平概述和核心的世系表外,并无其他内容,我们只是如实记录家族各辈族人的名讳和辈份,为后人明辨亲疏关系、达到血缘关系认定这一最基本的功能、进而增加族人认同感和凝聚力提供依据。
 二、姓氏溯源问题
  关于中华姓氏溯源问题,范畴过大,题目太过深刻,实是我辈力不能及。固此次立谱不予考虑。
  姓氏文化与国史不同,国史是抽取到国家层面上的大事件、大人物,体系相对健全,有迹可循,是由国家力量利用专业机构去考证、研究、编纂的,即使如此,很多时候需要在理性和感性、科学和情感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其博大精深之处,主要体现在难以考究。
  传统意义上的家谱在建立、修订时,关于始祖的追溯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重点篇目,在家谱姓氏探源上,不少家族将姓源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或炎帝神农氏。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即使存在,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人文初祖”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只是一种文化认同,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迁徙繁衍、分化集合、再加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近现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联系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仅以我族韩姓来讲,其姓氏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传说和猜测中的起源
  传说和猜测中的起源有皇帝之孙韩流说、夏代的韩浞(亦称寒浞)说、尧帝时期的韩终说、井垣说等等。凡此种种神话传说和猜测,都缺乏坚强有力的史籍记载和考古资料支持,不足为信。
2、以封邑为姓
  见于史籍的也有二处,这二处的最终结果都是相同的,即韩姓起源于姬姓。
  周初大分封时,受封者中除了姬姓子弟外,尚有先王后裔,其中唐尧(尧)的后裔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武王死,成王(姬诵)继位,唐人作乱,被周公诛灭,成王封其弟姬叔虞 (周武王姬发之幼子) 于唐,故称唐叔虞。成王十年,叔虞子燮父将国都由唐前往晋阳,改国号为晋。晋候十世晋文侯姬仇弟弟叫“成师”,文候子晋昭候继位后,封叔叔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恒叔”,恒叔幼子姬万,于公元前678(周懿王二年)年被封于韩原(地名),号曰韩武子,以后就改称为韩万,韩万就是韩姓的受姓始祖。
  3、以国为姓
  受姓始祖韩万后世一直为晋国大夫、正卿,至十二世韩虔时,于公元前403年和赵籍、魏斯三家蚕食晋国,得到周威烈王承认,正式成为诸侯(韩景侯),公元前376年,韩哀侯与赵魏二家瓜分晋国,公元前333年,昭侯卒,其子韩用康(亦称韩康)继位,是为宣惠侯,11年后(公元前322年)称王(韩宣王、韩宣惠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其国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
  4、少数民族改姓
  另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如满族、彝族、傣族、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锡伯族、土家族、达斡尔族、鞑靼族都有韩姓,更大规模的有北魏鲜卑族“步大汗氏”集体改为韩姓。
  尽管如此,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关注韩姓,也很想知道我族从哪里来、我们家族曾经有过哪些故事、和历史上的韩氏有何渊源等等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答案。就让这些永远尘封的历史成为永久之憾,作为关注和遐想的动力吧!
