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平阳湖门周氏宗谱序



重修平阳湖门周氏宗谱序

纵观中国历史,大凡国力兴盛、政通人和年代,修史、撰志、造谱,遂风生云起,蔚为大观。

今平阳湖门周氏后裔,重修宗谱,对其始出之祖、源出之流、繁衍之支,重作梳理,增添新脉,让子孙世代明其派系,别其本源,识其新人。如此则上可纪念先祖,追溯族史,继承创业未竟之遗志;下为教育子孙,继往开来,铭记守成克尽之重任。并藉以密切族亲情谊,以系亲疏,以序长幼,以教礼让,以兴敦睦。急则相周,幼则相恤,同舟共济,共兴周族。此诚弘扬民族尊祖懿德,凝聚族人活力,增进炎黄子孙团结奋斗精神之宝贵财富。

周氏家族,源远流长。迭经战乱,四处迁徙。其中一支,初徙金陵,继迁闽越。清康熙年间,闽安溪周氏祖尔纯公为避战乱由闽播迁浙南平阳县,散处湖门、腾蛟等地,是为平阳湖门周氏之始祖。浙南山清水秀,物阜人杰,周氏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绵延数十世,终成著姓。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宗谱文化。中华姓氏谱牒是我国一项独特而宝贵的国情资源,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推进国家各项实际工作也将起着重大作用。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华人华裔的思乡寻根之情日趋浓烈,他们迫切需要利用宗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因此编篡姓氏志书,续修宗谱,撰写族史,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合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奋斗力,进一步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世界和平事业。

据国家统计显示,中国姓氏人口总数在二千万以上的姓共有十个。周姓就是其中之一。从战国史官所撰古代最早记述我国姓氏的《世本》,到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后稷是周族的始祖。其父是黄帝的曾孙,其母是炎帝的后裔。炎黄子孙周氏即为我国最早姓氏之一。传至古公亶父,率领部族从邠邑翻越梁山至岐山之阳的周原,建立了诸侯国,称岐山周,古公亶父称周太王。“文王之治”,周国发达,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传至周平王次子烈改姬为周,以国为姓,成为周氏的受姓始祖。这就是周氏的历史渊源。西汉时,周氏居于汝南,蔚为望族,继岐山周而称为汝南周。后子孙远播四方,支派分布全国各地。唐朝中叶,由于安史之乱,汝南周各支派纷纷南迁至福建、江苏、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繁衍不息。后随时代演变、人口迁徙频繁,周氏宗亲随之遍布全国各地,以及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欧美等国。千余年来,周氏后裔瓜瓞绵延,辛勤劳作,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繁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里,周氏名人辈出,或彪炳于史册,或立传于家乘。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著名将相,古有周勃、周亚夫、周瑜,今有周恩来。晋代有改过从善、以身殉国的名士周处,元朝有出使真腊、不负国望的著名外交使者周达观。而宋代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上接洙泗千岁之统,下启河洛百世之传”(朱熹语),他所形成的濂溪文化,是周氏历史上继岐山周、汝南周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对周氏文化影响深广。

我国官方撰修宗谱从商、周时代就开始,历史悠久。而民间撰修宗谱自宋代始,周敦颐就曾作过《周氏宗谱序》。慎终追远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认真修好宗谱,客观公正记录族志、族史,让它真正从文化上记录先祖智能,拓启心智,激励后人,应是编修宗谱、撰写族志的重要职责。周氏宗谱迭经元、明、清、民国历代重修而渐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周氏宗亲应族支繁衍和时代更新之需,纷纷编撰宗谱和周氏志,也有试写族史。

重修平阳湖门周氏宗谱,可以清楚了解周氏源出岐山,源出汝南,源出濂溪世系等,都在几经周旋,来到平阳湖门这块热土。周氏族人在平阳湖门承载着忠孝、廉爱、仁义的宗功祖德,恪守祖训,传家以孝,历经沧桑,艰苦创业,团结族人不断繁衍、生息、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各族人民的富强、繁荣、幸福不断作出族人的应有贡献。

今重修宗谱,当牢记改革开放成果来之不易,应进一步勉励族人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不懈奋进。突破成规,更新观念,以史实为基础,以政策为指导,以法律为准绳,对原修宗谱及有关史料细加审视,有所扬弃,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之潮流、社会进步之要求,使之更具整体性、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再现平阳湖门一地中华璀璨文明史。                                 

                                    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 瑞金  敬撰

                                                   二〇二一年孟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