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编修族谱情况
我氏族谱的编修,至今已有四次。
第一次编写族谱,具体的谱名和编写的具体年份已无法查询,但最迟应该是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这从我屯保存的老族谱封面“宋朝太始祖丁氏宗支簿 济阳郡 丁嘉靖癸巳科”等字样即可以看出。
这次编写的族谱,以寓居于福建上杭古法寺的二十郞公作为始祖,即第一世。在编写时,二十郞公的后裔,已繁衍到第十四世,这从族谱的《凡例》“本族一谱五世于后,此六世至九世,分七房……此十世至十四世,又分八房”即可看出。族谱对二十郎公及其以后各世的生卒、归葬情况,各支(房)世系、迁移情况等,都记载得很清楚,很详细。对二十郎公以前的世系及迁居路线,因无法知晓而没有详记,所以只能仿照宋朝苏洵、欧阳修的修谱方法,断以所知者二十郎公为始祖,对二十郎公以上世系,因没有具体依据,只能根据口传,用《念祖源流诗》中的前两句“鼻祖家居宁化乡,再传高祖寓汀杭”来进行概括,以告诉后世我氏源流的大体情况。
由于原谱已无法找到,我们也无法知道谱中的详细内容。但从第二次编写族谱时所抄录的资料来看,在第一次编写的族谱中,除了记有历代祖先的归葬地、坐向、生卒年、月、日、时等基本资料以外,还有族谱的《凡例》、《谱系(谱图)凡例》、《族谱告成祭祖祝文》、《家庙规条》、《家训诗》十首、和伯叔词一首(现已无法找到)、《葬祖祝文》、《忍字歌》、《劝世文》、《庭训十好诀》、《家训十穷诀》、《扫墓祭后土祝文》、《清明祭祖祝文》等文章,各支(房)派的房号、世系图和迁徒去向情况等众多内容,由各房(支系)随房保存。
第二次编写族谱的谱名和具体年份也不明,但应是我氏先祖迁居广西后所续,这从我屯老族谱的记载“十一世伯名奇荐……,十一世伯名奇德……,十一世父名奇策……,广东支派繁多,难以书录得完,……。监制宾州完本宗谱”字样可以看出,是我奇策公一支丁氏编修的族谱。
这次编修的族谱,沿袭第一次修谱的方法,世系仍以二十郎公为第一世祖,除了在族谱的序言简要说明“昔崇祯庚午年七月,济阳郡,原籍在广东潮州府大埔县坪砂村,第十二世宾儒兄弟四人,长缙、次䌹、三纲、四绩,即第三纲公迁移广西思恩府宾州罗曼团塘村居住,后移居罗村落业……”的记载外,还抄录有第一次编谱时写的《凡例》等有关文章,并写有谱图(世系)前言,丁氏历代先祖生卒年月日时及归葬地注明(第一世至第十二世)。世系则以奇策公为主线,从第一世二十郎公开始,延至以后多世,由各地后世子孙手抄珍藏。后来,各地支系又在自己珍藏的族谱里,自行添加上本支系的世系名字等有关资料。各地在保存的过程中,又不断多次重抄整理,以致第一次编写的族谱原本,现在已经无法找到。
因为是手抄,各地在抄写的时候,多注重世系部分的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因过多过繁,则各有详略。现在我们收集到的,有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桥头村保存的手抄本,系民国庚午年(1930年)丁祖杰所抄,谱名为《丁氏历代族谱》,内容有第二次修谱时写的《序言》,第一次修谱的《凡例》(部分内容),《谱图前言》,《历代先祖归葬及生卒年月日时注明》(第一世二十郎公至十二世),十二世缙、䌹、纲、绩四公分居广西各地的情况,以及纲公后裔的部分世系;靖西县诚甲圩保存的手抄本,系民国辛酉年(1921年)丁述职等整理后所抄,谱名为《丁氏谱系》,内容重点是其本支世系,但内容最为详细,有第二次修谱的《前言》,第一次修谱的《凡例》(全文)、《谱系凡例壹拾壹条》、《家庙规条》、《家训诗》十首、《庭训十好歌》、《家训十穷歌》、《忍字歌》、《劝世文》、《族谱告成祭祖祝文》、《葬祖祭享祝文》、《扫墓祭后土祝文》、《清明祭祖祝文》、元、亨、利、贞、日、月六房(缺第七房即星字房)的世系图(十三世以前),本房自第一世(从二十郎公开始)到第十二世《历代先祖归葬并生卒年月日时》的注明,以及本房十二世以后的世系,诚甲圩一支排辈字派歌等众多内容;我屯存的手抄本,系1981年重抄本,谱名为《宋朝太始祖丁氏宗支图谱》,内容有《念祖源流诗》一首,排辈对联一副,元始祖所在地注明,本宗支谱图的《前言》,本宗支第一世祖(二十郎公)至第十一世祖(奇策公)归葬地及生卒年月日时的注明,以及本宗支的世系等;宾阳新罗村存的手抄本,系新罗村丁开德公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所抄,没写谱名,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记载其本支系的世系情况。