  对于通过走西口定居后的我族历代而言,在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年代,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想要探寻姓氏起源、文化传承是奢侈的,更是根本不可能的,无论是意识、动机还是能力方面,我辈亦是如此。
  关于姓氏溯源问题方面,有各类专著,族人闲暇之余可阅读了解,比如《中华姓氏普·韩姓卷》(李学勤主编,庄辉明编撰,现代出版社2002年)、《韩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主编赵志凡2000年)、《元和姓纂》(唐朝宝林著)等。
  三、祖始追溯
  在始祖问题上,我们从河曲后石板沟村的同族口中得知先祖韩应乐(音)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定居于此,此后没有其它文字记载,应乐公后的一些事情,也是口头流传下来的。至于应乐公之前的姓氏考证、家族迁徙过程,恐怕会和中华大家庭中所有姓氏分支一样,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而且这个谜团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必要存解的现实。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为了提高家族地位,陷入乱标地望这种流俗,诸如王必琅琊、李必陇西、张必清河、刘必彭城、周必汝南、韩必颍川等,也绝不攀附显贵,决不能将韩姓中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望族郡地作为本族的祖先和世居地。
  四、迁始祖溯源、走西口动机及历史背景
  1、迁始祖韩全
  姓氏考证、始祖溯源问题相比较而言,难度大、费周折、有时甚至不可逾越抑或如履登天。对于我我石拐厂汉沟韩氏家族而言,了解迁始祖身世溯源、走西口动机等问题,则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抱着诚恐其非真,故频考之的态度几经反复、多方印证、颇费周折。
  始祖韩全(音),这是一个在我族六七代人脑海里固化了将近二百年的名字。世代以来,我厂汉沟韩氏族人只知有兄弟二人由山西河曲县石板沟走西口而来,其中弟为韩全(乳名),乃我石拐厂汉沟韩氏始祖。兄弟俩官名称谓、详细关系如何等诸多细节无从知晓。2015年国庆期间我和弟弟陪同家父去往石板沟村探寻,从村中族人韩拉口中得知,石板沟韩氏十六世韩财兄弟三人有七子,能够记忆的名讳为韩春基、韩风基、韩圣基、韩万基、韩世基(长幼、嫡亲关系不详)。韩圣基和其中之一到了口外(包头地名中,有一个地方叫韩圣基窑子,从先辈口中得知,此地名即以韩圣基名字命名,且为兄弟二人中长兄,此处居住的韩氏后人皆为圣基后裔)。
  在验证一世祖韩全的身世说法方面,还要感谢后石板沟村韩拉老人,虽已是耄耋之人(2015年91虚岁),但对于家族变迁、历史事件尚有片段记忆,由于读过一年私塾,对于族人名讳亦能正确书写,所有韩氏家族的点点滴滴、均出自韩拉之口。
  由于韩拉老人年事已高,对韩氏家族事宜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自相矛盾,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族人多方佐证,包括韩拉老人嫡孙韩军。韩军是一位对家族历史感兴趣的人,从小经常听祖父念叨家族往事,对于某些关键事件也如实做了记录、记载。
  后石板沟韩氏十六世韩财兄弟三人(弟名讳不详)。十七世字辈为“盛(圣)都春风万世庚”,其中韩财三子分为韩都基、韩春基、韩风基;其仲弟二子分别为韩圣(盛)基、韩万基;叔弟二子分别为韩世基、韩庚基。据韩军少时听祖父讲起,韩财一辈兄弟三门后人各一人走西口到口外,分别是圣基、风基、世基。后世基失联,石板沟村韩氏族人只知圣基、风基长期居留于包头、石拐,滞留原籍者为都基、春基、万基、庚基。其中都基无嗣,目前后石板沟韩氏族人均为春基之后裔,此后万基赴太原府谋生,发展为太原大户。
  由此推断,可验证韩全即为韩风基的事实,至此我们方知先祖名讳为风基,其为厂汉沟韩氏一世祖,族人理当铭记。
  先祖世居地后石板沟村这一名字,也是2015年得知。我族只知先祖从河曲县石板沟村而来,尚不知有前后石板沟之分,2015年驱车前往,沿途打听询问过程中,才知有此区别,而且了解到后石板沟村皆为韩姓居民(寥寥几户马姓)。
