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贵的“三黄”情结



王步贵的“三黄”情结

在山西摄影界,一说要找关于黄河土、黄河水、黄河情的“三黄”摄影照片,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介绍:“去找王步贵吧,他那里准有。”著名摄影艺术家王步贵的数万张摄影资料库里,什么黄河日出、黄河人物、黄河风情、黄河文物等应有尽有。这些关于黄河的摄影作品,你可知道,件件都系着王步贵的“三黄”情结。

他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步贵1963年因拍摄第一张照片——《太原晋生纺织厂工人在鼓楼街修补针织品》,在山西日报发表后进入了摄影界。到1980年,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1984年任山西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1987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同年当选为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这期间,他也采访过黄河,他把镜头主要对准黄河,是他到《山西画报》社任职以后。

1988年,王步贵调到《山西画报》社任社长兼总编辑。作为画报社一社之长,他不仅要思考山西摄影界的主基调是什么,还要思考《山西画报》社的生存问题。

都说《山西画报》有几碗饭,什么“经济纵横”、“时代风采”、“锦绣三晋”等,但最大的饭碗是什么?王步贵认为是黄河。黄河是母亲河,她孕育了黄皮肤的民族,她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审视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窗口。但是,多年来,在山西拍摄黄河的照片并不是很多,于是,他率队出征,“掬一把黄河沙,舀一碗黄河水”,高唱“我们是黄河”的歌,向着黄河进发了。

王步贵和他的同仁们先从黄河日出拍起——要拍好黄河日出又是何等的不容易!李白有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既要拍出黄河那雄伟的气势,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况且黄河的色彩与气候、温度的变化大有关系。气温太高,蒸汽太大,雾气冲天,朦朦胧胧,不好表现;气温太冷,色调太冷、太平,虽能看出黄河的雄姿,但看不出黄河丰富的色彩。而且拍摄除早、晚外,其他时间都不行。偶尔得之,去了就拍,更不会成功。于是,他们连着四五天,只好在选好的高坡上硬等,渴了喝口山泉水,饥了吃点干粮。终于在第六天,太阳宛如一团火,在彩霞中燃烧,染红了黄河,映红了大地,那美妙的景象被他们摄入了镜头。王步贵的《黄河日出》先后被七八家报刊采用,并选入了上世纪80年代山西第一部画册——《晋》中。回到太原后,他们还在《山西画报》上连续发表了几组《黄河行》的照片,在山西摄影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从此,王步贵的摄影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他的摄影并不局限于黄河的日出、日落,只要是有关黄河的题材他都拍。他拍黄河水利工程,拍黄河古文物,拍代表黄河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就连我国历史上夏右氏择地建都的夏县司马光祠、灵石的资寿寺、代县的赵杲观、隰县的小西天、永济的普救寺等古寺庙,以及宁武的芦芽山、洪洞的广胜寺等地,在那里都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特别是拍黄河人物,申纪兰、李双良等劳动模范,以及科学家、两院院士彭堃墀,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舞蹈家王秀芳,等等,都在他的镜头关注之中。

“把黄河文化推向全国,是我最大的心愿”

“把黄河文化推向全国,是我最大的心愿!”王步贵按照自己的计划,先后在深圳举办了《三晋景观在深圳》、在香港举办了《腾飞吧,巨龙黄河》大型摄影展览,还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省、市参与主办了以黄河为主题的华北摄影展。

王步贵说:“黄河就是黄河,黄河文化应与其它文化有区别。”

区别在哪?他认为,黄河文化悠远清醇、趣意无穷。“土”,是黄河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不同之处。要把黄河文化推向全国,他决定从“土”字入手。

“土”在哪里?土在群众之中。为了拍出黄河文化的“土”味,王步贵带着对黄河的一片深情,上太行,下吕梁,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有洋溢着安适气息的农家小院,有喧闹的集市上牲口贩子的袖里捏手,有充满情趣的农村老太太逗小孩,有黄河文化韵味特浓的威风锣鼓,有田间劳动小憩的年轻人的戏耍……

一年中的春节,是王步贵最忙的时候。春节时分,从吕梁山脉到娘子关、从塞外古城到河东大地,到处是灯的世界、花的海洋,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都最有黄土高原的“土”的气息,这些在王步贵的镜头中,形成了一幅幅《龙腾虎跃闹新春》雅俗共赏的画图,把个黄河儿女古朴豪放的喜悦心情反映得淋漓尽致。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晋商大院集中华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为一体,晋商民居具有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多重性艺术。近几年,随着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相继修复,全国摄影界的镜头都对准了晋商大院的雄姿,然而,如何表现晋商大院的沧桑感、真实感、时代感?这是王步贵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他在一篇《新闻摄影中的情节和细节》论文中说,摄影艺术有它强烈的个性,一幅作品的成功,无不在标新立异、给人春风扑面的新鲜感。王步贵是以细节见长于那些晋商大院的,他的作品如同工笔画一样,在细微之处体现着精气神。他不仅拍摄了各个大院的全貌,还把功夫主要下在晋商大院建筑的细微之处——木石砖雕、照壁的壁芯、帘架、高门的阔窗、房屋的柱础石、屋脊的兽头、房屋彩绘等处。

用“炉火纯青”一词来形容王步贵的摄影艺术品位并不过分。他不仅高产,而且高质量。目前,他的摄影作品共获得各种奖项22个,其中《黄河水长流》、《北方民居》等五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在全国各种影展中入选作品100多幅,其中获奖38幅。为此,《新闻出版交流》杂志专门介绍了王步贵的摄影艺术。

“三黄”情,永远的“三黄”情

王步贵对黄河摄影十分酷爱,继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下乡拍照,他一走就是一个月或20多天,他一进暗室,就忘了吃饭、睡觉。摄影界的同仁都说,王步贵的照片不是冲洗出来的,而是用脚板踏出来的。他自从端起相机起,共拍照片五万多幅,发表摄影作品3000多幅,光胶卷轴就装了几麻袋呢。

有人说,王步贵的“三黄”照片有多少,王步贵的“三黄情”就有多深。这话不假。记者听王步贵讲过一个真实的遭遇。一次,他在交口县下乡,在一户农家吃派饭,进门时正赶上这家的小孩把屎屙在炕上,农妇来不及收拾,赶忙拿了一个碗把屎扣上。老王说,当时虽然没有给他用那个碗,但谁敢保证那天他用的碗以前没扣过屎!这事真不敢联想。介绍完故事,老王哈哈一笑,他说:在老百姓家吃派饭,碰上一些不讲卫生的人家是难免的,就这,你乡还得下,片子还得拍。记者从他的话里听不出半点怨言。

2001年,王步贵退休了,在省名人联合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美术研究会担任副会长,社会活动依旧很多,但是他离不开相机、离不开摄影,更离不开黄河。他积极宣传黄河母亲抚育下的山西各界名人,以省名人联合会的名义主办了《山西名人》摄影展,《走进名人》一书也正在编撰之中,以省美术研究会的名义主办的《山西旅游风光》大型摄影展,在北京、福建、山东等地巡回展出,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