以上各地老族谱,均是纲公一支在各地后裔保存,记载的世系主要是纲公的后裔,缙公、䌹公、绩公三位祖公后裔是否还存有老族谱,目前还没有收集到。
第三次编写族谱的时间始于1981年,成书于1992年。这次编谱的时间,和上次编谱的时间间隔最久。
1981年清明节,各地兄弟回宾阳祭祖时,就开始酝酿重修族谱一事。至1984年清明节,正式决定重修族谱,先由各地各房自行收集、整理本支的世系资料。至1987年清明节,正式成立编谱小组,确定工作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92年,新的族谱编写完成,在马山县城油印成册后,于清明节在宾阳罗村老家,分发到各地族人手中。
此次编写的族谱,定名为《丁家志谱》,仍以二十郎公为我们的第一世祖。
该谱抄录了来宾市桥头村老族谱中记载第二次修谱时写的《前言》,第一次修谱时写的《凡例》(部分),第一世至十一世先祖的归葬地及生卒年月日时情况,马山县那便屯老族谱中的《念祖源流诗》,增加了我氏十九世以前全族统一使用的宗堂式样,考虑到原先族人使用的十个排辈用字“祖德家声振,宗功世泽长”即将用完,经各地宗亲代表商议后,一致同意在原有的十个排辈字基础上,再增加“英雄豪杰志,富贵荣华昌”十个排辈字,把排辈字由原来的十个字增加到二十个字。在世系方面,汇集了奇策公的四个儿子丁缙、丁䌹、丁纲、丁绩四大支后裔的世系及分布各地居住的情况。这部族谱,是我氏迁居广西后第二次修谱,也是第一次全面汇合奇策公后裔资料,以奇策公为主线编写的族谱,实际上就是一部奇策公一支的族谱。
第四次续编族谱的时间,从2010年开始,至2012年底完成。
由于第三次编写的族谱,因族人居住分散,时间跨度长,受当时条件限制,有些资料无法核实,错漏比较多,油印族谱所用的纸张质量也不够好,不利于保存。同时近二十年来,各地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我们和广东兄弟、福建上杭丁氏、江西丁氏也有了联系和往来,新收集到不少以前不知的老族谱资料,于是,由来宾丁家裕为编委主任,宾阳老家丁家安为主编,组织各地宗亲相关人员,再次编写新的族谱。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于2012年底,完成了第四次编修族谱的工作。2013年清明节,第四版本的族谱正式分发各地族人。因此次编写的族谱,主要以第十一世奇策公为主线,按其四个儿子的世系来展开编写的,所以此次编写的族谱定名为《丁氏奇策公族谱》,采用电脑打字排版印刷。
这次编写的族谱,和第三次编写的族谱相比,在内容上,除了增加新的世系资料,在表述世系时,还在每一支系后面,绘制了世系图,使人们在阅读时感觉更为方便和直观。有的支系还首次收录有女子的名字,突破了传统族谱只列男子名字不列女子名字的习惯编写方法。同时还新收录了散于各地旧族谱中保存的历次修谱时写的凡例、序言、前言和其他有关文章等资料,特别是靖西市诚甲圩老族谱记载的资料,使我们能较完整地看到了第一次编写族谱的《凡例》全文以及有关家教、家训等文章,对我们先祖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先辈的人品和美德更加敬重,为后人进一步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奋发图强,立志向上,有了新的借鉴和动力。
和前三次编写的族谱相比,这次编写的族谱,根据近几年和江西、福建上杭丁氏兄弟处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把我们先祖的世系,由二十郎公,往上追溯了十二世(福建省上杭县七世,江西省临川县二世,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三世),即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的丁顗——丁衡——丁度——江西省临川的丁定祥——莲应——福建省上杭的丁十二郎公——念四——府户——三八——天然——伯一——伯三——第一世丁二十郎公,时间则往前推到后唐时代。
为方便起见,这里把历次编修的族谱,依次称为第一版族谱,第二版族谱,第三版族谱,第四版族谱。
我们那便丁氏,之前没有独立编写过自己的族谱,族中保存下来的老族谱,只是在从宾阳抄回的族谱中,添加上右南公历代后裔的名字和世系关系,而且没有记载女子的名字,也没有标明各人的生卒日期和有关生平简历等基本情况。在每次编修族谱时,我们右南公的世系,都是由我屯老人提供,再由宾阳老家和居住各地的族人代表整理后,以统一的格式,编入奇策公的族谱中。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