  对于风基公走西口来到塞外的动机和原因,我们起初只是简单地认为因生活所迫,但是通过几次对后石板沟村的探访,从韩拉、同姓族人以及马家后人口中得知,当时后石板沟韩氏十六世韩财在当地属大户人家,产业众多,从遗留的残缺建筑中可以看出,院落宽敞,窑洞高大、布置讲究,院门雕梁画栋,照壁完好,虽已近200年的历史,2018年依然有人居住,这显然不是走西口的初衷。当时我们内心充满疑惑,分析了各种原因,兄弟不和、家庭矛盾?正当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韩拉之孙韩军讲起了一件祖父给他提起的事件:
  正当韩财生意风生水起、如日中天时,家中牲畜突然大面积死亡、房屋倒塌并伴随着其它诸多离奇现象的发生,加之十七世一未出阁女子几度死而复生,凡此种种更增添了玄幻的迷信色彩,不过从此韩财兄弟家道没落,无以支撑,遂各门出一子携家眷走口外谋生。
  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有一点是清晰和肯定的,那就是风基、圣基兄弟确是逃荒要饭来到包头的,我们老一辈族人对于这一历史事实是记忆深刻的。
  2、走西口的历史背景
  对于走西口的历史背景,史料史籍、专著记载多如牛毛,在此不予重复,对历史事件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
  对于我后石板沟村韩氏走西口的记载,我本人也曾幻想通过河曲县的官方历史资料中去了解,但是通过河曲档案馆现存的同治版本的县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河曲县志》,均无哪怕一个字的官方记载,我们只能采取实地考证、民间了解的手段。
 五、立谱过程
  建立石拐厂汉沟韩氏族谱之事,始于2014年,族人在一些红白喜事、走亲访友、小范围聚会中提到了此事,后来逐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2015年在家父韩祯倡议下,我辈族兄韩泽军(韩柱小)、韩文光、我本人小范围正式提出启动此项事宜,我主动请缨承担文字编辑、撰写、录入工作,整体策划和资料收集以及走访族人等由我和族兄韩文光父子(子韩磊)来进行。
  后续工作主要是通过家父及各位叔父及年长村朋将世代口头流传的辈份名讳等整理成文字资料,我族虽然是在道光末年来到石拐,但由于我韩氏族人相对较少,六代前一直聚居于厂汉沟村,几代人的名讳一直清晰明了,我辈容易将这些记忆变成文字资料,这为我辈建立世系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访先祖出生地的过程中,我本人六赴河曲,族兄韩文光父子也是三度造访,尽一切可能收集有关先祖的历史资料,哪怕是蛛丝马迹也不敢马虎,对于一些关键事件、人物,我们现场录音、及时记录、勘对年代、现场拍照,尽一切可能补全、还原我们韩氏家族的真实原貌。
  关于迁始祖走西口的年代问题,由于无资料依托,我们只能根据先辈的口述和现实生活中相关联的事件去推断。
  祖辈口传先祖韩全兄弟走西口的时候,是带着家眷和孩子而来。当时兄弟俩挑着筐(蒙西方言称箩头【luo tou】)、带着家眷,一筐放着全部家当,一筐坐着幼童,风基公一子名永泰,从这一事实中推断,永泰尚小,无法长时间行走,年龄不会超过6岁(虚岁)。另外我辈祖父辈(四世)中韩五十二生于1891年,之所以取名韩五十二,源于晋北、蒙西一带的生活习俗,即长孙名字以祖父年龄来命名。韩五十二出生(生于1891年,有确切记载)时其祖父韩永泰52岁(虚岁),由此推算出高祖永泰生于1840年,进而大致推断出我辈迁始祖韩风基走西口的时间约在1845前后,即清宣宗道光26年左右。这样,我族走西口来到石拐厂汉沟的大致年份基本确定。
  六、说明与感悟
  在人物生平概述中,四世后族人生卒年月均有详细记载,之前先祖生辰八字大多缺失,后世嫡传也未能补全,有些资料是从族人、亲戚、村朋的零散闲谈中捕捉、推算、相互印证中获得。就连那些现在看来显得憨憨土气或者充满诙谐原始风貌的名字,大都也是根据祖辈口传而来的发音记录,当然,这些名讳带有浓厚的地域、风俗特点。不管如何,这些都是先祖生活的真实存在。
  截稿之日,本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虽抱着满腔热忱,但实施过程却充满了很多无奈。这里既包括资料考证与核实的艰辛和对先人的敬重,更多是内心的诸多不甘,对于五世前众先祖的生平资料缺失太多,实乃我辈之不孝与遗憾!有些感悟还想附记于后,只因自己才疏学浅,未能真实抒发,只把自己执笔的过程写出来,写给自己、写给同辈,更是留给后人,并诚望后世族人再次续修时予以校正补全。
  此次立谱,得到了同村世友曾明生先生的鼎力支持,曾先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众多同村长者(最为关键者为同村张氏家族张三伟),提供了大量关键性信息,在此深表感谢!
2020年8月于包头 韩魁隆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