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公十九世孙本山撰郑氏宗谱序



历经三年的考证,在以史书记载和浦江《义门郑氏宗谱》与肥南《郑氏宗谱》相核实后确认:我们肥南郑氏,为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同居八世祖濂公的后裔。在明朝初年,由濂公之子云霞公,首迁龙舒;在永乐季年,云霞公率长子腾辉公再迁合肥南乡郑老人桥(郑当桥)。老谱记载,腾辉公为义门郑氏合居第八世祖濂公之孙,迁来“合邑南乡,公时年高,首创建修桥,殆以人名也。”因腾辉公始建村前河桥,肥南郑老人桥村由此而诞生。

腾辉公生三子,即仁公、义公、智公,俗称肥南郑氏“老三房”,今已传承二十多世。其后裔主要分居在肥西、舒城、庐江、合肥及其周边地区。但自明朝起,肥南郑氏就有迁往云南、江南黄土县等地区;清朝又有子孙迁往贵池、浦口、六安等地;进入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已有后裔因工作关系而迁居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及海外。

浦江“义门郑氏”宗谱,还详实记载了浦江义门郑氏始迁祖淮公,为郑氏得姓始祖桓公第六十四世孙,《宋史》、《元史》、《明史》及义门郑氏宗谱,对淮公后裔一代代世系记载得都很详实,史书和《义门郑氏宗谱》及“肥南龙舒潜川《郑氏宗谱》”都证实,肥南郑氏,是由上祖桓公、当时公、众公、泰公、浑公……;远祖凝道公、淮公、绮公、德珪公、文嗣公、濂公;始迁祖云霞公、腾辉公。属郑姓主脉之一支。

浦江“义门郑氏”以孝义为先,十五世合族同居,曾受到宋、元、明三朝多次旌表,《宋史》、《元史》、《明史》对义门郑氏先人多有记载,尤其在三朝史书中的“孝义”和“孝友”传中,许多先人都被旌表。肥南谱也载:始祖濂公“受知明太祖”,与孔孟后裔同朝晋见。这一记载,与浦江义门郑氏《麟溪集》和《明史》记载,都是吻合的。先祖濂公是《明史·孝义篇》中旌表的第一人。

史书与谱记的一致,证实了自宋代至今的“义门郑氏”与肥南郑氏的世系是准确的。而上祖黄帝至郑桓公的世系,虽然肯定有误差,但在今天,史学界和民间只能根据远古传说和文字史料记载,来统一这段的世系,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认识也是一致的。始祖桓公至幽公共十四世,春秋时的郑国史、《左传》、《国语》、《史记》等都有明确的记载,这一段世系,史书都已确认;秦汉时的远祖君(荣)公、当时公乃至泰公、浑公等先祖,《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也较清楚;晋、隋两朝史书,对郑氏先人记述也较详实,但是,由于唐初对全国各大贵族姓氏采取了淡化与限制措施,使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史料,对姓氏世系记载较少,这一时期的肥南郑氏远祖,只能依据义门郑氏宗谱的世系图为准。由此推算,桓公至濂公七十三世;濂公至肥南郑氏继字辈为二十三世;从桓公到肥南郑氏继字辈为九十五世,是以史为据,有谱为证的。所以,肥南郑氏自远古至今的世系脉络是清楚的。而肥南郑氏与浦江"义门郑氏"的渊源,乃千百万宗亲相传一脉,六百多年绵延源远流长,浑如一体!谨记为序。

陆军原第六十三集团军装备部部长、集团军党委常委

濂公十九世孙本山撰郑氏宗谱序

2007年9月9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