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黄色封面的乡志《梅里乡情下集》现已全部编印完成



梅里乡情下集》封面照

《梅里乡情下集》书脊照

梅里乡情下集》封底照

锦江施恩源远流长 梅里感念情深意重

——记锦墩与江东兄弟村联谊之事

巍巍的壶公山麓下,有个名闻遐迩的美丽乡村,这个村民风朴实诚信,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代代相传。她,就是渠头桥畔的锦墩村。清清的木兰溪宁海旁有个古老的村庄,福建省第一个女诗人,唐明王的爱妃江采草就误生在这里。她,名日江东村。这里的村民念情顾义,知恩图报,历久弥坚。这两个兄弟村几百年来,一直传颂着一曲曲友谊的赞歌。

打开岁月的史册,往事历历在目,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清朝、民国初以前,当时没有公路,莆田与仙游之间货物运输主要靠溪船。溪船、梭子形状,两头尖,十多米长,船舱大,载货量多,用薄樟木板建造,船体轻,只要有过膝的溪水就能航运。划溪船是个危险的苦活儿,迫于生活无奈,当时江东村许多贫困的农民划驶着几十只溪船长年累月来来往往在木兰溪上,沿途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特别是壶公山下木兰溪南洋干流渠头桥,水深流急,稍有不慎船撞触桥墩,造成船沉人危货散。每年的夏秋季节,若逢强雷阵雨,山洪爆发,壶公山上的洪水倾泻而下,犹如脱缰的野马,溪水狂涨翻腾,巨浪滔天,溪船穿过桥孔,犹如过“鬼门关”,若突遭横水,溪船碰撞桥孔,十分危险。这样灭顶之灾的事故差不多每年都有发生。而渠头桥附近的锦墩村民一听到江东的溪船出事了,都会不约而同纷纷跑去救援,年轻的小伙子奋不顾身跳进激流先救人,然后打捞船只,再收集漂流水中的货物。大伯大娘们还拿出自己子孙穿的衣裤给落水的船员换。事故处理后,江东的船员及家属都会挑盘到锦墩答谢,聊表敬意。这样一来二去,长年累月,两村互动,不断积淀,友谊的“胞波”不断滋生,广泛流传,沁入锦墩与江东村民的心田里。友谊之花不断生根发芽,形成了万紫千红的烂漫局面。

万恶的旧社会,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之前,反动政府大肆抓壮丁,“两抽一”、“三抽二”,许多青年男子被强掳去上战场当炮灰,害得不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了逃过劫难,江东村当时不少男丁被迫逃亡,最好的去处,就是到壶公山下的锦墩村去投亲靠友。锦墩村的村民肝胆相照,不畏强势,不怕连累,义不容辞地收留逃难的江东乡亲,并供给日常伙食。国民党反动派进村搜查,乡亲们给逃难的乡亲男丁选择最安全的藏匿点。伪警察、反动军队屡屡扑空,一无所获。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江东就有十多个男丁躲避在锦墩村,安然无恙。

江东村的土地全是木兰溪冲积形成的,耕地都是粘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栽地瓜,土壤板结,产量低。为了改良土壤,江东的村民经常都会划船到金沙江锦墩境内去採捞细沙。为了保护堤岸安全,防止滑坡,金沙江一般是不让人採捞沙。但锦墩村民一听到是江东的船来採捞沙的,村民们都会热情地邀请採沙人上岸喝茶拉家常吃午饭,等江东村採沙人吃饱喝足后要去採捞河沙时,发现船上已装满沙,原来是锦墩村的小伙子趁客人喝茶聊天之际搞“突然袭击”。这样的事发生多了,江东村採沙人一般都採捞好沙以后再上岸告别致谢。但锦墩乡亲们一发现江东採捞沙的船来了,都会有不少“志愿者”来帮忙。

在上个世纪农业生产集体化时,锦墩大队大部分辑地栽种甘蔗,为莆田大型糖厂提供原料,砍下的“蔗尾”是喂牛的好饲料。而当时江东大队有20多个生产队,养了40多头牛耕地,每当甘蔗收成时,锦墩大队的社员都会选最好的蔗尾留给乡亲养牛用,然后清清荡荡的船队把蔗尾运送到江东分给各个生产队。江东大队的社员闻讯后,都纷纷赶到河边迎接,激动人心的友谊场面会使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打铁花”放烟花是锦墩村省级“非遗”名牌。当夜慕降临时,滚烫的铁水泼打到树上,飞溅出五彩缤纷的钢花,犹如天女撒花,点缀夜空,多么美丽,令人心旷神怡。每当江东有重大的民俗活动,锦缴村民获悉后都会赶来助兴,表演“打铁花”绝技,引来了无数人赶来观赏。钢花飞舞传真情,人声鼎沸颂友谊。

另外,江东村的老人寿终仙逝,驾鹤西去,大都会选择长眠在壶公山下。锦墩村管山人对于乡亲的坟墓都会精心呵护。…..

一件件,一幕幕,锦墩人胜似亲兄弟为江东乡亲做的好事实在太多,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而诚挚的情感是兄弟情,骨肉亲,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胞波”。江东人民永远牢记在心,代代相传。

江东村民知恩图报,也曾在锦墩村遭遇洪水围因时,组织船队去抗洪抢险,保护乡亲生命安全,还带去一些口粮周济,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聊表敬意。

壶山为凭,兰水作证。锦墩与江东之间的友谊代代传承,万古长青!

梅里乡情下集》彩页照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