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名人——云霞公



云霞公

老谱谱图记载:“一世祖濂公,居浦江十世同居”,“生子云霞,自浦江迁龙舒东乡安居立业,为龙舒庠生”;老谱谱序记:“其始祖濂公传云霞公,由前明初自浦江迁于舒,后率其三世腾辉公由舒来迁兹土,相传已十七世矣,其间世系不紊,支派无讹。”十三世孙熊占撰《薛(栒)公传》记:“吾族闻诸故老云,吾族支祖云霞公讳栒(薛),所以塑像奉祀者,不忘祖也;又有一云,吾族与难,保全性命未损一人,皆公之力,所以奉祀者,不忘恩也。”

肥南郑氏第一次修谱由五世祖文、礼、勇等公主修,于明万历庚辰年(1580年)修竣,从二世云霞公到五世文公礼公等,仅为四代(文、礼、勇公乃肥南始迁祖腾辉公之孙),从明初建文帝因“靖难”逊位,到万历二年为“靖难”追隨建文帝的忠烈们平反,虽经170多年,但从曾祖父到曾孙四代间的口口相传,大体上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说,淝南郑氏谱记的濂公居浦江,十世同居,太祖甚嘉之;云霞公为濂公之子,明初因家族遇难,由浦江始迁龙舒,为舒邑痒生;永乐季年,腾辉公再迁淝南定居,始修门前河桥,乡人号称腾辉公居地为郑老人桥村等等,其地点、世系都交待得很清楚。虽然浦江义门宗谱查无云霞公,但在我与义门郑氏文史研究会定汉会长、定财秘书长经过比对谱记、《麟溪集》和相关史料 ,认为云霞公为濂公之幼子是符合史实的。

关于“云霞公讳薛”的“薛”字,我以为是明万厉庚辰年修谱时,是口语同音字的误写。“栒”与“薛”在肥南口语中同音,且“薛”为常见字,“栒”字书写应用较少。从濂公前四子名字分别为櫄、楫、材、彬,均带木字旁,所以幼子名,安贯例应为“栒”,而非“薛”。正如我们现在将“郑老人桥村”,讹传为“郑当桥村”,许多人我们的“承”字辈误写成“成”字一样。所以“薛公”应为“栒公”,“云霞”乃迁徏之号,因“靖难”迁移时隐名埋姓以避难,明初,义门郑氏孝悌忠义虽声闻朝野,但也因胡惟庸案、征粮案、建文帝“靖难”等事件,接连灾难事不断。濂公作为义门郑氏家长,家族一旦有事,定要自己或其亲子首先来承担。因此,长子櫄“处事勤敏,不避艰险,以身率诸弟时门户,多事书夜应酬不息……”;三子材“累死于狱中”。所以,家族一旦犯事,其子自要挺身而出,这是义门郑氏子孙舍身保族的一贯传统。这与我们老谱记载是相符的。义门郑氏文史研究会会长,定汉宗长与秘书长定财宗长先后也认可这一说法。

其次,云霞公既然定居千里之外的龙舒东乡,卒后却归葬祖地,其子腾辉公“年事已高,迁来合邑南乡定居”,父子如此频繁迁移,是很可能为了使父归葬后,使始迁地无迹可寻。所以,“云霞”、“腾辉”应该都是隐用名号。“云霞”飘然不定,既含飘泊他乡之寓意;同时,老谱明确记载:腾辉公三子之后裔,“间有散居合邑南乡亦原居祖籍者”。说明在明朝永乐至万历年间,迁居肥南郑氏与浦江祖地是有联系的,而且,居肥南后裔已有人再迁回祖地浦江居住。

老谱还记载:为云霞建庙塑像时,一是为不忘祖先,二是“薛”(栒)公为救族人遇难,“而未损一人,唯公之力,所似祀者,而不忘恩也”。云霞公讳“薛”(栒)公为濂公之子,是来自浦江义门郑氏,腾辉公为濂公之孙,老谱记载都是很明确的。而且肥南郑氏自第三代开始,就有人回迁浦江祖地,老谱中记载濂公的许多人和事,与浦江义门郑氏和明清史书记载又是相近和吻合的。所以,老谱载濂公为肥南郑氏“始祖”(一世),是有根有据的。

另外,老谱还明确记载,明万历年起肥南智公长子发云公二子,迁云南和江南1年地区。而明万历年间肥南郑氏又两次修谱,这与万历年间大赦永乐“靖难”是显然相关的。由此推断,云霞公始迁龙舒,后又率其子腾辉公随后又转迁肥南,其中原因肯定与“靖难”或其家族灾难相关,为避难而迁居,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腾辉公转迁肥南,为祖地族人解除了后患,又成为肥南郑氏始迁之祖。

正如老谱《谱薛公传》所记载,一是为了祭祀祖先,二是为了不忘祖恩。作为濂公的子孙,我们应该永远学习和继承先祖们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家人、族人和人民于危难之中的博爱精神。

孝悌诚信,舍己为人,是“义门郑氏”的传统,也是先人之祖训,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肥南郑氏,世世代代都应该不断的学习、继承与发场光大。

十九世孙 本山

2007年9月29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