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中关于光山的移民故事



张氏家谱中关于光山的移民故事

有史料记载:朱元璋建国后,为均衡人口,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大兴屯田,实行全国范围的移民政策。即“移江右,实江淮”。同时,为削弱江南陈友谅的势力,将迁移江西、湖北的十四万户入中都(洪武二年即一三六九年),设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为中都府当时豫南地区辖于中都府),所以迁入人口较多,其中大姓家族多于此时从江西瓦西坝(也称瓦屑坝)或者筷子巷迁来的。官府为防止移民逃跑,把人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这一绑居然还绑出个习惯来了,百姓无事的时候都喜欢倒背双手,放于背后。到目的地后,自家兄弟不得居于一处,不得再回原籍,时间长了,老家具体居于何乡都不知道,只知道江西瓦屑坝,就像洪桐移民只知道“大槐树”一样。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三洗"河南,杀得豫南十里无人烟,特别是固始南部和商城全境,几乎是百里无鸡鸣,山川遍野,荆棘丛生。有一年春天,康熙皇帝突然派兵将人们驱赶到鄱阳湖畔的瓦西坝(又名瓦屑坝)上,等候的大船已扬起了风帆,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祖先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入淮河,再入史河,终于有一天,河水成溪流,大船驶入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境内后再也开不动了,人们被驱赶下船,迎接的官兵早已在此等候,他们将移民们分别安插在荒芜的土地上,插草为标,圈地为家。瓦西坝(屑)是这些移民对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瓦西坝就是他们的根。因事出突然,传说、记载出现了断层,全部停留在被迁移的那一刻。再远就无从考证了,落户在金寨、固始、商城、光山,众多移民的后代也都有此难堪的境况,远去的祖先是谁?更远的家园在哪里?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所以,瓦西坝留给这些移民后代太多的遐想。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两府各县。

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

另据称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外、南雄珠玑巷、南京杨柳巷、南昌筷子巷也是明初向外移民集中的地方。现在人们祭祖往往在供品上插根筷子,据说是由于从南昌筷子巷迁民而来的缘故。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外逃。而在元末明初在江西鄱阳湖设有竹木局。

  一九八九年修编的《光山县志》说:“光山土著较少,居民大多从江南迁来。”元末明初,有大批人口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迁入豫南地区,其大背景就是中国移民史上通常所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明初移民潮。自江西鄱阳县瓦屑坝迁来,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元末明初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大批迁入豫南地区的居民,很可能是光山﹑商城﹑罗山﹑息县等地现今居民的祖先主体。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